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王進喜,為什么叫“鐵人”?

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院
2021-12-01 13:21:06 文/邵菲 圖/何蓓琳
“牧牧”到,福利到!
本期文末抽獎
為粉絲們送出的是
《牧歌嘹亮》
牧牧美食工坊點心券
牧院定制書簽
牧院定制支架
主播:吳曉爽
來源:黨史學習教育微信
如今的貝烏—40型鉆機的絞車已經(jīng)停止了轉動,仿佛永久封存了記憶一般。然而,通過這部一動不動的絞車,我們卻聽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機器轟鳴響動,看到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中華兒女投身祖國建設的拼搏躍動,感受到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時代脈動。
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使用的貝烏—40型鉆機的絞車(國家一級文物)
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光輝歷程”展廳中,一部鉆機的絞車陳列在最顯眼的位置。當年1205鉆井隊使用的是貝烏—40型鉆機,總重量為60噸左右,其中這部絞車重達5.1噸。它是鐵人王進喜當年在大慶打第一口井——薩55井時,率領石油大會戰(zhàn)職工用人拉肩扛的辦法安裝的鉆井設備之一。它通體的斑駁正在講述著一個時代工人階級有力量、有覺悟、有溫度的感人故事
1960年3月25日,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日夜兼程來到大慶。同年4月2日,從玉門運來的鉆機抵達薩爾圖火車站,得知這個消息,王進喜和全隊職工不等天亮就迫不及待地趕往火車站。他們趕到之后卻遇上了卸車的難題:火車上是一車皮一車皮的幾十噸重的鋼鐵大件,現(xiàn)場一沒吊車、二沒拖拉機,有的只是車下三十幾個西北漢子,怎么卸車,怎么搬運,怎么安裝呢?欣喜若狂之余,他們竟一籌莫展起來。
就在此時,王進喜突然問支書孫永臣:“我沒有打過仗,你說若是在戰(zhàn)場上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是上還是退?是打還是坐下來等?”孫永臣說:“只能進,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來也要上!”
聽后,王進喜一拍大腿,霍地站了起來,堅定地對大家說:“咱們?nèi)死缈敢惨雁@機卸下來,運到井場上去。沒有吊車,我們37個人就是37部吊車,汽車不夠,我們有手有腳,螞蟻搬山也要搬。我們就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卸車搬運安裝,早開鉆。大家看看行不行?”
“行!”全隊異口同聲道。
“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
王進喜喊著號子,帶領隊員把5噸多重的絞車拉上2米多高的站臺。
王進喜說完,甩掉老羊皮襖,在地上抄起一根撬杠,大喊一聲“跟我上”,就跳上了槽子車,大家也隨手抄起工具一擁而上。大繩、撬杠、鐵管、方木圓木、扁擔,凡是能撬能抬能扛的東西在他們手中都變成了實用的工具。他們先把鉆機化整為零,一件件從火車上卸下來;再把大部件裝在能滾動的鐵管和圓木上,借力向前滾動。
一心想著早日裝好鉆機的王進喜似乎忘記了身體的疲勞,一會兒在前面拉,一會兒在后邊撬,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往馬家窯的井位上拉。他的肩膀很快就被撬杠壓腫了,兩只胳膊被鋼絲繩扎出一圈圈血痕,雙手也被繩索和撬杠勒出一道道血口子,但他仍喊著雄壯的號子堅持著。許多人都脫掉了棉襖,只穿一件襯衣,大家臉上、身上全是汗水,熱氣騰騰。北方的四月,春寒料峭,北風依舊凜冽,石油工人們的干勁卻像是在寒冷天氣中生起了一堆篝火,經(jīng)久不滅。
經(jīng)過4月2日早上7點到3日凌晨不間斷的奮戰(zhàn),全隊職工終將60多噸重的鉆井設備全部運到薩55井井場。
面對會戰(zhàn)初期的極端困難和惡劣環(huán)境,王進喜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建設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為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用實際行動喊出了“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的豪邁誓言。這部鉆機就像王進喜的一位朋友,與其共同走過激情澎湃的會戰(zhàn)年代,見證了王進喜“人拉肩扛”、“跳泥漿池制服噴井”、首創(chuàng)5天零4小時打一口中深井紀錄等永恒和難忘的瞬間。
1
END
1
主播:吳曉爽
園林園藝學院21園林技術1班校廣播站播音員
往期回顧
疫情未結束,防控勿松懈!
【溫馨提示】同學們,安全收取快遞,這幾點你做到了嗎?
青春“引路人”|“江蘇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入圍獎獲得者于穎
夜讀|從“嘀嗒”“嘀嗒”中看到“兩個維護”
學習六中全會精神,這些表述要精讀
策劃 | 黨委宣傳部
來源 |黨史學習教育微信
主播 |吳曉爽
校驗 |傅昌盛 鄭昕宇
編輯 |唐倪
責編 |駱麗婷
審核 | 萬袁翔
更多精彩視頻
請關注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院官方抖音
●掃碼關注我們
江蘇農(nóng)牧科技職業(yè)學院官方抖音
你若喜歡,別忘了點個再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