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歷史課!關(guān)于中國人“起名字的那點事兒”

青島中天教育
2020-11-13 00:37:11 文/張濤 圖/郭強(qiáng)
提起給孩子起名字這個事,一定會讓很多家長瞬間回到十幾年前:話說那時我還年輕。。。。。巴拉巴拉,如果是幾個孩子媽媽湊在一起,相信我,這個話題可以聊上五個小時,而且還不需要瓜子,糖豆,爆米花。 今天,我們聊聊“起名”這事兒。從“三皇五帝”到“綠茶婊”“心機(jī)婊”,一路而來當(dāng)真有些……兵荒馬亂。
是的,兵荒馬亂。
上古時代——想叫啥就叫啥
中國人的祖宗,是神話中的上古大神。
那盤古、女媧、伏羲、神農(nóng)這些,是誰取的?
盤古的媽媽?女媧的爸爸?
肯定不是。
“神農(nóng)”和“女媧”,查無其源。
“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打開始就這么叫的,跟著叫就行了,沒有為什么。
好吧。
盤古和伏羲是可以查到的,不過……一個是生殖,一個是半人半狗。
聞一多《伏羲考》中說,“盤古”即匏瓠(知道這倆字怎么讀嗎?自己查字典去。我就不告訴你! ),就是葫蘆:生命繁衍、生殖崇拜。
伏羲相傳人頭狗身,有恩于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陽,上古圣地,伏羲、女媧、神農(nóng)三皇建都之地),當(dāng)?shù)厝藶楸砀屑,以“伏羲”稱之:“伏”取其形乃半人半狗,“羲”由“兮”演化而來,“兮”無實意,嘆詞,一篇《離騷》“兮”了近200次。
略無語,不過“伏羲”總比“伏了”“伏的”“伏啊”好聽。
祖宗沒開好頭,之后就跟著亂了。
( 堯 禹 )
「堯」,甲骨文。表示:一個人被埋土里了(一家之說)。
「舜」,甲骨文寫法難尋,有說法其和“堯”的甲骨文有關(guān):有人把一個埋進(jìn)土里的人往上拉。
「禹」,甲骨文。表示:土里爬出了一條蟲。
于是,黃河流域三大首領(lǐng)堯舜禹的名字就是一個“破土而出”的過程。
好吧。
春秋戰(zhàn)國——“莫名其妙的鬼扯”
再往下,春秋戰(zhàn)國,起名開始“莫名其妙”。
公子小白(是說他傻嗎?)
周公黑肩(煤老板?)
姬黑臀(常撅著曬日光浴?)
季公鳥(大名“姬鳥”,想來必定愛護(hù)動物)
韓不信(他還有個兒子叫韓庚)
看似鬼扯,其實有其原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多文字還沒有造出來,很多話可以說出口,卻沒有可以對應(yīng)的文字,所以出現(xiàn)了大量諧音字、假借字(通假字多。。饧赢(dāng)時民族大融合,名字中可以體現(xiàn)很多少數(shù)民族特色。
比如,齊桓公身邊有個名廚,叫易牙,之后“易牙”還成了廚師的代稱。
殊不知起名“易牙”是因為他是狄人,狄人有“易子而食”的壞習(xí)慣,就是換孩子吃,這貨還把自己的孩子烹了給齊桓公吃……死變態(tài)。
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名字混亂是有原因的,不能盲目批判,就好像古人要是知道幾千年后有人叫“易烊千璽”,估計也很費解。
又亂了很久,孔子終于忍不了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可惜圣人只顧為萬民著想?yún)s忘了自己。
孔子名丘,“生而首上于頂”(《史記·孔子世家》),腦門兒高得像山,那就叫孔(山)丘吧。
秦漢——豬是一個好名字
圣人一亂,后面又跟著亂了。
比如統(tǒng)一六國的秦始皇,趙政。
是的,他叫趙政,不叫嬴政。
秦國王室:嬴為姓,趙為氏。
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姓只是表示遠(yuǎn)古的血緣,《史記》里就叫人家“秦王趙政”。
趙政的名字被后人叫亂了,他自己兒子的名字被他自己起亂了:扶蘇、胡亥(秦二世)。
老大叫扶蘇,取《詩經(jīng)·國風(fēng)·鄭風(fēng)》:“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哎呦,美!
老幺叫胡亥:豬。
就算人家生母不明,也不能取個名字叫“豬”啊
難道豬在秦漢是祥瑞?
貌似。很多人都看過《羋月傳》,知道里面有個叫“蕩”的人,他就是后來的秦武王,舉鼎而亡的那個。話說,他老爹不知道自己姓贏嗎?
漢武帝劉徹,乳名“彘(zhì)”,大豬。
有記載說漢景帝夢見紅毛豬,認(rèn)為是祥瑞,于是就給剛出生的漢武帝起名叫“彘”。
既然“彘”在漢是祥瑞,那為何開國時呂后收拾戚夫人叫“人彘”?
好吧,點到為止,再糾結(jié)就沒勁了。
總之,秦漢時期,中國人民對豬的感情還很波瀾,對起名這件事還很錯亂。
漢之后——名多規(guī)矩大
后來西漢有一個叫戴圣的決定完成孔夫子遺愿,把人民群眾起名字的事兒掰過來,于是在《禮記》上說:
“名子者,
不以國,不以日月,
不以隱疾,不以山川!
