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塵封半個世紀的合影,牽出一段秘聞

山西水利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官微
2021-9-01 16:12:21 文/潘若熙 圖/賈曉紅
1997年秋,河北唐山冀東烈士陵園紀念館基本陳列的改陳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在設計中共早期著名理論教育家安體誠的一組陳列展示內(nèi)容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張周恩來、安體誠等在日本留學時的珍貴照片,從而揭開了這段歷史珍聞的一縷面紗。
照片是1921年畢業(yè)于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的安體誠烈士的遺物。早在1958年冀東烈士陵園落成時就作為烈士遺物入館收藏。安體誠當年在保存這張彌足珍貴的照片時,依每人所坐或站立的位置,用他特有的清晰工整的毛筆字一一標明了參加合影的每個人的字或號。當時,他為周恩來標記的不是本名,而是“翔宇”,故這張照片竟在文物庫房中沉睡了近半個世紀。
圖:周恩來
照片中前排坐有5人,安體誠依次從左至右用橫排的楷體毛筆字標明為:“輔青”“翔宇”“洗凡”“子綸”“存齋”;后排立有4人,在前排的標明之間插空豎排標有“永滋”“東美”“冠賢”“樸巖”。
國博的專家們據(jù)有關史料分析,完全肯定了照片上合影的9人,包括周恩來和安體誠在內(nèi),都是當時由天津南開中學等學校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在東京成立的愛國組織——新中學會的會員。
其中,“翔宇”是周恩來的字,“存齋”是安體誠的字,“東美”和“冠賢”即周恩來在南開中學的同學劉東美和童啟頗。"輔青"是楊永興的字,“洗凡”是馬汝俊的字,“子綸”是張國經(jīng)的字,“永滋”是于樹德的字,“樸巖”疑為黃開山的字。
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留影
周恩來是在1917年從天津乘船抵達日本東京開始自己的旅日生涯的。就在他到東京的前兩個月,比他早半年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yè)的童冠賢、高仁山、劉東美等人,與由天津水產(chǎn)學校、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到日本留學的楊扶青、李峰、黃開山等人,共同在東京發(fā)起成立了“以聯(lián)絡感情砥礪品行、闡明學術(shù)、運用科學方法刷新中國為宗旨”的留日學生團體——新中學會。
周恩來加入新中學會的時間是1918年5月19日,介紹人是童冠賢。當天,他在會上做了發(fā)言,并將“哲學的思想,科學的能力”兩句話贈予大家。此后,周恩來曾多次參加學會活動。
1919年4月中旬,已決定“返國圖他興”,回國探索中國新的革命途徑的周恩來,是取道神戶港回國的。離開日本前夕,他在風光旖旎的日本“千年古都”——京都,留下了優(yōu)美的《雨中嵐山》等4篇詩文,以及這張與新中學會會友的珍貴合影。
安體誠
位于右一的是照片的主人安體誠(1896-1927),字存齋,筆名存真,河北豐潤閻家鋪人。1922年初,經(jīng)李大釗、于樹德共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2年5月,安體誠受李大釗派遣到京奉鐵路,以合法身份為掩護,領導工人運動,與著名工運領袖鄧培一起,先后領導了山海關和唐山兩地的鐵路工人大罷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安體誠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時年31歲。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曾多次提到安體誠,深情地說:“這個同志非常好!”
馬洗凡
合影時在前排居中而坐的馬洗凡(后以“馬洗繁”名世),是河北昌黎人,他在天津南開中學與周恩來有同窗之誼,在日本與周恩來關系相當密切。后留學于美國芝加哥大學,曾長期任中央大學法學院院長。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他特意幫助中央大學學生自治會邀請到剛剛到重慶不久的周恩來到中央大學做了《第二期抗戰(zhàn)形勢》的演講,并親自主持了這場引起極大轟動的演講會。之后,他與周恩來多次交往。令人遺憾的是,抗戰(zhàn)勝利后不久,他就病逝了。
楊扶青(左)張子綸(右)
照片中分別位于周恩來和安體誠左側(cè)的楊扶青(1891-1978)和張子綸(1894-1959),都是河北樂亭人。在送周恩來回國后,他倆也于同年從日本學成歸來,到馬洗凡的家鄉(xiāng)昌黎縣創(chuàng)辦了以新中學會的名稱命名的新中罐頭食品廠。楊扶青回國后,與同為河北樂亭縣人的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李大釗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系。1924年6月,楊扶青冒著生命危險從新中罐頭公司拿出500銀圓,資助李大釗率領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團赴莫斯科出席共產(chǎn)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78年2月,楊扶青突發(fā)心臟病去世。
于樹德
在京都合影時位于后排右起第一位的于樹德(1894-1982),是天津附近靜?h人,與照片主人安體誠在天津和日本京都同學長達12年之久。1921年李大釗選派他作為新中學會代表到蘇聯(lián)出席遠東民族大會。1927年安體誠烈士英勇就義后,他不負好友臨刑前的生死相托,冒險將兩封遺書輾轉(zhuǎn)帶給烈士的親友。1982年,他在北京逝世。
來源:摘自《紅色檔案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