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總是一拖再拖?8個方法快速把你拉進學習狀態(tài)

烏魯木齊京天尚學教育
2020-11-13 00:21:09 文/姚瑞 圖/紀琳瑜
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當孩子獨自寫作業(yè)時會發(fā)生什么?”
一位家長用攝像頭記錄了孩子獨自寫作業(yè)的過程。
視頻中,孩子沒寫一會兒作業(yè),就開始用筆敲敲墻,玩玩門,在椅子上東搖西晃,思考人生,還有寫作業(yè)時最經(jīng)典的“行程”:上廁所。
整個9分鐘的時間里面,孩子寫作業(yè)用時148秒,其他用時362秒。
視頻底下的評論,很多家長表示:“太像了!這不就是我家孩子嗎?”“誰在我家安了攝像頭?”
相信不少同學都曾深陷拖延癥無法自拔~
其實,拖延對于學習來說,確實是一個相當困難的問題。不少人都曾試圖戰(zhàn)勝拖延,結(jié)果都以失敗告終。
你有拖延癥么?下面的8個方法,層層遞進,輕松治愈拖延癥。
▼第一步:自我接納
接納什么?
接納自己不想開始做那件事的感覺,接納自己已經(jīng)拖延的事實。
怎么接納?
告訴自己:
我現(xiàn)在不想開始做那件事,原因很復雜,不都是借口;
可能我打心眼里就不喜歡那件事吧,我要認真想想;
我在那件事上拖延了,并不能說明我不好;
經(jīng)過調(diào)整,我可以做到讓自己滿意。
請注意,自我接納永遠不等于自暴自棄。
有的同學對自己要求很高,他們認為接納了自己的拖延,就是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
殊不知,對自己非理性的高要求,恰恰是導致拖延癥的根源之一。
“我的計劃那么完美,必須做到”,“沒按計劃做簡直是浪費生命”……
背負著這些想法帶來的重壓,你怎么可能愉快地做事?
只有先接納自己,才能從懊悔、自責、內(nèi)疚等破壞性情緒中脫身,也才有機會開始你真正想做的事。
▼第二步:永遠不要等待你的好狀態(tài)
很多同學有這樣的習慣,非要等到自己有意愿或者狀態(tài)好的時候再開始學習。
比如數(shù)學太難,一會再做,先看看手機吧,等自己狀態(tài)好的時候再學。
不要等待,好的狀態(tài)永遠不會自己到來。
多數(shù)情況下你并不是真的狀態(tài)不好,再歇一會兒的本質(zhì)是:你對學習心存畏懼,這個情況在你面對不擅長的學科時,尤其明顯。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拖延癥的情緒根源是恐懼,恐懼使你拖延。
比如不想學習是因為恐懼難題;不想獨自自習是因為恐懼孤獨;不敢予人承諾是因為恐懼失;不敢扔掉手機,是因為恐懼失去輕松和自由。
因此,拖延的本質(zhì)就是恐懼。你利用拖延來逃避不舒服的感受。
再歇息一會兒并不會消除恐懼,也不會讓你的狀態(tài)變得更好。
如果你想等到狀態(tài)更好的時候再學,那你可能永遠也不會開始。
▼第三步:先做起來再說
先做起來再說。先做什么呢?
