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夫婦捐贈200萬設立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

同濟大學
2021-9-17 09:34:58 文/裴怡雨 圖/戴瑾春
9月15日,年已85歲高齡的著名海洋地質(zhì)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與夫人、著名孢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同濟大學兼職教授孫湘君共同捐贈多年積蓄200萬元人民幣,在同濟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下設立“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用于獎勵有志于從事海洋科學及相關涉海研究和技術研發(fā)、學習取得優(yōu)異成績和研究獲得創(chuàng)新成果、具有科研潛力的同濟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
他倆專門叮囑
“不要以我們的名字命名”
希望未來能得到更多校友
和社會組織的關心和支持
以此鼓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投身于海洋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捐贈簽約儀式在四平路校區(qū)舉行。汪品先院士、孫湘君教授與同濟大學校長陳杰共同簽署捐贈協(xié)議。陳杰向汪品先院士和孫湘君教授頒發(fā)捐贈證書。
陳杰代表學校、代表方守恩書記,向汪品先院士和孫湘君教授慷慨捐資助學的善舉表示衷心感謝。他表示,今天,我們又一次被汪品先院士和孫湘君教授對祖國海洋事業(yè)的熱愛、對青年后備人才的殷切期許所感動。汪品先院士和孫湘君教授至今仍奮戰(zhàn)在立德樹人、科學研究的第一線,全年無休、忘我工作,彰顯了黃大年精神,是同濟大學以學術與育人作為第一價值追求的杰出代表,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大先生”,是同濟師生學習和追隨的榜樣,同濟大學為有這樣的“大先生”而感到無比自豪。學校一定會管理好、用好這筆基金,充分發(fā)揮基金的引領和育人作用,促進學科融合交叉,助力學校一流學科建設和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
今年已經(jīng)85歲的汪品先院士
和孫湘君教授在生活上
一直艱苦樸素、勤儉節(jié)約
但在捐資育人和回饋國家上
他們慷慨大方
這已不是他們夫婦
第一次進行捐贈了~
據(jù)學院負責人介紹
1998年汪品先獲得
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時
他就將獎金全數(shù)捐出
設立“海洋地質(zhì)學獎學金”
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海洋學科研究人才
這樣的事情有很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時
汪院士夫婦心系抗疫前線
第一時間捐出了10萬元
助力打贏疫情阻擊戰(zhàn)
談到為什么捐款,孫湘君說,“在讀大學的時候,國家培養(yǎng)了我們,我們一直想為國家多作一點貢獻,希望在青年學子的求知路上,為他們‘加點油’,促進學生更快成長,推動海洋學科、海洋事業(yè)獲得更大發(fā)展!
“設立這個海洋獎學金,也是向更多學科專業(yè)領域的學生發(fā)出了召喚,希望有更多青年學生加入到國家海洋事業(yè)的隊伍中來!蓖羝废忍貏e指出,海洋屬于跨學科領域,需要多學科協(xié)同,非海洋學科的學生在這一領域也可通過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大有作為。
在同濟大學海洋樓里,汪品先的辦公室極為普通。一排書櫥,幾乎占滿了一整面墻;堆滿了資料的書桌,中間擺放著一個臺式電腦,那就是老院士每天埋頭工作的“戰(zhàn)場”。
隔壁就是孫湘君辦公室。兩位老人朝夕相伴、心心相印,就好像60多年前,他們一起在莫斯科大學留學時那樣。當年,他是班長,她是黨支部書記。回國結(jié)婚以后,他們?yōu)榱烁髯允聵I(yè),曾在京滬兩地分居長達30多年。直到2000年孫湘君退休以后,才得以來滬團聚、相依相伴。
汪品先對科學事業(yè)的追求與熱愛,孫湘君深深理解。為了這種理解,她一退休就從北京來到上海,和他一起探索海洋與地球科學奧秘,并受聘為同濟大學兼職教授。他們曾合作發(fā)表了多篇高質(zhì)量論文,一起攜手攀登科學高峰。
“剛來上海那年,我很不習慣上海冬天的濕冷,就到大兒子家里過年;貋砗舐牨0舱f,那年除夕晚上,我老伴一個人還在辦公室里工作,吃了保安們送來的一盤餃子,心里非常非常難過。從那以后,我再也不出去了,每年都陪著他一起過年。”孫湘君說。
每年的除夕夜,孫湘君最開心的事,是老伴陪她一起看春晚!耙荒365天,他364天晚上都是在工作,只有這一天晚上,肯花時間陪我看看電視,我怎能不高興!”孫湘君說。
直至今日,汪品先依然像一位勤勉刻苦的學生,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孫湘君也依然像他的同班同學,每天陪伴他工作、傾聽他的想法、提出她的建議,并規(guī)定他每天晚上只能工作到十點半,必須回家。
汪品先和夫人孫湘君
從相識相知到相伴
學成回國后歷經(jīng)30年兩地分離
從青絲到白發(fā)
兩人格外珍惜朝朝暮暮的時光
汪品先總說,“對我來說,最缺的就是時間。我是倒計時的,別的都可以慷慨,錢我也可以慷慨,時間我不能慷慨,因為我沒有了,我在時間上是很小氣的!
