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大山里希望的火種

大連民族大學
2021-11-10 17:48:43 文/王婧琪 圖/吳雨彤
這是大連民族大學的第968條推送
11月1日,《中國青年報》以《點燃大山里希望的火種》為題,報道我校學生深入大別山深處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支教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
點燃大山里希望的火種
口述:大連民族大學支教學生李欣儒
整理: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王晨
莽莽大別山,縱橫鄂皖豫;三省同睥睨,千里共蜿蜒。我叫李欣儒,是大連民族大學的學生。2019年盛夏,響應學校團委暑期“三下鄉(xiāng)”的號召,我懷著憧憬的心情到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大別山地區(qū)支教?墒莿偟酱髣e山,我就遇到了語言溝通的難題。
大山深處,很多孩子只會說方言。同樣來自大山的我深知,只有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才能走出大山,為將來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從拼音教起,引導學生從聲母韻母學起,一點一滴陪著他們進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陳可的羌族學生,已經(jīng)14歲的他不會說普通話,這個高個子大男孩甚至不敢開口說話,更不敢和我們支教團的小老師交流。
每到課間,他看著其他同學和我們開心地聊天,眼神中總會流露出羨慕和期待。為了讓陳可克服語言障礙,我找到他,開始了一個月的“開小灶”。
每天放學,我?guī)е麑W拼音、讀課文,周末走過崎嶇的山路去他家里輔導作業(yè)。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可的普通話進步飛速,雖然有時仍然會發(fā)音不準,但他說話時越來越有自信,也給了我這個小老師不小的成就感。
我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大山里孩子父母的觀念。當?shù)夭糠趾⒆釉谕瓿删拍炅x務教育后就會輟學打工,補貼家用。
我和支教團成員走訪了很多學生家庭,同家長溝通孩子的學習成長,但有些人的言語中透露出的卻是對孩子學習的消極態(tài)度,有的家長甚至說:“孩子考不上高中,更不要提大學,即使考上高中又怎樣,高中要讀3年,隔壁家孩子用這3年打工可以掙出一套房子的首付,打工不比上學有用?”
我們還遇到過一位特殊的父親。到一名留守學生的家里走訪時,他的父親得知支教團要來家訪,特意從外地趕回來。
在這位父親眼里,我們是在大城市讀書、見過世面的人,他想在我們這里尋找令他疑惑很久的問題答案:“娃娃到底去讀書還是跟他去打工賺錢?”
這位父親是一名高樓外墻粉刷工人,他并不想兒子從事他那樣的高危職業(yè),但目前僅憑他一人的工資很難負擔起大家庭的開銷。他既希望兒子可以幫他分擔家庭重擔,又不希望兒子初中畢業(yè)就輟學。
我們向這位父親介紹了國家的資助政策,講述了我們這些大學生的成長故事和對未來的規(guī)劃,也讓這位父親對孩子的學業(yè)重新燃起希望。
支教的時間雖然只有一個月,能教給孩子們的知識有限,但我更想用自己的行動傳遞給家長和孩子們一種理念,那就是:走出去,走出大山,去看更廣闊的世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在的支教團中,就有從大別山走出去的學生,他們走出家鄉(xiāng)后,又回到這片土地,化身志愿者,助力大別山區(qū)少年兒童成長,反哺山鄉(xiāng),播撒夢想。
一個多月的支教生活過得很快,臨行前撫平孩子們起皺的衣角,與前來送行的父老鄉(xiāng)親一一告別,在回程的大巴上讀著孩子們的臨別贈言,我忽然發(fā)覺,這個夏天,自己收獲了很多,有孩子們純真的笑容,有父老鄉(xiāng)親們的認可,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個夏天,值得。
文字來源|《中國青年報》
圖片來源|校團委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大連民族大學官方微博 &大連民族大學官方微信
大連民族大學Bilibili官方賬號
大連民族大學快手官方賬號
大連民族大學抖音官方賬號
大連民族大學新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