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門最有“戲”的課?來華理張之燕老師的課堂一探究竟~

華東理工大學
2021-9-17 09:47:18 文/朱赫然 圖/許靜怡
◎視頻:課堂中演繹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
在華理,有這樣一門課
同學們不僅可以在課堂上
觀看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
還能聆聽
如意越劇團專業(yè)演員展演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經(jīng)典唱段
不僅可以自主表演
莎士比亞劇作經(jīng)典選段
還能聽到授課老師唱起
韻味十足的越劇《紅樓夢》選段
不僅可以
在戲劇類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
還能在
“2021莎劇新譯翻譯風采展示賽”上
斬獲特等獎……
這門堪稱華東理工大學
最有“戲”的課
是外國語學院張之燕副教授
主講的“莎士比亞選讀”選修課
自2015年開設(shè)課程以來
張之燕就嘗試
用中西戲劇對話和交融的方式
帶領(lǐng)學生
用文化傳播中國
用戲曲溝通中西
跨界的英語老師
英語專業(yè)教師何以會將中國戲曲引入“莎士比亞選讀”課堂?這與張之燕的教育經(jīng)歷密不可分。
本科讀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方向是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博士則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張之燕從中文系到英語系的“跨界”,凝結(jié)著她多年的努力。最終,她以對英語的執(zhí)著和研究生期間發(fā)表的關(guān)于莎士比亞研究的論文,敲開了通往?巳卮髮W讀博的大門,開啟了通往莎士比亞文學研究的道路。
讀博士期間,張之燕意識到,英國學者對莎士比亞文學的了解之深、研究之廣,中國學生難以比及,加之中國學生在語言功底上的不足,于是,她另辟蹊徑,以中國人的視角,對比研究莎士比亞和中國文學。
◎圖:在埃克塞特大學博士畢業(yè)照
2009年,倫敦莎士比亞大會上驚現(xiàn)河南梆子《約/束》。這讓參會的張之燕滿是驚喜。只身海外,卻偶遇中國戲劇演出,這份親切感怎不讓人動容?雖然研究的是莎士比亞,但長達7年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背景,已經(jīng)讓中國文化深深地刻在了她的骨子里。這一次巧遇讓她再次受到啟發(fā),更堅定了將莎士比亞和中國文學進行比較研究的決心。
張之燕很快便進行了嘗試。在2010年的莎士比亞故居參會宣讀論文時,她就《哈姆雷特》中“墓園景”和《紅樓夢》的“葬花吟”片段進行了對比分析?墒牵涣私庵袊幕纳勘葋喲芯繉W者們,面對令人潸然淚下的“葬花吟”片段毫無觸動,甚至不知道曹雪芹、不知道《紅樓夢》。這令張之燕不禁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優(yōu)秀的中國文化傳播出去!
◎圖:2016年在莎士比亞故居
回國任教后,張之燕一邊不斷豐富“莎士比亞選讀”課堂,一邊努力推進“中國戲曲進校園”。“沒想過做個學者我能作多大貢獻,但還是覺得能做一點是一點。”于是,從“莎士比亞在中國”到“莎士比亞在華理”,從“當莎士比亞遇到湯顯祖”到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她堅定地探索著這條道路。
◎圖: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搜索信息截圖
綻放的莎劇課堂
“莎士比亞選讀”是一門面向外語學子的專業(yè)選修課,課程圍繞莎士比亞的戲劇展開,張之燕希望學生不僅可以用英語侃侃而談莎士比亞,還能用英語分析湯顯祖的戲劇,用英語將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播到世界。于是,她在課堂上不斷加入中國元素,比如:莎劇版本對比研究、莎士比亞在中國、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
◎圖:莎士比亞戲劇課堂表演
將中國戲劇內(nèi)容融入莎劇,則源于一次偶然的翻譯工作。2016年,在莎士比亞和中國明代戲劇家湯顯祖逝世400周年之際,張之燕受邀翻譯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她帶領(lǐng)本科學生葛軍華、余孫文完成了翻譯工作,其譯文在愛丁堡藝術(shù)節(jié)上以字幕形式出現(xiàn),并被英國莎士比亞協(xié)會收藏。
◎圖: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愛丁堡藝術(shù)節(jié)展演的海報
◎圖: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英國愛丁堡新城劇院演出
自此之后,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便成了“莎士比亞選讀”課堂的“座上賓”。各屆同學都有機會品鑒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英文譯文,體味文學翻譯的樂趣。
2020年,在學習了《習近平給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后,張之燕嘗試以系列活動的形式將中國戲劇引入課堂,讓中西戲劇在課堂上、在校園里擦出美麗的火花,也讓課程思政在潤物無聲中萌芽、開花。
