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融媒體工作室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2021-11-29 16:08:38 文/梁梓涵 圖/倪明輝
由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主辦的“映道——童中燾中國畫筆墨傳習展”于2021年11月26日在潘天壽紀念館開展。
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浙江省文聯(lián)主席、中國美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中國美院黨委書記金一斌,副院長沈浩,原副院長高法根,原副書記胡鐘華,浙江畫院院長孫永,中國美院老教授、杭州畫界老藝術家、童中燾先生的老朋友們全山石、杜高杰、章祖安、徐英槐、馬其寬、姜寶林、金順發(fā)、曹文馳、陸秀競、徐家昌、金鑒才、卓鶴君、盧炘、張華勝、徐萬茂、任道斌、何水法、沈明權、吳憲生,中國美院師生代表,杭州師范大學、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等單位領導及嘉賓,童中燾先生家屬親友出席開幕式。
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浙江省文聯(lián)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講話
許江表示,童中燾先生的筆墨學說是一個觀點鮮明、內涵深邃的論說,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當代正說,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最具內涵的經典論語,也是其最富思想根源的核心話語。他不僅將筆墨構筑而為一個富于內涵的精神理念系統(tǒng),而且將之導入一種生動鮮活的藝術表現(xiàn)體系: 不僅將筆墨作為一個“天地順焉、百物生焉”的自足的品賞體系;而且將之樹立為一個“獨與天地往來”的內修以誠的境界。
《論語》有言:“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蓖袪c先生用他的學說來講清楚筆墨的現(xiàn)象,又講清這種現(xiàn)象的由來,并用這種現(xiàn)象的所以所由來構筑一個中國繪畫的原創(chuàng)而自足的體系,中國繪畫的安居之所。這種意義是遮擋不住的,這正是大家十分敬重童中燾先生的地方。大家敬重童中燾先生的另一個原由,在于他的繪畫。童中燾先生繪畫的第一個特點是其浩然正氣。此氣不在作品之大,而在筆墨語言和精神風節(jié)本身。如是正氣,原不應算是特點,而是骨氣風神。童中燾先生繪畫的又一個特點是用筆。他的筆極富變化。尖鋒如白雨跳珠,飛雨橫江,星星點點,跳宕飄兀。濃筆若黑云翻墨,黑密深厚,烏風卷屏,銅墻鐵壁!洞髮W》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蓖袪c先生的中國畫,明本末、求終始、公心辨、仁心說,正可謂映道。望童中燾先生用精品之作為中國繪畫增高闊,為中國精神映道生輝。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致辭
沈浩認為,“記得先生”系列展是對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思路與方法的研究性梳理,也是面向公眾的中國畫筆墨普及教育的一門大課,更是一個學術共同體,集體宣言;它展現(xiàn)中國畫筆墨的精髓,加深對中國畫筆墨特點和精神的進一步理解。童中燾先生多年來潛心山水畫的教學與創(chuàng)作,深耕傳統(tǒng),又不被傳統(tǒng)所囿,以極具人格化的筆墨詩意的畫境,開創(chuàng)了氣質鮮明、個性獨特的藝術風貌。同時,他將“筆墨”作為思考和研究的重點,在多種著作中討論中國畫的筆墨和文化品格等問題。童中燾先生認為,筆墨是中國畫的核心,是當代中國畫教學的重中之重。從繼承傳統(tǒng)到開拓創(chuàng)新,童中燾先生的筆墨傳習,無論對中國畫筆墨教學的完善與提升,還是對中國畫的當代發(fā)展,都有著非比尋常的借鑒和啟示意義。在這次展覽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傳統(tǒng)筆墨的繼承和發(fā)展,更能看到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的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著名山水畫家姜寶林致辭
