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中考歷史
2022/2/2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下面中考網(wǎng)小編具體介紹下,供參考。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體現(xiàn)在職官制度上,有五大特點,即中央集權(quán)、皇帝集權(quán)、百官權(quán)力分散、重文輕武和軍事上內(nèi)重外輕.宋朝的政治體制演變,以元豐(宋神宗年號)改制為界限,改制前與后各為一階段,南宋又為一大階段.
中樞機構(gòu)的演變
宋朝中樞機構(gòu)為“二府制”,即設中書和樞密院兩個機構(gòu)“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二府制的特點就是文武分權(quán).
宋朝的“中書”,與唐朝的“中書門下”性質(zhì)相同,是宰相辦公的地方.中書之外,尚書、門下兩省名號雖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機構(gòu).
宋初,沿襲唐朝后期制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為宰相,而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從尚書丞.郎到三師皆可加此等銜為宰相或副相.尚書令、侍中、中書令等三省長官,品高位重!叭倍恢谩.
元豐改制,以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事,為首相;以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事,為次相.名義上恢復三省,實際上趨于一省,次相以兼中書侍郎因請旨而更接近皇帝.副相,包括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和尚書左、右丞.徽宗時,一度將首相改為太宰,次相為少宰.
南宋初年,以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并改為參知政事為副相,廢尚書左、右丞官.從宰相官稱來看,三省已并為一省.孝宗時,索性將尚書左、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未變(左.右丞相,唐玄宗時為尚書省長官,宋為中書的長官).
臺諫制度的演變
宋朝的御史臺;分三院(臺院、殿院、察院),與唐相同.照例不除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為臺長.元豐改制前沿襲唐制,御史大夫為加官,改制時取消此制.宋朝規(guī)定,宰相親戚和由宰相推薦任用的官吏不得為臺長,以避免宰相與臺長勾結(jié)為禍.
實際上宰執(zhí)仍能控制御史臺,并利用為工具以打擊政敵(宋朝習慣,御史中丞彈劾宰相,宰相必須辭職,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則得以進身為執(zhí)政).
宋朝的諫官制度,元豐改制前沿襲唐制,左、右省雖有諫官存在(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由補缺改,左、右正言──由拾遺改),但“非特旨供職亦不任諫凈”.另有“諫院”,命別官知諫院.元豐改制,廢諫院,恢復諫官職權(quán),以左、右諫議大夫為諫長,仍隸左、右省.
宋朝的政治環(huán)境宋朝的軍事雖然很軟弱,但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是一流的。
文化與經(jīng)濟的繁榮離不開政治的清明和自由。宋朝的市民階層比起其他朝代相對享有很大的自由和權(quán)力。北宋實行登聞鼓制度,普通如有冤案和不滿可敲登文鼓來上訴,曾有這樣一則故事,宋太宗年間,一個市民丟了一頭豬便敲登文鼓,受案的部門便將此事上報給了太宗,太宗便自掏腰包給這位丟豬的人錢來結(jié)案。
這在其他朝代簡直不可想象,民眾丟豬這樣事都可勞動天子,宋太宗卻說:“似此細事悉訴于朕,亦為聽決,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臨天下,可以無冤民矣!
北宋的皇宮很小,大概只有現(xiàn)在故宮的一半大,北宋的皇帝曾想擴建皇宮,但因為住在皇宮周圍的百姓不愿意搬家把土地讓出來,所以100多年間皇宮就一直沒能擴建,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才擴建了行宮延福宮。
北宋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和言論自由,直接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和科學的進步,詞便是其中之一,它比詩更有發(fā)揮的空間,禁錮更加少,就如同北宋的精神層面。北宋的諫官制度也可直接反映北宋的政治氛圍,北宋的諫官從國家大事,到同朝官員的品質(zhì),甚至皇帝的私生活都會進行品評,出現(xiàn)了不少著名的諫官,最著名的便是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