并不是非做你想拖延的那件事,可以是一個范圍內(nèi)的所有事。
給自己寫個清單,輕松一點,就是你想做的所有事情。
可以挑個想要做的,馬上做起來。
想法和感受能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行為反過來也可以改變?nèi)说南敕ê透惺堋?/p>
先動起來,在做事情的時候,想法和感受就已經(jīng)開始變化了,不一定一步到位,卻會慢慢好起來。
如果你真的真的不想開始任何清單中的事情,那么寫寫日記吧,把你為什么不想開始、把困擾你的東西一股腦寫出來。
寫著寫著,你也會放松下來。
▼第四步:拆解目標,降低門檻
任務啟動前,你一會兒口渴了,一會兒肚子餓,一會兒玩手機,一會兒整理書桌,一會兒去上廁所……
解決的方法就是:拆解目標、降低門檻。
比如:你的目標是對高一上學期的化學知識做復習梳理。
總共有4章內(nèi)容,可以按章節(jié)拆解:
先從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入手,
如果還是感覺任務艱巨,可以再拆解為每次只復習一節(jié)內(nèi)容,降低門檻;
也可以按難度拆解,比如先簡要梳理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點,
再鞏固不扎實的內(nèi)容,最后將難點知識進一步拆解,
每次只突破1-2個,這樣更容易啟動。
▼第五步:記錄欲望,作為獎勵
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我們腦子里可能閃過各種欲望,如果馬上去滿足欲望,就會讓我們因為沖動而分心,又陷入到拖延的陷阱中。
我們可以把這些小欲望用三五個字記錄下來,在完成階段小成果后作為獎勵滿足自己。
比如:簡要繪制一份《戰(zhàn)拖記錄表》。
記錄任務名稱、預計完成時間、實際完成時間;
左下方欲望表格用來記錄各種小欲望;右下方是獎勵欄。
過程中如果想吃零食、聊QQ,就簡要記錄在欲望表格里,每完成一項階段小成果就填入獎勵欄,滿足一個小欲望。
欲望放對位置就是動力,只要在對的時機去滿足,就能變成完成學習任務的正向反饋,更是我們繼續(xù)完成后續(xù)任務的動力。
▼第六步:欺騙大腦再做15分鐘
很多同學學習了一會兒后,就開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讓自己偷懶。
這時,你應該告訴自己:
再做15分鐘,我就允許自己偷懶。等15分鐘結(jié)束后,再次告訴自己,只要我再堅持15分鐘我就偷懶。不斷欺騙自己,讓自己持續(xù)投入學習。
游戲設計者是最精通自控心理學的群體,他們在游戲中埋下各種各樣的激勵和獎勵。
你想想為什么你可以樂此不疲地沉迷在游戲中,就是因為你大腦里有個聲音不斷在提醒你,差一點就能射手男高級,再殺個怪沒準就掉裝備,再來一盤沒準就能贏。
就是這些獎勵和激勵的誘惑,讓你有不斷玩下去的動力。
同理,你不斷欺騙自己,再學15分鐘就可以偷懶,就是用偷懶這個獎勵,誘惑你再學15分鐘。
不斷欺騙自己的大腦,一直學下去。
▼第七步:借助外力、組隊前進
在面對困難任務時,我們可以巧妙地借助外力、組隊前進。
用好我們的從眾本能和在同伴競爭中不愿落后的特點,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疫情期間,我們可以和三兩個志同道合的同學組建QQ、微信小群,組成學習小組,取長補短、互相激勵。
這樣,相當于把個人目標變成了集體目標,大家互相監(jiān)督、一起推進。
▼第八步:真愛力量、最強動力
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內(nèi)心真正想做的事,投入其中,那將是戰(zhàn)勝拖延的最強動力。
問問自己,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找到答案后,把自己的夢想具象化,用有誘惑力的圖片來代表你的夢想,比如你最想考入的大學照片、最佩服的人物照片……
把它隨身攜帶,因為,看得見的夢想才容易實現(xiàn)。
時刻為夢想而努力的你,也就可以告別不必要的拖延了。
因為每天叫你起床的,不再是鬧鐘,而是你的夢想。
在行動層面改善拖延問題,最關鍵的就是開始。
學習開頭難與不難,全在你的一念之間。
嘗試是成功的第一步,努力做起來吧!
希望大家能夠更加了解和接受自己,能夠自己掌握取舍和得失,能夠自主把握成長的方向,向心中的夢想一路前行。
祝每一位同學都可以戰(zhàn)勝拖延癥。
【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