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們講那過去的故事(三)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
2021-7-11 15:31:48 文/劉若熙 圖/盧曉東
第三期《我是黨史宣講員》視頻新鮮出爐啦!讓我們再一次感受“紅色浪潮”的沖擊!喚起戰(zhàn)斗歲月回憶,接受黨史教育。
01
第七講:《重慶談判》
主講人:副校長熊見紅
在副校長熊見紅鏗鏘有力的介紹中,重慶談判的故事開始了。
如今的重慶已成為“網紅城市”,擁有諸多標簽“霧都、3D魔幻、火鍋之都、橋梁之都”,吸引眾多旅游愛好者競相前往打卡。它還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抗戰(zhàn)時期,重慶還是國民政府的陪都。1945年在這進行的一次談判活動舉世矚目,那便是重慶談判。
在國共矛盾尖銳的情況下,蔣介石認為毛澤東不會去重慶。如果毛澤東不來,蔣介石就可以說共產黨拒絕和平談判,將責任推到共產黨上,從而發(fā)起內戰(zhàn);如果毛澤東來了,就給共產黨幾個內閣職位,迫使共產黨交出解放區(qū),交出軍隊,最后仍可以消滅赤手空拳的共產黨。為了人民的休養(yǎng)和揭穿蔣介石假和平的真面目,毛澤東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重慶的道路。這一消息震撼重慶全城,柳亞子寫詩稱贊毛澤東是“彌天大勇”。國共雙方會談從第二天上午開始。談判正式開始以后,進展并不順利,談判舉步維艱。10月初,在毛澤東回延安之前,雙方將歷次談判記錄整理成一個書面文件《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史稱《雙十協(xié)定》。1945年10月11日,蔣介石與毛澤東共進早餐,后毛澤東乘車來到重慶九龍坡機場,在張治中的陪同下啟程返回延安。
重慶談判的舉行和雙十協(xié)定的簽訂,表明國民黨方面承認了中共的地位,承認了各黨派的會議。重慶談判作為戰(zhàn)后中國的重大政治事件,把國共兩黨的合作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為國共兩黨關系的發(fā)展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02
第八講 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
主講人:工會主席 榮革
工會主席榮革為我們講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zhàn)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fā)的朝鮮戰(zhàn)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zhàn)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向來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在帝國主義的強加之下發(fā)出莊嚴的吼聲。1950年10月8日,應朝鮮政府請求,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志愿軍奔赴朝鮮。10月25日,志愿軍打響了駐軍朝鮮后的第一仗。
后分為三個階段,從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采取以運動戰(zhàn)為主,與部分陣地戰(zhàn)、游擊戰(zhàn)相結合的方針,連續(xù)進行了五次戰(zhàn)略性戰(zhàn)役。
從1951年6月11日至1953年7月27日,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中朝人民軍隊執(zhí)行“持久作戰(zhàn)、積極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其特點是:軍事行動與停戰(zhàn)談判密切配合,邊打邊談,以打促談,斗爭尖銳復雜。1951年7月10日,戰(zhàn)爭雙方開始舉行朝鮮停戰(zhàn)談判。從此,戰(zhàn)爭出現長達兩年多的邊打邊談的局面。
1953年7月27日,戰(zhàn)爭雙方在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宣告結束。
抗美援朝對于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yè)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環(huán)境!睹珴蓶|文集》寫到抗美援朝戰(zhàn)爭無可爭議地表明,“由外國帝國主義欺負中國人民的時代,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而永遠宣告結束了!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偉大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wèi)了新中國安全,保衛(wèi)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wěn)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戰(zhàn)爭意味著流血與犧牲,經歷著艱苦與消耗,不過,一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民族,什么沒有遇到過,人民沒有退縮,全民族空前地萬眾一心,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實現了“邊打、邊穩(wěn)、邊建”的戰(zhàn)略方針,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上的奇跡。
和平來之不易,和平必須捍衛(wèi),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值得我們一代代人去學習與發(fā)揚。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我們都要匯聚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我們都要鍛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我們都要激發(fā)守正創(chuàng)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03
第九講:萬隆會議,求同存異
主講人: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 劉貴書
黨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劉貴書為我們介紹當年的萬隆會議。
如今的中國早已成為外交大國,但想起當初,那些過往仍歷歷在目,激勵著我們不斷向前。1955年4月16日凌晨,在印尼首都雅加達機場,漆黑的天空,微風輕拂,遠方傳來飛機呼嘯的聲響,一架銀色的飛機降落在跑道上……周恩來英姿勃勃地出現在機艙口,向歡迎的人群揮著手走下飛機。
1955年萬隆會議上,新中國外交發(fā)出自己的強音。中國首創(chuàng)“求同存異”外交主張,推動會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提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這些原則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至今為國際社會所尊重、遵循和認可。盡管當時不和諧的聲音層出不窮,但在周總理慷慨激昂的演講中,它驅散了那些被誤導和迷惑的國家心中的霧。
萬隆會議體現出的“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掀開了亞非各國人民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歷史性的一頁,也為新中國贏得了更多的朋友。從萬隆會議結束到1959年底,尼泊爾、埃及、敘利亞等11個亞非國家同中國建交。
如今,中國的朋友遍天下。目前,中國已同180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同11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這充分說明,與萬隆精神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已得到世界廣泛認同。
04
第十講:乒乓外交,小球推動大球
主講人: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 周召梅
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周召梅為我們講解那些年我們的乒乓外交。
中美關系向來被國際社會和兩國人民熱議。新時代,中美關系也出現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今年恰好是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也是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50周年。
1971年3月底4月初,第三十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日本名古屋舉行。比賽期間,一位美國運動員匆忙間誤登上了中國代表團的巴士前往賽場,這場意外相遇,拉近了兩國運動員的心。美國乒乓球隊幾次表示,希望在世乒賽結束后訪華。
消息傳回國內,毛澤東幾經考慮,在世乒賽的最后一天作出了一個不同凡響的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以中美人民之間的交往作為打開兩國官方關系的序幕。再后來,在鄧小平同志以及各外交人員的努力下,中美關系終于推開了冰封數十年的大門。
50年前,中美運動員超越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打破常規(guī),邁出友好交往的關鍵一步!皯獎荻鵀、應時而變”,“乒乓外交”中的小球智慧彌足珍貴。當前,處于關鍵期的中美關系亦要有打破常規(guī)的勇氣,正如多年前那樣,本著對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負責態(tài)度,再次作出明智和正確抉擇。
文案|樊茗鈺
排版|黃柯霖
部分文字來源于網絡
審核|劉洋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