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匯總 | 語文:初一上冊課外古詩詞知識點梳理

中考學一學
2022-11-06 19:38:48 文/潘飛宇
《峨眉山月歌》
作者介紹: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其作品風格豪放飄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將進酒》《蜀道難》等。
詩作原文: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詩詞翻譯:高峻的峨眉山巔懸掛著半圓的秋月,月影靜靜地倒映在緩緩流動的平羌江水之中。夜間乘船從青溪驛出發(fā),直奔三峽,想念你卻難以相見,戀戀不舍地去向渝州。
主旨歸納:這首詩通過寫月夜行船所見,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的峨眉山夜間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江行思友之情。
名句: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賞析:乍離鄉(xiāng)土的青年,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江南逢李龜年》
作者介紹: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西)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后人尊稱為“詩圣”,與“詩仙”李白并稱為“李杜”。其詩多是反映現(xiàn)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被稱為“詩史”,風格沉郁頓挫。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
詩作原文: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詩詞翻譯:當年在岐王府里經(jīng)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歌聲。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風光的時候,(沒想到)在這落花時節(jié)又與你重逢。
主旨歸納:這首詩通過詩人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及描寫現(xiàn)實兩人重逢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盛衰變化的蒼涼感嘆,以及對彼此現(xiàn)狀的悲嘆。
名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賞析: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詩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但寫到“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時,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
《夜上受降城聞笛》
作者介紹:李益(746—約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后遷至河南洛陽。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聞笛》。
詩作原文: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詩詞翻譯:回樂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征人個個眺望故鄉(xiāng)。
主旨歸納: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xiāng)情的詩作,詩歌通過邊塞月夜的獨特景色,從多角度表現(xiàn)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xiāng)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名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賞析: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月夜聞笛時的迷惘心情,映襯出夜景的空寥寂寞!耙灰埂焙汀氨M望”又道出征人望鄉(xiāng)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描繪了戍邊將士濃烈的鄉(xiāng)思和滿心的哀愁。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quán)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掃描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