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部影片,卻拍出了中國銀幕上少有的「如靜物般的生活」 【藝術電影推薦】

編導藝考考哪些
2021-10-04 00:37:42 文/潘若熙 圖/韓炫明
賈樟柯是以拍山西故里汾陽起家的,他一直將家鄉(xiāng)山西及山西人作為他的表現基地,他確實拍出了故里的感覺。以這種感覺作底子,無論他拍到哪兒,都能傳達出一種“故里”的親切感。
這部《三峽好人》拍的是三峽、長江,拍的是中國人的母親河,表現中國人的故里,片名來源于《四川好人》,好人是中國人,影片通過《好人一生平安》的彩鈴聲來點題。
在“壞人多好人少”的現在,用“畫鬼容易畫人難”的逼真寫實手法在中國故里講中國好人的故事,這是可能的嗎?導演似乎已經通過故事回答了這個問題。
賈樟柯沒有放棄他熟悉的領域和人物,他讓兩個山西人(賈導“御用演員”)在三峽移民大動蕩的背景中去找人,這是一個關于尋找和重建的故事。
兩個人物的結局形成鮮明對照:一場自由戀愛的婚姻解體了,一場買賣婚姻卻通過再次“買賣”(加付三萬元)而得以加固。
兩個尋找者的人生軌跡均發(fā)生了反向改變:女性主角是來尋找丈夫而不是來離婚的,當她實地看到丈夫的表現后(關手機無法聯系,與女老板的曖昧,穿梭于豪華酒店與舞場,廠長不愿提及他,而其他朋友也表示與他交往是“交友不慎”),她改變了主意,以“我喜歡上別人”的虛擬理由自尊地離開;男性主角是來看望女兒而非來復婚的,當發(fā)現已是他人“屋里人”的前妻生活于不幸之中時,不惜去掙賣命的挖煤錢來贖人。受法定婚姻保護的妻子主動離開有錢有勢但已變心變壞的丈夫,花了錢財又被拋棄的丈夫無怨無悔地以賣命錢去救逃跑的妻子,前者是放棄虛名的自我擔當,后者是拋開前嫌的承擔責任,誰是“三峽好人”?從同一個地方(山西),為同樣目的(找人)而來,同樣執(zhí)著并最后殊途同歸的男女主人公,他們的行跡在影片中并沒有交疊,但他們心中一定有相似的美好,所以他們都發(fā)現了天上的奇異景觀(飛碟),看見了地上的美麗風景(沈紅離去時窗外景物進入三明的視野),他們都是好人。
然而何為中國好人?何為中國?這就需要我們從片子中去尋找。
影片介紹
《站臺》(2000年)里的韓三明成了主角,而在這部片子中他只是個礦工。這也是山西礦工首次在熒幕中登上主角的位置。
《站臺》里的韓三明是什么樣呢?
在躁動不安的縣文工團青年的襯托下,他像是一個停滯的人。
在煤礦勞動,娶不上媳婦,下煤礦要簽生死狀,三明不識字,找崔明亮給他念。
生死狀寫著,一天10塊,出了事概不負責。
崔明亮問他聽清楚了嗎?他只“嗯”了一聲,朝簽字的地方走去。
他哪里有選擇的余地。
在《三峽好人》里,三明娶上了媳婦,媳婦是從重慶奉節(jié)買來的,在地方的干預下,媳婦自愿帶著孩子回到了家鄉(xiāng)。
三明來奉節(jié),正是尋他16年沒見的孩子和前妻,卻撞入了大時代的洪流中,三峽移民進行得如火如荼,前妻不知所蹤……
影片開頭3分鐘多的長鏡頭,給了三峽客輪上的農民工,配合著勞動號子一般的背景音,以古典水墨畫的卷軸形式緩緩鋪開。鏡頭從船頭拍至船尾,船上的概況一覽無余,尤其是將船上底層人民的生活血淋淋搬上熒幕,還原了一個臟亂、油膩、庸俗、狹小的空間。
你很難在銀幕上看到這樣的農民工群像。
掄著錘子、鏟子的拆遷工人汗流浹背的身體,嘴里噙著煙,桌上擺著酒,三五成群熱鬧地打牌。
一座兩千多年的城,要在兩年內拆掉,百萬移民在18年內安置成功。
在新城還未建起,舊城即將淹沒的契機,賈樟柯把鏡頭對準了普通人的生存與尊嚴。
賈樟柯用仰拍鏡頭,拍高樓上鑿堅硬石塊的工人,給了勞動者最大的敬意。
一位少年在破敗的房間里,用力地唱著《老鼠愛大米》。
“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不管路有多么遠,一定會讓它實現!
一首爛俗的情歌,被少年唱出了生之堅韌。
三明找到了前妻,前妻跟一個跑船的男人生活,男人對她不好,埋怨三明為什么十幾年了才來找她。
三明跟男人談判,在飯桌上立下誓言,等他一年,攢夠三萬,帶前妻回家。
斷壁殘垣里,前妻給了三明一顆糖,他們看著倒下的高樓,心里建起一座高樓。
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在這里交匯,長江不會停止奔流,他們不能左右時代的洪流,卻可以決定面對波折的態(tài)度。
賈樟柯說:“我想用電影去面對,無論哪一個時代,所有人都要經歷的那些不可回避的艱難時刻!
《小武》《站臺》《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等,似乎都在表現一個舊的江湖逝去時
難以避免的陣痛。我們好像覺得小武、三峽什么的,跟自己無關,其實有關:這就是在
面對豐裕的物質生活,急遽變化的時代,每個人心里的壓力、無助、孤獨都是一樣的。
人們總是習慣于記敘成功、勵志、輝煌的人和事,一種符合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選擇。但電影不能做“優(yōu)勝劣汰”,否則會毀掉藝術和教養(yǎng)。
《二十四城記》里的工人,在過去他們是這個社會的主角,絕對的主流,而今落寞了,便無人過問,是一件很冷酷的事。
人有得意、失意,有順境、逆境,真正有現實關懷的導演,會直面人的困境。
就像電影中出現的“走鋼絲”鏡頭,生活就是一個人冒著風險孤獨地走鋼絲。
搖搖晃晃地往前走,生命因孤獨而高貴。
2006年12月14日,《三峽好人》與《滿城盡帶黃金甲》同一天上映。
后來的票房,一個30萬,一個近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