這個系列活動共有3場。第一場由張之燕主講,圍繞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展開,引導同學們將昆曲英譯和莎士比亞的語言融合起來,用英語講好中國戲曲故事。第二場則是“京劇、昆曲進課堂”,主講者是第十二屆全國高校京劇比賽一等獎獲得者翟一鑫同學,她結(jié)合京劇、昆曲、越劇、豫劇4個劇種,圍繞戲曲服裝和唱念做打等,解讀了湯顯祖的《牡丹亭》、王實甫的《西廂記》、洪昇的《長生殿》和曹雪芹的《紅樓夢》,還現(xiàn)場教授了一些戲曲基本動作和京劇“梨花頌”。第三場是“越劇進課堂”,授課老師是“如意”越劇團的副團長嵇志穎和專業(yè)演員笪雪瑩。兩位演員不但講解了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情節(jié)、唱腔和動作,還演繹了精彩片段。
◎視頻:指導學生表演越劇《梁!防锏慕(jīng)典動作
◎圖:京劇、昆曲進課堂
◎圖:品讀越劇后,學生欣喜反饋
“聽完中國越劇,再看英國莎劇,恍若進了另一個世界,正如莎士比亞筆下有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語言文化藝術(shù)形式雖有差異,但人類本質(zhì)的情感是共通的。”一名學生在朋友圈里寫道。
浸潤的自信力量
結(jié)合莎士比亞作品中的瘟疫主題,引導學生感受中國全民抗疫的精神,強調(diào)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角度分析亨利五世的形象;從種族平等角度來解讀夏洛克;從真善美角度來剖析李爾王的3個女兒……如同春風化雨,張之燕在教學時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文化對比,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中國文化自信。
◎圖:張之燕與學生在一起
不僅努力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張之燕還結(jié)合深厚的學術(shù)積累和科研成果,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弘揚中國的正面形象。
例如,在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中出現(xiàn)了2次Cataian,一般被指涉為中國人,但多位影響深遠的學者都將其解讀為“小偷”“騙子”形象。在授課時,張之燕結(jié)合其發(fā)表在國內(nèi)外期刊上的論文My lady’s Cataian: Cataian in Twelfth Night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等,引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來論證《第十二夜》里中國人形象的正面性,挑戰(zhàn)權(quán)威,扭轉(zhuǎn)西方對中國形象的誤讀。她鼓勵學生有理有據(jù)地分析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并指出西方意識形態(tài)里存在的偏見。
◎圖:張之燕與“大創(chuàng)”學生團隊
課堂的浸潤之外,張之燕將教學實踐融入學生的“大創(chuàng)”、社會實踐和競賽活動中:結(jié)合“大創(chuàng)”,指導學生將課程中的表演、亮點等在新媒體平臺推送,惠及更多學子和中西戲劇愛好者;舉辦2021“莎劇新譯”風采展示賽,為學生英譯中國戲曲提供鍛煉的舞臺;帶領(lǐng)和指導學生撰寫相關(guān)學術(shù)論文,已有多篇鑒賞性論文發(fā)表在學術(shù)刊物上……
◎視頻:學生演唱京劇“梨花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fā)展戲曲事業(yè)關(guān)鍵在人!毕蚴澜缰v好中國戲劇故事,駕馭語言的人必須首先有著對中國戲劇文化的真知灼見和自豪自信。深諳于此,張之燕在將戲曲引入課堂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劇場、博物館,浸潤到中國戲劇的藝術(shù)芬芳中,希望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戲劇的精髓,一方面,發(fā)揮語言優(yōu)勢,實現(xiàn)“語言學科服務(wù)社會”理念;另一方面,響應國家戰(zhàn)略,向世界講好中國戲劇故事,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浸潤國粹芬芳
向世界講好中國戲劇故事
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華理教師在行動!
作者 | 張婷 、陳方舟、陳姣瀾、吳銘雪
圖片、視頻 | 受訪者提供
黨史知識知多少
(多選)做強做優(yōu)做大國有資本,要著力增強國有經(jīng)濟的能力包括( )。
A
競爭力
B
創(chuàng)新力
C
控制力
D
影響力
E
抗風險能力
(點擊選項查看答案)
(多選)2018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堅持正確的義利觀,要做到義利兼顧,要( )。
A
講信義
B
重情義
C
揚正義
D
樹道義
(點擊選項查看答案)
(多選)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建立勞動、資本、土地和( )等生產(chǎn)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A
知識
B
數(shù)據(jù)
C
技術(shù)
D
管理
E
服務(wù)
(點擊選項查看答案)
推薦閱讀
權(quán)威發(fā)布!最新版高等學校、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gòu)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shù)方案
查閱
聚焦“雙碳”目標 |華理舉辦高端學術(shù)論壇,成立碳中和未來技術(shù)學院
查閱
迎新季 | 萌新你好!歡迎來到“理”想之城!
查閱
投稿郵箱:newmedia@ecust.edu.cn
分享、在看、點贊
據(jù)說一鍵三連的姿勢很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