姜寶林說道,童中燾老師的畫展,對他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在與童中燾老師接觸的半個世紀里,亦師亦友相互了解,共同生活,結下深厚的師生友誼。童中燾老師的高尚品德、一身正氣,值得大家深思和學習。
童中燾老師的畫在當代樹立了一個光輝典范,以六字來概括:“正”,是童中燾老師堅持的筆墨道路,是正統(tǒng)的文人畫道路,他一直在正確道路上指引方向。“清”是格調檔次,是書卷氣,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童中燾老師的畫完全是清正高雅!皥A”則指筆性圓里帶蒼,其用筆繼承發(fā)展了顧坤伯先生的筆墨,是浙江美院山水畫脈絡的集大成者!昂瘛敝赣霉P蒼厚,尤為淡墨,有內涵筆意,有學養(yǎng)天資,是值得學習的重點。“新”是新境界,新形式、新語言,他延伸發(fā)展了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梆B(yǎng)”是學養(yǎng),他的修養(yǎng)高度主要體現(xiàn)在讀書多、思考多、理論高,他結合自身體會的理論,在全國引起了極大反響,令學者敬佩。童中燾老師的學養(yǎng)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畫好中國畫的前提。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張捷致辭
張捷表示,童中燾先生是其最為敬仰的恩師之一,他在教學上耐心細致、言簡意賅而學理精深,不僅通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義理,還涉獵西方美學著作,是一位視野開闊,思辨縝密的學者;他在學術上主張求大同存小異,形成了人畫合一、通透清澈的精神境界,是一位讀書有涵養(yǎng),做人有風骨的傳統(tǒng)文人。他感悟中國山水畫的詩性情懷,在不斷地自我叩問中,形成了山水畫豪邁俊朗、恣肆放達、犀利爽勁、蒼而潤之的風神韻度。
童中燾先生從教60年,長期致力于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理論研究,以智者的身體力行,為美術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藝術人才。今日之所以選擇潘天壽紀念館做筆墨傳習展,意義在于薪火相傳,是童中燾先生給予后學的一次揣摩學習的機會,更是一位尊師重道者向先輩們的致敬。
潘天壽紀念館館長陳永怡介紹道,展廳的一廳是呈現(xiàn)童中燾先生的回憶,老先生是如何教導他們,他們這一代又是如何結合時代和個人來進行筆墨的拓展和創(chuàng)新,展廳的二三廳進一步展現(xiàn)童中燾先生開拓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此次展覽不同于一般的個展,它強調傳承且?guī)в醒芯啃再|。
展覽現(xiàn)場
此次“映道——童中燾中國畫筆墨傳習展”是潘天壽紀念館“記得先生”筆墨研究系列的第三回展覽。此系列展是通過畫家個案思考中國畫筆墨的特質及其如何在當代傳承創(chuàng)新的系列性展覽。
“先生”指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美術學院以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維釗、顧坤伯、潘韻、陸抑非、陸儼少、黃羲等為代表的老教師群體,他們堅守筆墨核心,在社會風云變幻的時代堅持文化自信,自主構建了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影響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
潘天壽《古詩詞選讀課教學大綱草案》手稿
系列展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師從這些老先生的學生為觀察點,通過這些學生講述老先生如何教學傳授,他們又如何體會傳習、探索創(chuàng)新,來梳理當時中國畫教學的體系文脈,展現(xiàn)中國畫筆墨的精髓,中國畫教學和創(chuàng)新的獨特性,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深厚的筆墨傳承積淀。
以回憶的方式,記得先生;
以傳承的方式,記得先生;
以創(chuàng)造的方式,記得先生!
