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地鐵讀書照火了!孩子不聽我們的,他模仿我們

葫蘆島藝家畫室
2020-9-18 17:21:21 文/毛曉莉 圖/高梓潔
作者 | 原心
昨天深夜,表姐朋友圈的一張圖片,收獲無數(shù)點贊。
地鐵上一對母子,媽媽正在看書,而懷里的孩子,也拿著一本小小的書認真閱讀。
畫面十分美好。
小孩被媽媽摟在懷中,雖然被書本遮住了臉龐,但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專注,令人感嘆不已。
表姐配的文字,十分戳心:
這張圖片是兒子發(fā)給我的,在我批評他看電視而不看書時,他沒有像以往那樣跟我頂嘴,而是把這張圖發(fā)給了正在玩游戲的我,我真的很慚愧……
就像圖中所說:孩子們不聽我們的,他們模仿我們。
我也不禁反思,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動畫片《積木雞》的片頭非常有意思:
父子同坐桌前,一個吃著花生豆,一個吃著冰激凌。
突然,父親指著兒子面前的《幾何》說道:「你還在吃!作業(yè)完成了嗎?」
兒子卻不緊不慢來了一句:「爸爸您不也在吃嗎?您怎么不學習!」
當時哈哈一笑的畫面,現(xiàn)在想來卻別有深意。
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畫面:
父母坐在桌前打麻將,孩子躺在沙發(fā)打游戲;
父母打著哈欠追劇,孩子興致勃勃玩游戲;
父母從不對一天的工作進行復盤,于是孩子上完一天的課也從不復習……
然而,我們卻常常指責那個玩游戲的孩子不愛學習、不求上進。
國外公益視頻《children see,children do》說:「孩子們都是模仿與創(chuàng)作的天才!
當母親對著公話亭憤怒嘶吼,女兒也在嘶吼;
當父親對著妻子伸出拳頭,兒子也伸出拳頭;
當父母虐待動物,孩子也在虐待動物……
很多時候,父母使盡渾身解數(shù)管教孩子,為孩子某些方面的頑皮搗蛋而頭疼不已,殊不知,孩子的言行,其實全是模仿父母而來。
前不久,一位大學教授跟我溝通,他帶過一個班級,其中一部分學生積極向上,學習態(tài)度認真,外語能力也強,待人處事富有涵養(yǎng);
而有些學生卻剛好相反,作業(yè)一定要人催,宿舍衛(wèi)生一團糟,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同理心。
教授非常困惑,因為他們入學前成績不相上下,入校后接受的教育相差無幾,但一個學期過后,高下立現(xiàn)。
教授聯(lián)系學生家長來學校溝通,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
那些愛學習且自律的孩子,他們背后的父母也是投入工作和極其自律的;
而那些做事拖拉的孩子,父母也往往不拘小節(jié),隨意散漫。
教授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即使孩子進入大學,父母身上的影子也會跟著孩子,在某一個瞬間顯現(xiàn)出來。
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非?鄲溃
兒子三歲還不會說流利的句子,在幼兒園里不夠拔尖,甚至被其他小朋友推倒也一聲不吭,我格外心疼,又無比自責。
然而,無論我平時怎么跟他溝通,怎么教他要保護自己,總是沒有效果。
直到一位朋友告訴我:「育兒先育己。父母先看看自己身上是否存在孩子那些問題,只要父母先開始改變,孩子就會慢慢改變。當父母進步1%,就可以推動孩子進步99%!
經(jīng)過反思,我才發(fā)現(xiàn)一直以來被自己忽略的地方:
孩子不愛在人前說話,因為我很怕在公共場合表達;
孩子被欺負不懂得自保,因為我遇事只會認慫;
孩子老想是玩手機,因為爸爸總愛玩游戲……
我和孩子爸爸就這個問題深入地談了一次,直到達成一個共識,要想改變孩子,就要先改變自己。
我開始積極主動在公共場合表達,孩子爸爸開始關掉電視捧起書本,我們一起引導孩子,勇敢說「不」并守住自己的邊界。
慢慢地,原來那個內向怯懦的兒子變了,他變得活潑又快樂。
有句話說得很好:「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如果復印件出錯,要改的應該是原件!
上周末,我?guī)Ю洗笕ヅd趣班學習,見一群孩子圍著一個亭亭玉立的小女孩。
一個孩子對她說:「你媽媽好漂亮啊,還經(jīng)常和你用英語對話,怪不得你英語那么好,可惜我媽媽什么都不會!
一個孩子說:「聽說你爸爸是大學教授,真的嗎?他是不是什么作業(yè)題都會?我爸爸只知道看電視,還要罵我笨!
原來,當父母在「比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在悄悄「比父母」。
父母希望孩子成為「別人家」那個優(yōu)秀懂事的孩子,殊不知,孩子也希望我們成為「別人家」那個博學多才的父母。
就像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的那樣:
我媽是個沒用處的人。
她不上班,每天都在家里睡覺、吃飯、化妝、玩手機。
她天天說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好,卻不說別人家的媽媽有多好。
與其催促和要求孩子,父母不如以身作則,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父母先成為那樣的人。
在第四季《中國詩詞大會》上,帶犬刑警夏鴻鵬就是女兒心中的「偶像老爸」。
2017年,他因患胃癌而做了全胃切除手術,成了一個「無胃人」,但他對于工作的投入和對詩詞的熱愛,生動地詮釋了「無畏」二字。
夏鴻鵬在2018年春節(jié)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時,就承諾要帶女兒一起參加節(jié)目。
今年春節(jié),他帶著小學四年級的女兒一起,從百人團的搭檔團開始,過關斬將,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上場比拼的機會。
女兒夏雨霏非常自豪地說:「同學非常羨慕我有這么出色的爸爸,我感覺很自豪。今天爸爸上場比賽了,我送給爸爸一句詩:天下英雄誰敵手?我爸!為父當如夏鴻鵬!」
看到夏鴻鵬吟詩時閃閃發(fā)光的樣子,聽著她女兒驕傲深情的表達,我也忍不住濕了眼眶。
這就是最好的言傳身教。
《少年說》里,四年級七班的李朗逸對媽媽進行「控訴」:
媽媽38歲了,一直準備考研,讀書非常拼命,學習起來比兒子還投入,別人家是父母教孩子學習,自己是父母學習不管孩子。
他問媽媽:「到底是學習重要,還是你兒子重要?」
媽媽的一番話令人非常贊賞:「學習非常重要,但是兒子最重要。我們是一個團隊,要一起合作,一起進步,沒有一個人可以掉隊。」
媽媽的不懈追求更好地激勵了兒子要好好進步。
好的教育,其實就是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
當父母愿意追求進步,和孩子一起成長,這就是教育最動人的模樣。
-End-
作者:原心,高校教師,二孩媽媽。愿和你一起以理性看世界,以深情暖人心。。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公眾號又改版了,怕你們找不到凱叔
建議大家將「凱叔講故事」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
家有0-3歲寶寶,關注這個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