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九鼎畫室】楊林青:探索紙質書的各種可能

武漢九鼎畫室
2020-7-26 13:19:03 文/田澤洋 圖/周蕊琪
楊林青是一位相當“能屈能伸”的書籍設計師。當他獲得足夠的自由度時,往往會將許多創(chuàng)意概念灌注到書中;當他為大眾化書籍做設計時,又會詳細考慮到書的使用、運輸與再版等諸多細節(jié)。但不管為哪類書做設計,一切都是從書的內容出發(fā)。
楊林青的工作室是我們此次采訪的幾位設計師中最像一個“公司”的,那里沒有他的私人空間,他也沒花多大力氣在環(huán)境布置上。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墻上貼著的民國時期“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的復印件。楊林青和他的員工們打算據(jù)此制作一張更完備的中文字體演變圖,在另一面墻上,一條長卷已經貼好,時間線也標明了。
國語四千年來變化潮流圖
很多人知道楊林青是因為他策劃的拉斯·穆勒的《字體傳奇》,他還花了不少時間在字體應用知識的普及上。不過他目前的大部分作品,其實是設計感沒那么強的大眾書,他厲害的地方在于,善于用設計優(yōu)化一本書的閱讀體驗,但又將所有巧思隱藏起來,盡量不讓人看破。
紙書的物理優(yōu)勢
《迪奧傳奇花園》就是楊林青式整體設計的一個典型例子。這是一本“事件性”的書,是奢侈品牌迪奧請洪晃策劃的“命題作文”集,規(guī)定參與這個項目的10位中國作家每人創(chuàng)作一篇短篇小說,其中必須有Lady Dior的字眼。這是一本純文字的書,不像展覽畫冊那樣有很大的設計空間。
《迪奧傳奇花園》
楊林青覺得這個案子非常有意思,對他來說,設計這本書實際上是在探討紙質書的可能性:“小說書實際上是容易被電子化的,就是因為它的文本結構非常單純。”通常設計師不需要做太多工作,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找一款合適的正文字體、設置一個漂亮的版心,讓讀者讀起來順暢就行了,這些要求電子媒介也完全可以做到!暗@是10個人寫的,如果你用同一種版式把10個人的東西來貫穿的話,實際上你忽視了一件事,那就是每篇文章的語境真的都不一樣。每個作家的年齡、生活背景、文化背景還有個人喜好全都不一樣,他們寫的東西所體現(xiàn)出來的氣質也完全不一樣。”
這樣一本書,原本即使只是設計一個豪華的精裝外封也可以成立,可是楊林青特別想借機做一次嘗試,看看能不能在一本書中體現(xiàn)10種文本風格,讓讀者進入每一篇小說的語境里去。他也明白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游戲,因為純文字類的書,多做一點還是少做一點,“很容易把握不住,很容易嘩眾取眾”。
把文字稿讀了五六遍之后,楊林青決定在書中營造10個空間,兩兩之間用一種抽象的插圖進行隔斷,但是在每一個空間內部,一切都很正常。
殘雪的《女友的手提包》,他設做了黑底白字的設計,讓讀者的眼睛被黑暗包圍:“一是因為故事總是發(fā)生在昏暗的環(huán)境里,還有一個就是小說中的對話和氣氛都滲透出一種神經質的情緒,所以我把每行的字數(shù)減少,盡量使閱讀顯得比較急促!逼咻滥甑男≌f《卡里戈往事》借用一個容易讓人迷失的“霧都”來映射人類對欲望的追逐,于是楊林青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頁碼去掉了,然后把字號和版心都變大、文字顏色變淺。
“可能也是在冒險和耍了一點小聰明吧,因為頁碼是有指向性的,我希望讀者閱讀到此時就像在霧中一樣,充滿著一種未知和困惑。”
每一篇文章楊林青都盡量去試,“但又不是在談形式,而是讓你進入到作者的語境里去”。安意如寫的發(fā)生在香港的類似杜拉斯《情人》的故事被做成了豎排,因此讀者必須把書倒過來從右往左翻。聽上去很復雜,但其實把書倒過來之后,一旦開始讀,就又能很安靜地繼續(xù)下去了。設計師并沒有做多余的事情,只是提醒你,這是一個新故事的開始,在閱讀上絲毫不造成妨礙。當楊林青一邊把這本書拿在手里翻過來、倒過去,一邊很有信心地說“這就是紙質書在物理上的優(yōu)勢,電子書沒有”的時候,我也不由地為紙質書的可能性激動起來。
《字體傳奇》
既是甲方,又是乙方
多次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獎的楊林青忙碌而干勁十足,背個雙肩包,還多少有點學生氣。自2006年從法國國家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編輯設計專業(yè)畢業(yè)歸國并在北京成立設計工作室以來,他一直把人員規(guī)?刂圃谌膫人,設計從立意到架構先由自己完成,然后員工們負責實現(xiàn)整體。如果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書,他干脆一人全包,每個細節(jié)都自己盯。
來到楊林青的工作室,一推門迎面就是一排對著電腦的女生,因為唯一的男生在幾個月前離職,那里現(xiàn)在連實習生也全是女的了!罢麄出版的機制似乎并不鼓勵男生,因為工作辛苦收入也不高,所以一般情況男生都會想著自己創(chuàng)業(yè),”楊林青說,“而女生性格上比較有優(yōu)勢,她們比較有耐心,工作細膩!
