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的意義

中考歷史
2022/1/30
《海國圖志》問世以后,在中國知識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書中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實倡日后洋務運動之先聲。書中對英、美議會、民主制度的介紹與贊頌,對日后維新思想的產(chǎn)生,不無啟發(fā)意義。當然,其影響最主要方面,還在于世界知識。在19世紀下半葉,《海國圖志》與《瀛寰志略》被公認為中國人所編世界地理著作中最好的兩部書。
《海國圖志》內(nèi)容簡介中國清代論述海防問題及介紹世界史地的著作。魏源編撰。魏源,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湖南邵陽縣金潭(今屬隆回縣)人!逗鴪D志》有邵陽魏氏古微堂木活字本、郴州陳氏重刊足本等10種,以甘肅平慶固道署重刊本最為通行。作者受林則徐囑托,在林則徐編譯《四洲志》一書的基礎上,搜集整理了大量資料,并幾經(jīng)增補,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編輯而成。
全書100卷,約80萬字。卷一、卷二為“籌海篇”,除說明了具體的海防戰(zhàn)略戰(zhàn)術外,突出強調(diào)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即學習西方制造戰(zhàn)艦、火器的技術和養(yǎng)兵練兵之法,主張在國內(nèi)設置造船廠和火器局,自己制造船炮,以鞏固中國海防。
卷三至卷七十,介紹了世界各國地理、歷史、風俗、經(jīng)濟、政治和兵備等情況。卷七十一至卷七十三,介紹了外國教會、中西歷法和紀年的情況。卷七十四至卷八十三,介紹了中國地理概況及沿海地區(qū)形勢。卷八十四至卷九十五,介紹了先進的西方戰(zhàn)艦、火器技術,并收錄有《火輪船圖說》《鑄炮鐵模圖說》等科技文獻。
卷九十六至卷一百,介紹了地球天文方面的知識。該書最早沖破了清代“閉關鎖國”的思想禁錮,提出了晚清軍事改革的早期目標,對洋務運動的出現(xiàn)、晚清軍事近代化以及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興起都有積極的影響。
《海國圖志》作者簡介魏源(1794~1857) 名遠達,字默深,漢族,湖南邵陽人,著名學者,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
魏源的著作宏富,除《海國圖志》外,還著有《圣武記》《元史新編》《清夜齋詩稿》《古微堂詩集》和《默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