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他們,感動川大!

四川大學
2021-12-23 16:53:33 文/薛巖 圖/馮婷
12月16日,2021年度“感動川大”新聞人物頒獎典禮舉行,對獲評2021年度“感動川大”新聞人物的12個集體或個人進行了表彰。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些獲獎的集體或個人
聽聽他們的故事
年度引領人物
“到人民群眾中去”
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宣講團
從群眾中來,是矢志不渝的信仰;
到群眾中去,是牢記使命的擔當。
涓涓細流入沃土,品味精神之甘,
裊裊余音遍萬家,感受真理之甜。
用青年話語講述百年輝煌,
同人民群眾共筑復興偉業(yè)。
堅持同人民群眾在一起的理論宣講團
“當代青年生逢其時,當志存高遠、勇?lián)鷷r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yè)之中!睘槭裹h的歷史與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自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宣講團成立以來,30余位成員堅持用“小故事”闡述“大道理”,用“小切口”彰顯“大主題”,真正深入人民群眾,在全國各市州開展宣講工作近60場,累計服務干部、職工、群眾和學生達4000余人,用青年聲音生動訴說著百年黨史輝煌。
宣講團猶如一臺理論播種機,他們走進學校,為學生成長扣好第一!翱圩印;他們走進社區(qū),把惠民政策送到群眾心坎兒;他們走進農(nóng)村,引導群眾堅定信心跟黨走;他們走進企業(yè),為企業(yè)黨建注入發(fā)展新活力。他們同人民群眾一道描摹百年黨史蕩氣回腸的畫卷,他們與人民群眾一起共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他們的宣講深受人民群眾的好評,他們的事跡先后被人民網(wǎng)、光明網(wǎng)、中國青年網(wǎng)、學習強國、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政網(wǎng)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轉(zhuǎn)載!
年度薪火人物
于世博
用青春的聲音宣傳百年黨史,
用青年的視角宣講紅色文化;
賡續(xù)紅色血脈唱響青春之歌,
傳承紅色基因舞動時代之光;
光而不耀,和光同塵,
平凡的筆觸書寫著滾燙的人生。
矢志傳播紅色文化的黨史講解員
于世博,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8級信息資源管理專業(yè)本科生,江姐紀念館講解員、四川大學青年講師團成員、“蓉耀青年”成都大學生新思想宣講團成員、四川大學“講述身邊的黨史故事”宣講員、四川大學青馬工程第十三期“弘毅班”學員。
他用青春的聲音傳播百年黨史,用青年的視角宣講紅色文化,用青年的行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有力傳播者和忠實踐行者,立志以青年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150場次、4500分鐘、5000人是他作為講解員的工作筆記;3個學院、5家企業(yè)、11個社區(qū)、30余次的基層宣講是他作為宣講員的工作寫照;新華網(wǎng)、光明網(wǎng)、中青網(wǎng)、荔枝新聞、封面新聞等媒體百萬次的點擊關注是他作為講述人的工作成績。他通過一次次講解、一堂堂宣講,將黨和國家的政策、川大革命英烈故事傳遞到基層黨團組織、基層企業(yè)和社區(qū)。他還積極以情景表演的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參與錄制了《穿越歷史的紅色傳承——青年黨史講壇》系列黨史學習教育節(jié)目,參演《王右木與<人聲>宣言的故事》情景劇,以貼近青年的話語講述黨史故事,涵養(yǎng)家國情懷。
爭做又紅又專時代新人。于世博同學連續(xù)三年綜測成績專業(yè)排名第一,以推免成績第一獲得保研資格,并先后獲得“國家獎學金”“四川省優(yōu)秀畢業(yè)生”“校百佳優(yōu)秀學生干部”“校優(yōu)秀學生”等榮譽30余項,學習江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周邊的同學,積極發(fā)揮學生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年度仁愛人物
華益民
三十六年,心系西部,
科研為刃,
斬斷先心病患兒生命威脅;
堅信“仁生”,攀登雪原,慈善為懷,
護佑貧困邊陲兒童健康;
培養(yǎng)邊疆團隊,搭建網(wǎng)絡平臺,
他用愛與責任
讓無數(shù)幼兒感受生命的蓬勃律動!
