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1

西南醫(yī)科大學
2022-4-18 09:41:21 文/沈靜宜 圖/蘇婧琦
為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
提升社會化科普工作能力
中國科協日前認定了800個單位
為2021-2025年度
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其中,西南醫(y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在列
西南醫(yī)科大學第三屆“認識生命·珍愛生命”科普講解技能大賽落幕合影
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基礎醫(yī)學院
了解其如何通過
西南醫(y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
將思想政治工作
與實踐育人活動有機結合
達到培養(yǎng)醫(yī)學生綜合素質
協調溝通和教育教學能力的目的
1
已建設的載體平臺
在“三全育人”工作推進中,基礎醫(yī)學院尤其注重對學生社會服務意識的培育,目前已建立西南醫(y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生命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和生命救護基地三個載體平臺。其中,西南醫(y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主要從生命的構建方面進行科普教育,并堅持以“認識生命·珍愛生命”為主題,依托學生社團組織—生命哲學研究會,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模式,通過科普活動、實踐教育、公益活動、科研啟蒙和理論研究等活動形式,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專業(yè)實踐能力、生命科學哲學思維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充分發(fā)揮育人作用的同時,也發(fā)揮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引領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生命和珍愛生命;厝晗蛏鐣赓M開放200余天,受益近10000人次/年,獲得社會一致好評。
西南醫(y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科普教育團隊前往瀘州七中開展2022年科普教育月特色活動
2
已構建的體制機制
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堅持“博人文、厚基礎、早科研、強實踐、倡個性”的原則,形成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并構建起成熟的第二課堂科普實踐育人模式,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打成“教與學互補”。利用學生社團組織—生命哲學研究會,建立和優(yōu)化管理機構,統(tǒng)籌規(guī)劃,負責科普活動的開展、項目研發(fā)與推廣工作;從西南醫(yī)科大學各相關部門及校外遴選專家,采用核心專家靜態(tài)管理與外圍專家動態(tài)管理相結合的模式組建生命健康科普教育專家?gu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科普志愿者選拔、培訓、管理制度,面向本校教師、學生和社會招聘科普志愿者并進行培訓,擴大科普志愿者隊伍。
西南醫(yī)科大學開展第二屆“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教職工子女青少年科普活動
3
項目特色
品牌特色:
科普基地以學生為中心,以“專業(yè)+”視域為指導,結合思政和公益,在現有資源和工作的基礎上,深挖科普育人素材并實踐運用,旨在建立“專業(yè)+思政+公益”的生命健康教育科普育人基地,達到加強基礎醫(yī)學科普建設,提升師生科普實踐技能,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生命科學哲學思維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加強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和拓展我校服務社會職能的目的。
實踐特色:
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形式,結合傳統(tǒng)實體教育與網絡學習的協同模式,以“實體科普館+流動科普館”、“線上線下互補式科普”為特色,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實踐活動,使科普師生志愿者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增長才干;使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科普對象 “健身心、正三觀”,達到正確認識自我,善待生命,學會感恩、樂于奉獻的目的。
育人特色:
(1)育人對象多樣化:
育大學生科普志愿者:以校生命哲學研究會為依托,面向校內招募大學生志愿者;采取導師制、以老帶新等方式進行科普講解培訓;通過系列科普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專業(yè)實踐技能,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
育科普教師: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內培(專家講授師范、觀摩、模擬教學、討論交流等)與外培(訪學,培訓,會議交流、競賽等)結合的形式提升教師社會責任感和專業(yè)科普教學能力。
育青少年:通過多種形式的生命健康科普教育,讓青少年正確認識自我,善待生命,學會感恩、樂于奉獻。
(2)培養(yǎng)多維化:在科普實踐過程中,除了對醫(yī)學專業(yè)知識實踐應用外,還將珍愛生命,感恩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到學習過程中,實現專業(yè)+思政+公益三者結合的培養(yǎng)目的多維化。
成果特色:
該項目實施以來,已獲得2項省級和16項校級課題支持,獲得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稱號,開發(fā)了珍愛生命主題系列項目,成功舉辦3屆科普講解大賽并為省賽積極選拔準備選手,編寫了專著《認識生命·珍愛生命—青少年健康教育手冊》一部,發(fā)表了相關文章6篇。培養(yǎng)科普師資60余人,大學生科普講解員537人,急救救護員1830人。開辦講座10余次/年,進行生命科普活動20場/年,受益人數達10000人次/年。
創(chuàng)新特色:
育人模式的創(chuàng)新。依托人體科學館等載體平臺,以“專業(yè)+”視域為指導,結合思政和公益,構建“專業(yè)+思政+公益”三維聯動的生命健康科普教育實踐育人模式。
創(chuàng)新科普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在科普志愿者培訓中,突出人文思政教育理念與實踐方法的培養(yǎng)(如志愿者精神、公益理念、科普思政理念與科普思政方法等),提升團隊綜合素質;將人文思政有機整合到科普應用和推廣中(如胚胎發(fā)育與自信、珍愛生命、感恩等;生物學實驗與科研精神;急救與紅十字精神等)實現科普教育與人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全生命歷程生命健康科普。整合醫(yī)學科普資源,面向社會大眾,圍繞“認識生命·珍愛生命”主題,打造以“生命歷程”為主線,涵蓋生、老、病、死等內容,針對不同社會群體的全程生命健康科普教育體系。
各院系組織學生參觀人體生命科學館
下一步,學校將加強科普基地建設,繼續(xù)做好生命健康教育科普實踐活動,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實踐活動。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有機統(tǒng)一,提升育人成效;使科普師生志愿者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增長才干,端正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科普對象 “健身心、正三觀”,達到正確認識自我,善待生命,學會感恩、樂于奉獻的目的。
來源:基礎醫(yī)學院
編輯:王友聰 鄒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