童中燾先生,1962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原浙江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曾為陸儼少先生助教,后任中國畫系主任,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李可染基金會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應邀參加浙江省十大畫家首都展。他的畫骨氣清剛、風神秀發(fā),奇崛與豪雋共濟。在中國山水畫,尤其是對筆墨的理解、研究、繼承和開拓上,童中燾先生具有淵博的學識和深刻的洞見,并從理論與實踐的高度回答了中國畫畫什么、如何畫的問題。
年青時的童中燾先生伏案苦讀
一直以來童中燾先生沉心于中國畫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精研筆墨,鮮少舉辦展覽。此次展覽是他65年來在筆墨探索上第一次全面、完整的展示。展覽基于童中燾先生對筆墨的實踐與思考,以他的求學經歷、筆墨研習、山水探索為內容,全面呈現(xiàn)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歷程,深入剖析其對筆墨的解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研究性展覽。
本次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
一、求學之路
從事中國畫的人一定要有理想,要追求真善美。
二、對我影響較大的幾位先生
在潘天壽、陸維釗、顧坤伯、陸儼少等老先生的諄諄教導中,從老先生們的藝術實踐中,實現(xiàn)中國畫學習的有序傳承。
三、筆墨之道
講述中國畫的基點與高度,尋求“筆墨”本質,并展現(xiàn)童中燾先生基于此的寫生與創(chuàng)作。
四、拓境揚道
保持中國畫筆墨的獨特性,探索中國畫筆墨的新境界。
童中燾先生認為,“筆墨”是中國畫藝術表現(xiàn)的最大特點,中國畫的藝術表現(xiàn)終極目的是體道、悟道、行道。故本次展覽以“映道”為題,不僅為展現(xiàn)中國畫所追求的“道”,亦展現(xiàn)中國畫筆墨的傳承之道、開拓創(chuàng)新之道。
傳承之道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從195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師從顧坤伯先生習山水畫,到1962年留校任教,成為陸儼少先生的助教,童中燾先生受潘天壽、陸維釗諸先生親炙,和大師們在一起,時時感受到大師們個性強烈的畫風和真誠寬厚的人品,結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1989年,陸儼少先生進行教學示范,左起童中燾、卓鶴君、陸儼少、孔仲起
“我曾有幸聆聽潘天壽先生的教誨,并十余年目睹他的處世為人,每一回憶,一位最有原則的謙謙君子,剛正敦厚,儒家的高尚風范,學者的宏大謹嚴氣象,就清晰地浮現(xiàn)出來。尤其是他‘超豁高雄’的思想境界,處處富含藝術辯證法的畫學理論與繪事、教育實踐,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潘天壽臨八大山人花鳥山水冊 1961年
潘先生從八大山人作品的構圖中,吸收的多重復合而高妙的藝術處理手法、蘊含中國古典哲學理念的思致,以及特殊的筆墨組構方式。只身孤立的濃墨厚重八哥、平坡疏竹孤腳奇石、獨鳥對思枯樹、河塘寥落的三兩溪魚,八大的作品,畫面空闊,精煉的畫材布置,留白的大小、形態(tài)的考究,去繁就簡,無不體現(xiàn)著“大道至簡”的中國古典哲學內涵思考下的宇宙胸襟,這些精華,在潘先生的構圖中,成為融合自身筆墨特色的化用。
“陸維釗先生給我開了書單:《論語》(朱熹注)、《孟子》(朱熹注)、《左傳》普通讀本或《左傳》句解、《史記》殿本注解或《史記菁華錄》《莊子集解》《老子》《韓昌黎集》。希望我多讀、精讀,懂得歷史的發(fā)展,注重歷史與現(xiàn)實會通!
“顧坤伯先生是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新山水畫教學的主要奠基者。其為人坦誠淳樸,藝術造詣極高而又平易近人,深受學生愛戴。他以‘水上飄’的筆法,成一家氣味。筆如水上飄者,空中落筆,著紙運動如波瀾起伏,連續(xù)不斷,力實氣空,平而生變,成清沉雅健的風格,雖由人力,實本天機!
顧坤伯仿石濤山水 1961年
童中燾 臨顧坤伯《黃山云! 1980年
“作為陸儼少先生的助手,我也承擔著教學工作,這就需要對陸先生的繪畫風格、作品藝術表現(xiàn)的方法,都有深入的了解。陸先生具有極強的傳統(tǒng)筆墨功夫,在不同的寫生場景下,都能靈活運用,并將自身的獨特理解融于筆端。在山水冊的臨習中,深感陸先生的截景構圖的筆墨組構,郁然呈章,精思獨勝!
