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日記05 | 最是心尖那一口甜

云南財經大學
2021-8-22 11:17:34 文/張梓涵 圖/賀璐瑤
編者按
陳瑜婕,女,云南昆明人,2017年8月參加工作,云南財經大學學工部(學生處)教師。2018年2月-2020年12月,作為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赴云南省文山州馬關縣坡腳村開展駐村扶貧工作。
綠樹黑石,紅花翠藤,晨時山嵐環(huán)繞,暮時歸鳥連橫,山林間零星聚散分布著人家,雞鳴狗叫,炊煙裊裊,隱約間能聽到老鄉(xiāng)閑話著家長,還有田間地頭的響動……這里就是我工作的地方,一片濃情而甜蜜的土地。
結緣
與這片土地結緣是在2018年,初到時便被這里的山林地貌所震驚,嶙峋的山石大大小小散落填塞著本就不肥沃的土地,放眼看去俱是高高低低的山地,能夠耕種的水田少之又少,剩下的七零八落的地塊上都已經種滿了玉米,有的甚至只種了兩三棵……看著這些見縫插針種上的玉米,你似乎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頑強的力量,不禁要去感嘆這片土地的人們那種生生不息的努力!守著幾分薄土也要把日子過下去,過得紅火,是多么深沉的愛。這份感動是我過去在鋼鐵城市中不曾體會過的,宛如在胸口醞釀著的氣泡,不斷爆裂著,撼動著我的思緒和情感。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種使命感、一種責任感,一種迫切想要做些什么的情懷,我與這兒結緣了。
萌發(fā)
伴著清晨的雞鳴,我緩緩醒來,薄霧散去后,滿眼都是自然的清新,屋檐上有兩個燕子窩,一早就已經全家出動去覓食了,我們也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接觸一個從未接觸過的領域是非常新奇的體驗,在逐漸熟悉情況的過程中,如何在規(guī)范化的框架內做著充滿人情味和人文關懷的工作,這就像是后現(xiàn)代的藝術品一樣,冷與熱的雜糅,剛與柔的邂逅,說的都是整合二字,該填的表一個不能少,統(tǒng)計的收入一只狗也不放過,調節(jié)糾紛時村民們花樣百出的方言土語……這些都讓我們逐漸理解并融入到當?shù)氐纳钪小?/p>
越是了解,越是想去做點什么。不甚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到現(xiàn)在,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山外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就像投入湖面的巨石,蕩出的漣漪一波又一波影響著這里質樸的人們。人都是想過好日子的,可人又是戀家的,沖突與失落,渴望與無力反復捶打著人們,在我們走訪的過程中,這些矛盾不斷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每當我們帶去一條條好政策時,總有一些合乎情理但又無能為力的現(xiàn)實因素讓我們反思。
離**最近的龔大叔家是建檔立卡戶,一個女兒已經早早嫁出去了,一個兒子常年在外打工,老兩口帶著小孫女在家?紤]到這一家的收入問題,村上為兩位老人申請了低保,申請了公益崗位,這些都是好政策啊,我們滿心歡喜的想著,可每當早晨我看著瘦弱的龔大叔一個人緩慢地清掃著垃圾,殘疾駝背的嬸子過來送水時,又覺得心中一酸。有一次去龔大叔家閑聊,大叔說:“這一輩子啊,只有田里的活計做得好,現(xiàn)在身體也不好了,啥也做不了,掃個地都要掃一天,怕是不成了!蔽夷芈犞谷幌氩怀鲈撊绾位貞。
也許我們該做一個源于當?shù)赜志哂谐掷m(xù)性的項目。一次隊內會議中提到扶持方案時,我這樣想著。
迷茫
想很容易,做很困難。有了想做項目的想法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與隊友走訪了很多老鄉(xiāng)家,聽了很多也聊了很多,有了不少收獲,當然也少不了被潑冷水。張家大爹聊起產業(yè)項目時,抱著水煙筒深深吸了兩口,半晌才開口說:
“產業(yè)啊,做啥都不如種玉米啊,你看我門口,八角樹、核桃樹、柿子樹都是之前搞的項目,現(xiàn)在還不都砍了,重新種玉米,怕了怕了,折騰不起了!
