元旦的由來和寓意是什么風俗有哪些

中考資訊
2022/1/29
元,謂“首”;旦,謂“日”;“元旦”即寓意“首日”。在我國“元旦”一詞古已有之,在文學作品中最早見于《晉書》。我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但“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很不統(tǒng)一,歷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
歷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zhuǎn)一周為一年。但是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轉(zhuǎn)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guī)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歷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guī)定以農(nóng)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后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而周代又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歷法,規(guī)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決定采用國際通行的公歷,于是將農(nóng)歷元旦改為“春節(jié)”,而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新中國成立時,開始正式使用“公元紀年法”,把每年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
元旦的寓意
“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歷法的不同,在不同時代,世界各國、各民族元旦的時間定位各不盡相同。現(xiàn)在,公歷日益為世界各國所公認。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以公歷為歷法的國家,都以每年公歷1月1日為元旦日,舉國放假。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據(jù)史料記載,在中國歷史上,“元旦”有許多稱謂,如元日、元正、元辰、開年、元春、上日、華歲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元旦的習俗一、屠蘇酒
屠蘇酒,是元旦的時候要喝的一種酒,故又名歲酒。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因為是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在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歷史文化名酒中,屠蘇酒一枝獨秀,文化內(nèi)涵無與倫比。有些地方,還傳為神話,認為屠蘇酒不但能防治百病,而且可賜吉祥、降福祉。
二、膠牙餳
漢族歲時食品。流行于全國各地!梆h”即古“糖”字,歷史悠久,受到老人和孩子的喜歡。
三、餃子
餃子是元旦必備食物,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為取“更歲交子”之意。餃子是中華美食的代表。
四、年糕
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在元旦吃年糕,寓意生活越來越來好,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