童中燾臨陸儼少《滿峽重江水》 1963年
先生們處處富含藝術辯證法的畫學理論與繪事、教育實踐,給童中燾先生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對生命境界的畢生追求,貫穿在他們?yōu)槿、為學、為師的全過程中。他們的人品、畫品如山高水長,風規(guī)自遠。
問學之道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從學生成為老師,40年的教學生涯,在美院濃厚的學術環(huán)境里,童中燾先生醉心于藝理學養(yǎng)的積累,沉心于山水意境的審美表現(xiàn),完成了中國畫學習中的有序傳承,以及面對大自然“以心目而成之”的筆墨實踐。
黃賓虹的“愛好溪山為寫真”,探索中國畫藝術表現(xiàn)的根基,直抉自然之大美;馬一浮先生對“道”的認識與踐行,在童中燾先生的學業(yè)、教學、藝術創(chuàng)造人生中,是一盞明燈。這些使他逐漸認識到:中國畫,實為道之文;中國畫之理,實為道之理現(xiàn);中國畫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即為體道、悟道、行道,表現(xiàn)道之精神。
潘天壽臨黃賓虹山水 1962年
馬一浮 致鐘鐘山信 1945年
從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到錢鐘書、馬一浮、金岳霖、張東蓀等先生的書,童中燾先生廣泛涉獵。同時,對西方哲學、美學和畫論亦有所涉獵,“這樣對于中、西方藝術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對比它們的異同!迸颂靿巯壬摹案叻逡庾R”和民族自信時刻警醒著他的藝術使命。
為畫山水,童中燾先生跑了很多地方,武夷山、泰山、廬山、雁蕩山,退休后去了寧夏、青海、甘肅石門水庫、麥積山,留下很多速寫。他認為,中國畫的基點與高度,歸結為“超越”二字,所以在雖是鉛筆表現(xiàn)的速寫時,“速”有著畫者對物景的第一深刻印象的超越繁節(jié)的快速提煉,“寫”有著跡線的書意用筆的體現(xiàn)。而畫面中留白的運用,凸顯出一個中國畫創(chuàng)作者對于物景處理的權變與化用。
西泠晚翠
曲院風荷
湖心亭
放鶴亭
這套《西湖風景冊頁》是1962年于中國畫系畢業(yè)創(chuàng)作時的作品,是五年本科學習的積累所產生的。在五年的學習中,潘天壽、顧坤伯、吳茀之、陸維釗等幾位老先生,在詩、書、畫等方面,通過專題講座、經典作品解讀、名家風格剖析、實踐示范、下鄉(xiāng)寫生等形式,對我們學生進行授課指導,殷殷教誨,貫耳印心,使我終身受益。
在童中燾先生看來,對景寫生,需要將平時的筆墨功夫、文學涵養(yǎng)、哲學思考,在對景契悟中進行筆墨提煉,最終落實在具有獨特個性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筆墨表現(xiàn)的畫面之中。
創(chuàng)作要立大格局,必在面對自然的最初一刻就開始提煉。臨流對景,觸目感懷,記寫生意,這種炭筆快速記寫自然的手段,需時刻以中國畫的審美要求,來對自然物景進行概括。
從師古人到師造化,終達心源。在這樣不斷的思考與實踐中,童中燾先生逐漸樹立起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理念。
童中燾 虎跑紀興 2014
《虎跑紀興》是根據(jù)多幅現(xiàn)場速記,通過整合、精研、處理,簡記精化而創(chuàng)作的一則畫例。畫面微雨趨歇,山石溫潤,林木青翠,石徑、溪流繞山,樓臺墻垣佇立,以凸顯清剛樸厚之筆墨、眀凈淡逸之氣格。
筆墨之道
作品皆器,筆墨是道
中國畫以“筆墨”成“象”,故中國畫的藝術表現(xiàn),最基本同時又是最高的標準,終不能離開筆墨。在童中燾先生看來,從“骨法用筆”“立形存質”,發(fā)展到用筆用墨獨立價值的強調,中國人以自己的經驗,用“筆墨表現(xiàn)”實現(xiàn)了主體情、性的客觀化,充實了藝術內涵,豐富了審美情趣。
童中燾 庭院深深 2006年
童中燾 園林一隅 2006年
畫面的簡當舒放,在于對筆墨認識和筆墨與心靈的同構,這需要抓住核心主題,來建構形式與內容合一的凸顯!秷@林一隅》的靜波水岸、濃深樹叢,襯托著前景,筆致工整的翹角白墻黑瓦,又反襯空托翹角的亭廊,直以留白凸顯枯筆的韻致,正如《南田論畫》中所說:“筆墨簡潔處,用意最微。運其神氣于人所不見之地,尤為慘淡。此惟懸解能得之!币蚨鴴侀_繁瑣的沉渣之思與虛浮的對象外飾,捕捉自覺所感,直扣心之所望。
一點一畫,無論顧愷之的高古游絲,還是吳帶當風、曹衣出水,或者如屋漏痕,如高山墜石,如錐畫沙等,各種筆法趣味和風格,把人的活動、精神、品性,對象化為各種姿態(tài)的“骨法用筆”之美,而不沾滯于“形”的刻畫,達到一種超越之境。