要起名就好好取!別瞎鬧!要思考!
好吧,一思考,思考大發(fā)了。
剛出生,得有個“乳名”吧?
比如漢武帝叫“劉小豬”,恩,很可愛。
男孩兒長大了,弱冠,起個“冠字”。
女孩兒長大了,待嫁,起個“待字”。
出來混了,得起個“別號”騷情一下吧?
“居士”“先生”“遺老”“道人”“山人”“散人”“公”之類的就誕生了,估計今天QQ、微信、微博、天涯、知乎、豆瓣各種昵稱就是打這兒來的。
如果一不小心生在帝王家,得有個謚號吧?
唐、宋兩代還算正常
▽
李世民: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趙匡胤: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元代蒙古皇帝估計討厭漢人唧唧歪歪,比較短平快
▽
鐵木真:法天啟運圣武皇帝
忽必烈: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到了明代,又開始嘰歪了
▽
嘉靖:欽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清代,這不是謚號,這是在考驗肺活量
▽
雍正: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
乾。焊咦诜ㄌ炻∵\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
史書的發(fā)展逼得他們不得不去考慮后人對自己的稱呼問題,終于不敢亂起名字了,不僅什么字好用什么字,不夠用了還會自己造,武則天的“曌”,就是自己瞎掰的。
而且,此時起名已有了嚴(yán)格的家族規(guī)定,朱元璋就要求自己子孫要按“五行”起名字:
仁宗:熾——火
宣宗:基——土
英宗:鎮(zhèn)——金
憲宗:深——水
孝宗:樘——木
輪完一輪兒,下一輪兒再從“火”開始。
到了民國,不知是因為國父名中便有一個“文”字,還是委員長特別善待文人,那時名字取得……文醉了:
周瘦鶴、李苦禪、南懷瑾、戴安瀾、瞿秋白、徐悲鴻、費正清、沈鈞儒,戴季陶、鄒韜奮,鄭愁予,蘇步青,林語堂、梁漱溟,林風(fēng)眠、陳寅恪、季羨林、沈曾植、丁默村、程硯秋、梅貽琦
到了當(dāng)代,經(jīng)前人以身試名,我輩終于有章可循了:
男《楚辭》
女《詩經(jīng)》
文《論語》
武《周易》
男名引《楚辭》:宜修、正則、靈均、琬琰、自清、凌恒、景云、依斐
女名引《詩經(jīng)》:惠然、靈雨、佩玖、德音、素衣、清猗
如何起個好名字
有高人總結(jié),好名字的精髓就是一點:將漢語言的優(yōu)勢發(fā)揮至無限大!
1
言簡意賅,不落窠臼:
李白、王勃、杜牧、郭襄、冉舒
2
尋常景色,如臻化境:
張松溪、殷梨亭、莫聲谷,儲光羲,曹雪芹
3
動賓搭配,心意寫照:
辛棄疾、李慕白、梁漱溟、穆念慈,顧惜朝
4
動詞結(jié)尾,余味無盡:
林風(fēng)眠、甄士隱、王安憶、張藝謀,陳伊馳
5
虛詞打頭,超然脫俗:
鐘子期、秦可卿、宋之問、柳如是、傅斯年
6
虛詞收尾,美不勝收:
王羲之、郁達(dá)夫、王語嫣、周芷若、林心如
7
偏正寫意,恰到好處:
林黛玉、左冷禪、顏真卿、宋青書、岳靈珊
8
并列定性,相得益彰:
蔣中正,程靈素,袁本初,木婉清
9
次第顯明,自得分寸:
孫仲謀、劉半農(nóng)、伍次友、張三豐、朱九真
10
名姓交融,如貫長虹:
易水寒、風(fēng)清揚、花滿樓、童心喃,任我行
11
同音復(fù)用,親近深刻:
任盈盈、殷素素、溫青青、劉詩詩、韓寒
12
復(fù)姓單名,大氣縱橫:
呼延灼、夏侯孜、司空圖、上官儀、令狐沖
13
復(fù)姓雙名,勢足意盈:
納蘭容若、司馬相如、宇文成都、公孫綠萼、耶律洪基
起名“五不要”
除了正面教材,反面教材也是不可少的,起名切記五“不要”:
1. 不要取生僻字
嫽、媺、愨、奾、臤、翛、傕、嶷、闿……
如果你因名字帶上這類字而從未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請感謝你們的父母,他們辛苦了。
2. 不要企圖裝逼
(1)偽懷舊:魏蜀吳、秦嬴政、李屈原、張康熙、趙魯迅等
(2)偽文藝: 子涵、欣怡、可欣、雨彤、子軒、浩宇、俊熙等
這一看就是當(dāng)年那群迷“瓊瑤劇”的孩子們長大當(dāng)?shù)锪恕?/p>
3. 不要跟隨時代潮流
當(dāng)年很潮的建國、建軍、和平、援朝、滬生,如今還潮嗎?
4. 不要在名字中太彰顯父母期望
張書記、李政委、何國王、孫廳長……是的,這都是人名。
5. 不要忽略諧音
有的名字,能看不能念:陸姍典
客觀說,起名這事兒,防不勝防,你說給孩子起名“翔”“菊”的父母們有錯嗎?有錯嗎?有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