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是由一層層什么構成的

中考地理
2022/2/10
地殼是地球的固體外殼,是由一層層巖石構成的,越到深處,壓力越大,溫度越高。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區(qū)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地殼簡介
地殼,地質學專業(yè)術語,是指由巖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巖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地震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界面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xù)面(莫霍面)。
地殼地質結構
上層化學成分以氧、硅、鋁為主,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巖相似,稱為花崗巖層,亦有人稱之為“硅鋁層”。此層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區(qū),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連續(xù)圈層。
下層富含硅和鎂,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巖相似,稱為玄武巖層,所以有人稱之為“硅鎂層”(另一種說法,整個地殼都是硅鋁層,因為地殼下層的鋁含量仍超過鎂;而地幔上部的巖石部分鎂含量極高,所以稱為硅鎂層);在大陸和海洋均有分布,是連續(xù)圈層。兩層以康拉德不連續(xù)面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