汪品先于1936年出生于上海。在國際地球與海洋科學領域促進形成“中國學派”,是他畢生努力的方向。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在地球與海洋科學領域長期與國際前沿失之交臂。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海洋探測技術日新月異,地球系統(tǒng)科學大發(fā)展,我國海洋事業(yè)迎來了數(shù)百年來的最好時機。汪品先研究海洋地質(zhì)40多年,1999年在南海主持中國海首次大洋鉆探,開我國深?茖W鉆探之先河。2011至2018年,他主持了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任國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的組長,使南海進入國際深海研究前列。2018年,他以82歲高齡深潛南海,發(fā)現(xiàn)深水珊瑚林。
82歲那年,汪品先前往中國南海,9天內(nèi)連續(xù)3次下潛到1400米的深海。在全世界的深潛者中,他是年紀最大的那位。這趟深海之旅,是他等了大半輩子的“愛麗絲夢游仙境”之旅,他親眼觀察到甘泉海臺冷水珊瑚的“慢生活”和海馬冷泉動物群的“快生活”。他說:“搞了幾十年深海研究,到80多歲我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研究的東西!蓖羝废纫彩窍胍米约旱膶嶋H行動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們搞地質(zhì)的人,你不上山下海,你光是看地圖那怎么行啊。”
讓人不禁想起了1999年,那是汪品先的第一次南?瓶,作為首席科學家的他已經(jīng)63歲,臨行前,汪品先給夫人留下了一句話,“能活著回來就算贏!
這位對時間“很小氣”的院士,
經(jīng)常開玩笑說:
“別人是博士后,
我是院士后,
我現(xiàn)在能拿得出手的成果,
都是60歲以后完成的,
我現(xiàn)在想,
真的能甩開膀子干的就是這些年了,
這十來年了!
說起自己的科研經(jīng)歷,他總有一絲遺憾:真正開始搞科研的歲月,開始得太晚。
他說,如果自己能活到90歲,大概要做三件事。
一是他在同濟大學上的《科學與文化》公開課,要把它寫成書。
二是要促成“低緯驅(qū)動”的學術假說,解決“氣候演變”這個大的科學問題。歐美人認為,現(xiàn)在氣候變化的根本驅(qū)動力在北極高緯度地區(qū),但他認為,應該是在亞熱帶地區(qū),他要推翻歐美人的觀念。
三是要寫個自傳,反映我們這個時代。
“如果我能再活5年,這三件事我一定都能完成。如果活不了,那么前面兩個先做。畢竟,有些事總得有人去做的!蓖羝废日f。
前不久,汪品先正式入駐B站,粉絲數(shù)超過100萬。6月9日,他發(fā)布了首條視頻——《我60歲以后才出成果,我們要把中國大洋鉆探做到國際前列!》。截至目前,播放量327.4萬,49.2萬點贊,熱情的網(wǎng)友投幣32.3萬。打開彈幕,網(wǎng)友齊齊刷出“爺爺好!”“院士好!”“老師好!”,形成一片彈幕墻。
面對“火”出圈的熱潮,汪品先說:“上世紀80年代做一個科學報告,后面要加映一場電影,人家才肯來聽;現(xiàn)在有這么多人對科學感興趣,真的是高興還來不及!”
許多人都很關心,老院士“出圈”之后,會不會給他的生活帶來一些“甜蜜的煩惱”?發(fā)布科普視頻會不會擠占他寶貴的工作時間?這些深受歡迎的短視頻今后還會不會繼續(xù)發(fā)布?
“這些短視頻是在年輕人的協(xié)助下完成的,對我來說是‘一鴨多吃’,何樂而不為呢?”汪品先說,“到現(xiàn)在為止,我有兩本科普書——《十萬個為什么》和《深海淺說》。里面還有大量的富礦沒有開發(fā)出來,還有很多故事可以講出來,很生動,因此,這些科普視頻我準備繼續(xù)做下去!痹2013年出版的第六版《十萬個為什么》中,汪品先擔任《海洋》分冊主編。在書中,他設置了近200個問題,自己撰寫或請相關專家回答。
2020年10月由上海科教出版社出版的《深海淺說》,是汪品先利用2020年初抗疫居家辦公的一段空閑,抓緊時間整理而成。出版后深受讀者喜愛,入選2020年度“中國好書”,并榮獲第十六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圖書。
深入淺出、風趣幽默、引人入勝,是人們閱讀汪品先科普作品的共同感受。汪品先一直認為,做科普不僅是為了社會,也是為了科學家本人。他說:“科學是有趣的。好的科普,要求科學家對自己的研究領域進行深化和提升,才能用大眾聽得懂的語言說清楚。社會上對科學有一種誤會,認為科學很枯燥、很呆板,這需要科學家自己來消除誤會。”
“我們將以您為榜樣,投入更多熱情,為推動我國海洋事業(yè)發(fā)展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本栀泝x式上,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學生洪同芳向汪品先院士和孫湘君教授致感謝辭,向他倆贈送基于汪品先院士撰寫的科普書籍《深海淺說》制作而成的有聲書。在汪品先院士的影響和感召下,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學生自發(fā)籌備“深;芈暋庇新曤娕_,將《深海淺說》一書制作成有聲書,發(fā)布在喜馬拉雅和“同濟海洋人”微信公眾號上,希望能為海洋科普作出一份貢獻。
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由同濟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管理,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負責具體評審事務。海洋獎學金每年評選一次,根據(jù)本金增值及新增捐贈情況,并結(jié)合工作實際,決定每年度獎勵名額、獎金額度。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以200萬元為啟動基金,接受熱心公益、教育事業(yè)的企事業(yè)單位、個人及各類社會組織捐贈支持。
很快,汪品先離開會議室
同“汪先生和魔力小單車”
出圈那晚一樣
匆匆直奔海洋樓
大家知道,他又要去工作了
向汪品先院士
和夫人孫湘君教授致敬!
這樣的“星”!粉嗎?
新聞:黃艾嬌現(xiàn)場圖片:江平現(xiàn)場視頻:宋宇星、張婧雯
整理:聶陽陽
部分來源:新華社、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等
推薦閱讀
教育部黨史學習教育高校第六指導組參加汽車學院研究生第十八黨支部專題組織生活會
點贊!今天同濟的頭條是他們!
**!同濟月餅,上新
真正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