大醫(yī)精誠 仁心仁愛
華益民,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yī)院兒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醫(yī)36年。他時刻以西部地區(qū)兒童健康事業(yè)發(fā)展為己任,堅持科研與醫(yī)療相結合,精益求精不斷改進提高醫(yī)療技術水平。他帶領團隊累計完成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手術25000余例,成功率保持在98.6%以上,診療水平位居全國前三甲。
他堅信“仁生”需要愛和責任。15年前,他自發(fā)組織團隊醫(yī)護人員到西部老少邊窮地區(qū),為兒童先心病患者進行慈善救助。他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西藏地區(qū)完成380例先心病手術,創(chuàng)造了高海拔地區(qū)手術成功率100%、無一例死亡的奇跡。他帶領團隊從北疆邊陲到海拔4700米的那曲,行程30萬公里,篩查覆蓋西部地區(qū)25個貧困縣40000余名兒童,累計募集善款3000余萬元,免費救助貧困先心病患兒1200人。同時,他為邊遠地區(qū)培養(yǎng)了8支“永不離開”的手術團隊。
他搭建起醫(yī)療服務彩虹橋。為讓患兒足不出戶得到最專業(yè)醫(yī)學專家的指導,他和團隊成員共同創(chuàng)立中國移動樂樂醫(yī)在線平臺,線上用戶600萬,200余名先心病患兒得到及時救助;他利用業(yè)余時間在線問診,接診患兒7700余名,獲得感謝信1800余封。
華益民先后獲國家衛(wèi)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四川省學術及技術帶頭人,四川省衛(wèi)生領軍人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
年度創(chuàng)新人物
喬婧昕
不是醫(yī)生,卻最先沖上戰(zhàn)疫一線;
不是超人,卻迸發(fā)出驚人的力量;
復雜的病毒機理,
擋不住科研人的攻堅步伐;
厚重的防護面罩,
遮不了川大人的如炬目光;
她把青春奮斗
獻給人民生命健康的偉大事業(yè);
她高舉創(chuàng)新大旗
堅定走在抗擊疫情的勝利之路!
把青春奮斗獻給
人民生命健康的偉大事業(yè)
喬婧昕,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2021級博士研究生。在新冠疫情暴發(fā)后主動請纓,第一時間返校投身科研抗疫工作。
她作為主要負責人針對新冠病毒復制過程而設計的藥物,圍繞“小分子靶向藥物”開展研究工作。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在新型冠狀病毒小分子抑制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2021年2月19日仍在碩士研究生期間的喬婧昕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將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全球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上,影響因子:47.728。此項研究從分子、細胞和動物三個層面闡述了系列抑制劑的作用機理和抗病毒效果,證實其具有開發(fā)成為抗新冠病毒藥物的潛力。這也是首次公開報道的新冠主蛋白酶抑制劑在新冠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的實驗數(shù)據(jù),代表了口服抗新冠病毒藥物開發(fā)的關鍵進展。