大爹的這盆冷水正正潑在了我們心上,確實,我們不是這個專業(yè)的,甚至沒下過地,沒養(yǎng)過豬,很多知識都是紙上談兵,這樣的我們遑論還要去“指導”別人!慶幸的是,我不是一個人,有經驗豐富的**們,熱情樸實的村民們,還有一起齊心協(xié)力的戰(zhàn)友們。在完成一個任務的路程中,會有不少時候找不到方向,就像在黑夜中前行一般,會畏懼,會逃避,會害怕,會迷茫而不知所措,但只要腳步不停下,辦法總會比困難多。
經過了收集信息,可行性分析,多次調整后,工作隊終于決定做一件“甜蜜的事”——蜜蜂養(yǎng)殖。
喜悅
一箱一箱蜜蜂發(fā)到了村民手里,從養(yǎng)蜂前的培訓到現(xiàn)場走訪安放蜂箱位置,一步一步走來,是一種沉甸甸的踏實感,有時候忍不住會去期望著參與項目的村民們收獲時的喜悅,會不會真的和蜜一樣甜呢?
蜜蜂走了,帶走的還有著我們濃濃的牽掛和期許,我們常常會帶著培訓技術老師一家家回訪,看看蜜蜂,聊聊養(yǎng)殖中的疑問,聽聽村民們的訴求。
半年的時間就這么匆匆過去,宛如蜜蜂出山采蜜一般,大家都在忙碌中充實,積累著資源,醞釀著收獲。每次去走訪時,村民們常常會主動與我們攀談起蜜蜂,要帶我們去看看,養(yǎng)的好的人家說起蜜蜂就像一個驕傲的老父親,字里行間都是自豪,讓人不由自主地跟著笑了起來,這笑容的光澤滲進一條一條的笑紋里,熠熠生輝。
收獲
山風帶著一個個節(jié)氣精靈來了又走,終于到了取蜜的季節(jié),興奮又期待的情緒氤氳在胸中,壩子里的韋大哥是參與項目的其中一個片區(qū)的負責人,主要協(xié)助技術培訓老師在片區(qū)內答疑解惑,這天,他興奮地邀請我們到壩子里參與取蜜:“我已經抬過蜂箱了,很重,蜜的量是不會少的!”
果然,打開蜂箱,滿滿的籬子,提起來看,子圈,花粉圈,蜜圈都非常漂亮,黃澄澄的蜂蠟被做成一個個規(guī)范的六邊形,整齊地排列著,不愧是大自然的建筑師。而更讓人喜悅的是這整齊的六邊形中滿滿的蜂蜜,所有的人都笑開了,韋大哥笑著就伸手掰了一塊讓我們嘗嘗,新鮮的蜂蜜帶著一絲絲熱氣,入口瞬間,一股清新又香甜的滋味彌漫在整個口腔,甚至隱隱的擴散到了鼻腔……再看著韋大哥滿臉的笑,那一種欣喜的滿足感,讓人鼻頭一酸。
突然就想起了奶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惜人得人,惜物得物”,現(xiàn)在真的是有了切身的體會。老父親一般的對待蜜蜂,蜜蜂就會回報以甜,甜的讓“老父親們”都豁了牙。我們日常做的事,待的物,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印著我們的行為,所謂的越努力就越幸運,其實不過是為每一次機會的降臨做足了準備。
未完待續(xù)
玉米收了又種,柿子落了又紅,春風匆匆離開卻又悄悄地到來,飛舞在山野花間的蜜蜂成群結隊的忙碌著,不知不覺間分出了一群又一群。這片土地雖然并不肥沃,但植被卻不少,有時候人力無法窮盡的地方,這群山野精靈卻能用來釀出甜蜜,釀出幸福。
我們會離開,但蜜蜂留下了,在這里繁衍生息,釀造“甜蜜”,就如同我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期望,生生不息。
往期回顧:
駐村日記01|我所努力的最有意義的事
駐村日記02 | 設計課堂進鄉(xiāng)村,幫助老鄉(xiāng)建好房
駐村日記03 | 俯身脫貧攻堅一線,爭做新時代有為青年
駐村日記04 | 螢螢之火終將匯成星河
云南財經大學楊力歌、孟石林兩位教師被授予“云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全力以赴幫助馬關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
【媒體財大】坡腳鎮(zhèn)20頭云嶺牛助農脫貧致富
馬房村的 “甜蜜”脫貧路
建設生態(tài)宜居美麗鄉(xiāng)村的云財新探索
文字 |陳瑜婕
圖片 |陳瑜婕
排版 | 趙仁杰
編輯 | 張薇 吳炳昕
實習編輯 | 馬冰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