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是什么意思

中考語文
2022/11/18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意思:孔子說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到目前為止還有爭論,其中沒有爭論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俑”的作用,“俑”是中國古代用來殉葬用的木偶或者土俑?鬃诱J為用人俑殉葬是非常殘忍的,因為人俑太像人了,像孔子這樣到處提倡“仁愛”思想的圣人是絕對不允許用活人去殉葬的。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是什么意思大多數(shù)說法認為,這是孔子譴責第一個制作人俑來陪葬的人。而實際上,“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作為一句單獨的引用語,這句話常常被冠以多種解釋,而要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還得先回到它本身的語境中來看。
孟子在魏國時,梁惠王曾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孟子沒有直接回答梁惠王,而是先問他:“您認為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什么不同!泵献佑謫枺骸澳怯玫稓⑺廊撕陀谜詈λ廊擞惺裁床煌瑔?”梁惠王說:“也沒什么不同。”
孟子接著就說:“大王的廚房里盡是肥美的肉,馬廄里都是強壯的馬,可路上的百姓卻面有饑色,甚至餓殍遍野。這是放任野獸來吃人!野獸互食,人們尚且看不下去,何況是吃人呢?作為天下萬民之父母,施行政令,卻不能避免百姓被野獸所食,那又憑什么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說,‘第一個制作人俑來殉葬的人,他會斷子絕孫啊!’還只是因為俑長得像人,更何況讓百姓餓死的人呢?”
從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孟子意在勸諫梁惠王以仁德治國,關(guān)愛百姓。那么在此引用孔子的話,自然也是為了表達仁愛關(guān)懷的正面意義。這也就說明,那些認為孔子批判“始作俑者”,是為固守周禮人殉制度的觀點,是完全不對的。
孔子為何抨擊使用人俑孔子認為用人俑殉葬是非常殘忍的,因為人俑太像人了,像孔子這樣到處提倡“仁愛”思想的圣人是絕對不允許用活人去殉葬的,即使是用做的像人的人俑去為貴族殉葬也會覺得很殘忍,所以才會罵始作俑者“斷子絕孫”這樣惡毒的話。這也是現(xiàn)在的主流觀點。二、還有一種觀點和觀點一恰恰相反,認為孔子之所以罵“始作俑者”完全是因為“始作俑者”的行為完全破壞了祖宗留下來的禮樂制度。
孔子駁斥人俑的必要性春秋之際,秦君因護駕之功而崛起,但嬴姓本是商朝名將飛廉惡來的后人,他們繼承了商人的遺俗,始終難脫野性。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以六十六個人陪葬,為周公以來開中國活人殉葬記錄的第一例;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后,給他陪葬的人多達一百八十人,其中還包括奄息、仲行和針虎三位忠臣猛將。這件事間接導致秦國的一度沒落。
之后秦國在與諸國的交流競爭中漸趨文明,但仍然不肯放棄他們的殉葬傳統(tǒng),于是發(fā)明一比一真人大小的人俑作為代替。不想此俗傳入中原,各國君王也對此也多有習效。
于是孔子對此發(fā)表意見,他認為這種擬人陪葬會在接下來攀比斗富中引出真正的人殉。而這個預言在戰(zhàn)國時期也確確實實實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