喬婧昕將學術科研與國家戰(zhàn)略需要和醫(yī)學關鍵技術需要結合起來,現(xiàn)已在重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2篇。她也曾連續(xù)三年被評為四川大學優(yōu)秀研究生,獲得“2021年四川省優(yōu)秀畢業(yè)生”、“四川大學2021年優(yōu)秀畢業(yè)研究生”、“四川大學學業(yè)一等獎學金”、“四川大學2021年優(yōu)秀碩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等多項榮譽。
年度責任人物
川大幼兒園支教團
如果教育是一種財富,
他們本就是富裕的人。
八名青年的支教之路,
兩百公里的初心不負;
一千二百個日夜?jié)仓?/p>
三千件冬衣暖心呵護。
他們是甘洛的清泉,
孕育著樹苗蔥蘢。
接力扶貧
用青春守護大山兒童茁壯成長
八名青年骨干教師,兩百多公里愛的傳遞,一千二百多個日日夜夜的堅持,三千件冬衣的暖冬呵護。從幼兒園環(huán)境的打造到教學內(nèi)容的科學設置;從普通話普及到愛國主義教育;從駐守支教到遠程教育、共享資源;從增長孩子知識到拓展孩子視野。由川大三所幼兒園組建的支教團隊用堅持不懈的實際行動扎根扶貧一線,接力奔跑、續(xù)力奮進,將最好的教育資源呈現(xiàn)在大山孩子眼前,受到當?shù)卣、各級領導的肯定。
在支教的日子里清苦與寂寞在老師們眼里不算什么,語言不通才是最大的障礙!皽贤ǘ祭щy,那又怎么去教孩子們說話?”于是每天放學后,支教團的老師便抓住一切時機學習彝語。先是最初的簡單問候語和對話,慢慢的變成了日常溝通,最后有了今日的雙語教學。從最初孩子們對蹩腳的彝語充耳不聞,到現(xiàn)在孩子們真心的親近與喜愛,改變的是老師的語言,不變的是老師們心中的堅守。支教團還舉行大型主題活動、升旗儀式,為孩子們搭建更多表達、表現(xiàn)的平臺,鼓勵、激勵他們孩子們大方交流和展示。支教扶貧的幼兒園現(xiàn)已被評為“學前學會普通話”示范性幼教點。
川大幼兒園支教團隊駐守在支持甘洛教育的道路上,為甘洛教育事業(yè)“輸血”又“造血”,實施“志智雙扶”,用青春守護大山兒童茁壯成長。
年度愛心人物
周萬祥
濟困、助老、救孤。
你捧出一顆丹心,獻與億兆生靈。
教育、發(fā)展、學子。
你散發(fā)一道暖光,照亮清貧夢想。
桑榆雖晚,霞尚滿天;
光陰彈指,耆宿溫顏!
心懷感恩投身公益
心系教育反哺母校
周萬祥,1964年畢業(yè)于四川醫(yī)學院(現(xiàn)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藥學系本科藥學專業(yè)。先后供職于昆明市衛(wèi)生防疫站、昆明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1994年退休后參與創(chuàng)立了昆明滇虹藥業(yè)集團,并積極投身于公益事業(yè),回饋社會,溫暖困難人群。幾十年間,她慰問孤寡老人、修建小學、資助大學生、設立小額貸款助力貧困人口脫貧。2014年,76歲的周萬祥校友拿出自己的大部分積蓄,在云南省扶貧基金會設立了“周萬祥專項基金”,致力于扶貧、助老、救孤、助殘、濟困。她口中的小善,已幫助了3000多人,捐贈的愛心資金也遠超2000萬元。
周萬祥校友心系教育,反哺母校。2018年至2021年,先后捐資百余萬元設立獎學金及藥學教育發(fā)展基金,累計資助數(shù)百名我校優(yōu)秀學子。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周萬祥校友表示:“每當想到有人需要我的幫助,我的內(nèi)心就充滿了力量,只要我還活著一天,我就一定會繼續(xù)幫助有需要的人!