童中燾先生強調,筆墨是中國人藝術智慧對世界藝術的貢獻,我們要思考要努力的是發(fā)揚其固有的優(yōu)點,勉力補其不足,為傳統(tǒng)增高闊,而不應唯西方藝術是瞻,更不能將堅持筆墨的表現(xiàn)視作保守或自大。
童中燾 武夷天風 2006年
童中燾 青山白云 2006年
童中燾 星湖雨霽 2013年
在《星湖雨霽》中,樹干勾勒,樹葉排疊,無一雷同。每一山,有一個性;蚓面結合,留白結頂;或以面為主,勾勒輔之;或積點成面,見筆鋪毫而成!兑住は缔o》言“生生之謂易”“通之為事”“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通則變,變則久”。世界是變化的,筆墨在變化中發(fā)展。
“筆墨”涵理性于感性,乃一種理念。筆墨表現(xiàn)高超靈變,特姿異彩,舉世絕無僅有,非其他形式可以替代。傳統(tǒng)的筆墨標準,因人性化的普遍準則,不會也不應失效,須知“筆墨當隨時代”,又應知“筆墨又不隨時代”。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童中燾先生對于筆墨的認知與理解,不僅僅是對方法的繼承和總結,更有對筆墨未來發(fā)展的深刻憂思。
拓境之道
境界之上,一步一重天
中國畫的筆墨是畫家的性情。童中燾先生秉承筆墨變化運用,在中國文化精神的引領下進行實踐,而文化精神體現(xiàn)在涵容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筆墨審美標準與應用。
童中燾《山水間》變體畫之一組
自然盛景,人皆有感,但感受與筆墨提煉卻各有面貌。從“骨法用筆”“論畫之變體創(chuàng)作”“應目會心”和“點的妙用”幾個部分,童中燾先生以自身對筆墨的應用與實踐,強調繪畫應從自己的性情出發(fā),開拓自身的筆墨之道,創(chuàng)造筆墨新境界。
童中燾先生認為,在中國畫筆墨表現(xiàn)手段的世界里,細到筆與筆之間,小到一石一樹;粗到筆墨組構安排,大到畫面主次與留白布置,無一不是在權變與制衡中獲得新的生機。
童中燾 石門濕翠 2012年
凡寫生創(chuàng)作,抓住景物的個性化特色,達心之所往,是筆墨表現(xiàn)之重。在此幅中,“濕”與“翠”兩字,便是搜羅自然、體悟達心、研磨至理的筆墨之重點。奇峰沐雨,山嵐微濕。遠觀,林木蔥郁,山色凄迷,煥發(fā)青翠的光暈。近看,樹木積點成林,山岳積點成體。有界的筆墨和多層次的藝術表現(xiàn)因素,與無界的留白關聯(lián)、貫穿、相融,形成萬物生機復蘇的意境。清代布顏圖《四友齋叢說》言:“隱顯叵測,而山水之意趣無窮矣。繪山水隱顯之法,不出筆墨濃淡虛實!鼻宕蜃隍q說:“以筆取形,以墨取色......能得其道,則情態(tài)于此見,遠近于此分,精神于此發(fā)越,景物于此鮮妍!弊美眢w會,每每寫生創(chuàng)作,于新境拓出,尤覺古人精研功深。
筆墨通過畫家的筆下表達出來,經典的中國畫作品,是畫家筆墨功底、心性、涵養(yǎng)寄于畫中,是正面、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是高尚人格追求的寫照,而不是西方繪畫中所強調的“自我表現(xiàn)”。如黃賓虹先生強調“講書畫不能不講品格。有了為人之道,才可講書畫之道,直達向上以至真善美。三字為近代論畫之要旨,與古圣賢言論相合!敝袊嫻P墨中傳遞的真、善、美之境,亦正是中國畫格的體現(xiàn)之所在。
從1953年拿起毛筆作畫,從最初考場上畫的一匹馬,到后來的山水巨嶂,童中燾先生在這筆墨之道中拾階而上,又將學養(yǎng)扎進中國文化最深處,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不斷探尋著筆墨表現(xiàn)的可能性。
童中燾 秋氣嶙峋 2011 年
正如他總是提起:“從事中國畫的人一定要有理想。至于能不能達到,是另外的問題。那可能與我們的能力有關系,或者功夫不到造成的。但是,要有理想,要向善。沒有追求,生活就沒有意思。追求的東西不一定能達到,但是生活的意義就在于追求,關鍵就在這里!
此次展覽展出潘天壽等老先生作品30件,童中燾先生歷年精品70余件,這是向先師交付的一份答卷,亦是在筆墨追求中的一次回眸。藝進如登山,拾級而上;又如中流擊楫,不進則退。這位年逾八秩的老者,依然在筆墨的思考和實踐中,追求心中至臻的境與道。
來源|潘天壽紀念館
編 輯|胡心云 邢 珂
審核|徐 元 陳永怡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融媒體工作室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下載Word文檔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