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科學家”謝楷教授在西電博物館里“帶貨”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021-11-29 15:53:16 文/田澤洋 圖/郝宇航
11月22日,一張“山野科學家”謝楷教授直播預告的海報開始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師生的朋友圈里轉(zhuǎn)發(fā),這場直播十分特別,而且干貨滿滿。
“
“謝楷是誰?”“是我們學長嗎?”11月23日上午10時45分,直播開始20分鐘之后,線上已有近5000人觀看,彈幕里有人提出疑問,似乎并不能把這個穿著休閑鞋、運動褲、戶外抓絨衣且長相年輕的人,與西電首批“華山學者”領軍教授、學科方向負責人等頭銜聯(lián)系起來,“他不是學長,是學者”“謝神”“畢業(yè)生專門來看謝老師講課”“錢班學生來聽謝教授講課”……直播間里在校的和已畢業(yè)的學生顯然已經(jīng)很熟悉謝楷的名字。
“我這屬于‘被迫’營業(yè),是被博物館里這些很契合課程的藏品吸引來了”,謝楷打趣道。老式大哥大、炮兵防空兵手持式超短波電臺、短波電臺、衛(wèi)星通信便攜站、八木天線等博物館里的實物藏品被他隨手拿來作為教具,“課本和PPT里的文字都變成了實物,這個課真是太適合在博物館上了”,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張辰凱表示很喜歡這樣“另類”的課堂,或許這也是謝楷把課堂搬進博物館的初衷和目的,讓知識變得可見、可感。
“你們想想,對于目前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的天線來說,這是蛛絲一樣細的6根柔索,要控制饋源實現(xiàn)厘米級動態(tài)定位精度,談何容易?”站在FAST模型旁,謝楷講解著這個觀天巨眼的工作原理,“這就是咱們學校段寶巖院士團隊解決掉的世界級難題”;“你們再想想,人類能建造最大射電望遠鏡的天線口徑能有多大?會被地球直徑所限嗎?”,謝楷講解尋找地外文明的“覓音計劃”,這是我校包為民院士、鄭曉靜院士領銜研究的下一代太空高分辨探測系統(tǒng)。對并未接觸過科研工作的學生們來說,近距離聆聽前沿科學和未來科技,“太震撼了”甚至“有點兒科幻”是他們最直觀的感受。
從生活中最常見的手機縫隙天線,到定向天線、反射面天線、陣列式天線,巨型射電天線、再到暢想人類極限的天線口徑、展望未來的太空射電望遠鏡,謝楷風趣幽默、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的授課方式讓現(xiàn)場的學生和直播間的觀眾都被深深吸引。
“或許,等你們讀研、讀博的時候可以參與到我校牽頭做的‘覓音’計劃中來”,謝楷帶著期許和鼓勵的眼神看向聽課的同學們,“天眼的提出是1995年,正式落成經(jīng)歷了20多年,有一代甚至兩代科學家付出了很多努力,而下一代‘覓音’計劃才剛剛起步,我希望你們能夠開闊視野,保持對科學的熱愛,有更博大的胸懷,去看更多星辰大海——這應該不算帶貨吧”。
“這次直播結(jié)束之后,我不會就變‘網(wǎng)紅’了吧”,面對兩次課一共超萬名觀眾的直播量,謝楷十分驚訝,他沒有想到專業(yè)課程也會有這么多人愿意聽。
博物館里的公開課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也是博物館發(fā)揮育人功能的一次新的探索,“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期待有更多老師走進博物館,讓學生“看見”理論,讓藏品“講述”知識。
錯過了直播?
沒關系!
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課程回放哦~
▼▼▼
編輯:郭楠楠
責任編輯:王格
出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