年度傳承人物
川大考古隊
一鍬一鏟,叩問大地緘默;
一擔一籃,撥開文物塵封。
翻山越嶺,
在祖國的大地上追尋往昔;
千里奔勞,
在希望的田野里書寫古今。
厚重的土地鍛造考古的未來脊梁;
文明的光輝照亮民族的前進之路。
一鍬一鏟,叩問大地緘默
一擔一籃,撥開歷史塵封
川大考古隊數(shù)十年如一日,用一鍬一鏟叩問大地緘默,用一擔一籃撥開歷史塵封。無論酷暑寒冬,他們從不叫苦叫累;無論是連續(xù)兩月堅守考古現(xiàn)場,還是每天十二小時發(fā)掘整理,他們從未有過絲毫懈怠。沉重的防護服、冗雜的整理任務都沒有撼動川大考古人的意志。他們還將黨支部建立在考古現(xiàn)場,始終讓奮斗精神引領考古工作,讓黨旗在考古現(xiàn)場高高飄揚。近年來,川大考古隊取得的多項成果,為探索中國文明起源、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等重大學術課題提供新的重要實物資料。
除了嚴謹開展學術研究,他們還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創(chuàng)新普及歷史文化,真正做到考古成果為社會所共享。在校內(nèi),定期開設學術講座和研討會,讓學生更真切感受中華民族血脈記憶與文明演變;在校外,通過博物館將發(fā)掘成果向公眾展出,讓公眾近距離觸摸和感受歷史的脈絡。2021年,川大考古隊在三星堆的工作通過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四川日報等媒體的直播、采訪和報道得到廣泛傳播,得到了廣泛關注,體現(xiàn)了川大考古隊的社會影響力。
四川大學考古隊將繼續(xù)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探索與實踐做貢獻。四川大學考古隊扎根祖國大地,用雙手拂去文物的浮塵,讓沉睡的文明散發(fā)出閃耀的光芒,為中華民族璀璨文明增光添彩。
年度奉獻人物
熊海
超越海拔五千米,
醫(yī)者仁心將愛撒雪域高原;
潛心科研攻關破解難題,
助推學科綻放譽滿山川;
心系百姓,伉儷并肩,
華西壩的初心在高原扎根沉淀。
你熱愛的白心靈芝,
不屑于廣袤平原,
只生長于高山礫石間。
用奉獻在雪域高原書寫仁心大愛
熊海,華西第四醫(yī)院老年科主任,中組部第8批、第9批援藏干部,2018年3月至今掛任西藏大學醫(yī)學院副院長。
醫(yī)者仁心,愛撒雪域高原。先后9次赴高海拔農(nóng)牧區(qū)(最高海拔5000米)開展義診,服務超6000人次,免費發(fā)放藥品12萬余元;帶領團隊篩查先心病患兒379人,協(xié)調(diào)內(nèi)地三甲醫(yī)院免費救治64人。
潛心科研,推動學科發(fā)展。多措并舉推動醫(yī)學院科研和學科發(fā)展,科研經(jīng)費從720萬元增長至4000余萬元。承擔川藏鐵路項目子課題、自治區(qū)項目等9項,經(jīng)費800余萬元。
心系百姓,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積極推廣白肉靈芝種植技術,協(xié)助建立規(guī)范化種植示范區(qū)4000余畝,年增產(chǎn)值1000余萬元,解決就業(yè)500余人,戶均增收1-3萬元。該項目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實用轉(zhuǎn)化成果1項、發(fā)表論文20余篇。
伉儷并肩,詮釋最美愛情。在援藏精神感染下,其愛人退休之后,毅然奔赴西藏與其攜手并肩,共同開展教育支援和高原義診兩年有余。熊海在雪域高原上的動人事跡,先后被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wǎng)、經(jīng)濟日報、西藏日報等予以報道。他曾榮獲西藏大學優(yōu)秀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區(qū)事業(yè)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個人記大功”、自治區(qū)“最美科技工作者”,現(xiàn)被提名為自治區(qū)“敬業(yè)奉獻道德模范”,并被自治區(qū)推選為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選人。
年度筑夢人物
何強
三尺講臺,是責任,是使命;
一載春秋,是成長,是陪伴。
你用豐富的學識,
引導學生走出大山;
你用堅定的信念,
帶領學生奔向未來。
一年涼山行,一生涼山情,
奉獻的是青春與熱情,
寫下的是成長與夢想!
用青春和責任托起大山的夢想
“支教于我而言,是成長、是陪伴、是責任,更是使命”。2019年,何強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支教,同時負責多個班級的物理、通用技術課教學,并兼任“川大夢想班”班主任。作為西部計劃志愿者,他積極投身教育扶貧,用青春和責任守護大山的學生成長。
短短1年,何強累計授課800余課時,額外補習300余課時,所帶班級成績一直名列年級前茅。在課堂上,他總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形式調(diào)動著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他針對學生基礎總體較差的情況,探索開展“晚間輔導”、“周末課堂”、“伴讀高考”等形式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基礎;疫情期間堅持“云授課”,做到“停課不停學”。
在課堂外,他注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帶班級凝聚力強。他以重要節(jié)日為契機,依托主題團日、志愿服務等30余場次活動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他組織開展的“成長·蛻變”21天打卡計劃、“今天我想說”班級演講等深受學生歡迎。
何強還克服困難帶學生們走出大山,赴成都開展游學,為他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他與支教團成員一起聯(lián)系社會公益組織、愛心人士,為孩子們帶去了價值6.8萬余元的各種愛心物資和愛心善款。
一年涼山行,一生涼山情!靶『卫蠋煛庇靡磺粺嵫忈尅坝靡荒瓴婚L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他獲評為“強國青年”,支教事跡被《中國青年報》等報道。他所在的川大研究生支教團甘洛分團受到團中央、當?shù)卣蛯W校師生的認可與好評。
年度奮進人物
劉童
大川浩瀚里,你曾是小小的船;
長夜無垠中,亮著你小小的燈。
逆風揚帆實現(xiàn)自我逆襲,
千帆競發(fā)引領儕輩互助,
長風破浪常懷強國之夢,
你凝聚朋輩,輔助同輩,
更激勵后輩。
整裝不懈遠航,青年來日方長!
從“自我逆襲”到“朋輩助航”
在學校2021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機械工程學院2018級學生劉童作為在校生代表,向新生講述了他的蛻變故事。
誰也不曾想到,他當年壓線進川大,如今推免至清華,踐行了“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的成長之路。他懷揣“中國制造2025”的強國夢,為“求真學問”挑燈夜讀,踏踏實實完成每一份作業(yè),利用碎片時間學習課外知識,逐漸充實,迅速成長,逆襲至年級第一,獲國家獎學金和16項省級以上競賽獎,以第一作者撰寫學術論文,主持參與多項科創(chuàng)項目,現(xiàn)持有3份軟件著作、14項國家專利……他的事跡被《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專題報道。
他將“自我逆襲”過程中從學長、學姐處獲得的關心幫助傳遞給更多的同學。他率先垂范,引領同學,擔任寢室長的寢室全員準備深造,擔任班長的班級九成同學奮力升學。他連續(xù)3年加入學!傲⑿拧っ鬟h”志愿者計劃,結對幫扶低年級同學,志愿時長238小時。
2020年,他順利入選學工部朋輩學業(yè)輔導團隊“大川小思”,為低年級同學熱誠開展公益學業(yè)指導,編寫指導書、舉辦團體輔導,廣受師生好評。目前,他輔導同學1000余名,其中“1對1輔導”100余名,輔導時長339小時,貢獻量居團隊之首。
如今他作為“大川小思”新一屆負責人,希望在感恩中雙向成就,引領更多川大學子追求卓越,做時代前列的開拓者、奮進者和奉獻者!
年度魅力人物
四川大學征兵宣講團
是特種兵,是突擊手,是機槍手,
也是川大校園中的求知者。
曾在邊疆守護,在沙場奮戰(zhàn),
在災區(qū)搶險,在峰會執(zhí)勤,
而今,他們用一場場征兵宣講,
點燃學子心中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
退伍不褪色,
他們的青春在扎根之處熠熠生輝!
攜筆從戎揮灑青春熱血
紅色宣講傳遞家國情懷
四川大學征兵宣講團由15名曾服役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或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退伍學生組成。自成立以來,宣講團結合自身從軍經(jīng)歷進行政策講解,累計開展校園征兵宣講會52場,面對面咨詢會56場,覆蓋全校35個學院、14560余名學生,用熱血宣講點燃青年愛國主義熱情,激發(fā)青年保家衛(wèi)國意識,在校園內(nèi)營造了濃厚的國防教育氛圍。在宣講團的感召下,600余名川大學子積極表達入伍意愿,最終34名同學成功參軍入伍報效祖國,再創(chuàng)我校歷史新高。
宣講團的成員,他們曾經(jīng)是特種兵、突擊手、機槍手......參與過中印洞朗對峙演習、地空導彈兵成立60周年閱兵、42國外軍代表訪華軍事演練、陸軍特種部隊大飛機跳傘、2021河南鄭州抗洪搶險、杭州G20峰會安保備勤、抗擊莫蘭蒂臺風救援搶險、云南省軍地聯(lián)合“軍事日”、戰(zhàn)區(qū)陸軍科目示范保障等重大任務,共獲得部隊“嘉獎”13人次、“優(yōu)秀義務兵”7人次、“‘四有’優(yōu)秀士兵”3人次。每個士兵都在保家衛(wèi)國的崗位挺起了川大人的脊梁。
退伍不褪色。退役復學后,同學們傳承發(fā)揚在部隊中培養(yǎng)鍛煉的優(yōu)良品格,發(fā)奮學習,提升自我,有7人考研或保研升學,參與社會服務、獲得各類獎勵近30余人次,以實際行動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踐行保家衛(wèi)國的誓言。
特別獎
川大志愿者
川大志愿者立足新時代、展現(xiàn)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廣泛開展以服務鄉(xiāng)村振興、參與社會治理、服務大型賽會、扶弱濟困助殘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年度志愿服務時長30余萬小時。
特別是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川大志愿者聞令而動,從校園疫情防控到華西醫(yī)院馳援武漢,從核酸檢測到疫苗接種,從線上到線下,一批批川大志愿者選擇沖到戰(zhàn)“疫”前線,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筑起了疫情防控的長城。
致敬先輩,薪火傳承。黨史學習教育期間,川大志愿者開展了關愛離退休老同志活動,志愿者與離退休老同志結對達2567對。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川大志愿者扎根涼山二十余年, “彩虹知語堂”“索瑪花兒”“雛鷹成長計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孩子。
志愿服務成果豐碩,在第五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取得了四川省省賽“三金三銀”、全國決賽“兩金一銅”的優(yōu)異成績,涌現(xiàn)出“保貝聯(lián)盟”“Hi患兒” “解語花”等一批全國知名志愿服務品牌項目!按ù笾驹刚摺逼放,正在千千萬萬志愿者的“擦拭”下愈加明亮。
“感動川大”新聞人物評選活動是由川大共青團舉辦的以“發(fā)掘感人事跡,匯集感人點滴,引領校園風尚”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校園品牌文化活動,旨在發(fā)掘你我身邊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弘揚新時代川大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格,是川大校園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盛宴,也是川大正能量傳播的重要載體。
自2005年我校舉辦首屆“感動川大”學生新聞人物評選活動以來,“感動川大”系列活動十六年來覆蓋數(shù)十萬川大學子,共評選出108位新聞人物,55份攝影、微電影比賽優(yōu)秀作品。通過發(fā)掘、宣傳來自你我身邊的感人事跡,不僅在全校師生中產(chǎn)生了強烈反響,也讓川大學子積極向榜樣看齊,形成了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氛圍。
祝賀獲獎的集體和個人
為他們點贊!
|| 推薦閱讀 ||
川大華西醫(yī)院李舍予團隊在柳葉刀發(fā)表論文!在藥物減重治療方面取得重大階段性進展!
一位“學生都愛”的川大老師!
共謀高質(zhì)量發(fā)展!川大深化與宜賓眉山自貢校地合作
大川
來源丨校團委
封面丨何苗
編輯丨羅燕妮
責編丨王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