工作室剛成立的時候,為了“所謂的生存”,楊林青接了很多封面設計的案子,那時候的作品,在他看來沒什么意思:“生存嘛,它必須能很快地呈現(xiàn)給客戶,所以質量良莠不齊。但是我從一開始,哪怕是純文字的書,我都想要做整體設計,因為同樣是一個薄薄的六邊體,每本書的內在氣質其實是非常不一樣的,這種氣質,實際上是在閱讀過程中慢慢體會到的!彼袁F(xiàn)在生活比較穩(wěn)定之后,楊林青就基本不做簡單的封面設計了,而越來越喜歡從頭到尾參與一個項目。
今年楊林青手頭最重要的項目,是參與由東方集雅策劃出版的《張曉剛:作品、文獻與研究 1981-2013》(全四卷)的編輯設計。東方集雅是雅昌集團投資的藝術類圖書公司,總經理是著名出版人李元君。公司于兩年前成立時,楊林青就對它的定位很感興趣!艾F(xiàn)在實際上是一個變化的時代,中國的整個出版行業(yè)都在調整,它開始細分,分類受眾也是很大的市場,只是原有的渠道需要改變!睆哪撤N程度上說,加入東方集雅,是楊林青用比做好一本書更宏觀的方式,在探索紙書的可能性。
剛開始,東方集雅主要與國外的知名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藝術類圖書,張曉剛的這套書是它的第一套本版書。在這個項目中,楊林青既是甲方,又是乙方,作為個人,他是東方集雅設計部的管理者,需要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社會資源為這個品牌建立聲譽,作為工作室,他和他的團隊承接了全書的設計工作。為此,每周二和周四,他都要去公司開會討論,并從設計的角度對書的編輯和結構提出想法。楊林青很享受這樣的角色定位,“因為不只在做設計管理,也涉及到了編輯領域,而且這是非常前沿的、實戰(zhàn)的工作,容不得一點疏忽”。
新版米蘭·昆德拉全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出版
專訪
問:我看你設計的大眾書,基本上不會標新立異,除了價格因素之外,是否有別的原因?
楊林青:普及類的書,慣例上大家都不會做得標新立異,不是說所有的書都不能做成這樣,而是大眾書有很多限制放在那兒。比如說,你用了一款非常特殊的紙,突然有一天要加印了,這款紙卻斷貨了,所以你必須得用最穩(wěn)定的、最普通的材料。而且一般圖書都是要長期銷售的,它要經得起反復地閱讀、反復地運輸,所以說這些書結構上一般都是比較簡單的。這也是對設計師提出要求,你的設計在實現(xiàn)時不能過于挑戰(zhàn)技術,而且還需要對使用的材料和技術作出合理的成本預算,但是你要設計出一個很不錯的結果。我覺得合理運用材料是最重要的,這是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條件限制了,但是并沒有限制你的想象力。事件性的書,比如展覽圖冊,就需要稍微標新立異一點。
問:你為很多文學書設計過封面,國外大師和國內新生代作家都有,你喜歡文學嗎?
楊林青:也不是說每一本設計的書我都必須全部讀完,也有時候需要依賴編輯幫我去迅速理解,但有的書是必須得去通讀的,比如我現(xiàn)在手上在做一套庫切的自傳三部曲的新版,我就必須得逐字逐句地讀完,我很享受這個感覺。別人問我喜歡哪個作家,我會馬上說出來的就是庫切,沒有第二個能這么肯定。
“現(xiàn)在實際上是一個變化的時代,中國的整個出版行業(yè)都在調整,它開始細分,分類受眾也是很大的市場,只是原有的渠道需要改變!
問:1999年底你在呂敬人老師的工作室工作過,當時是做什么?
楊林青:我首先就是覺得要做一個好助手。那時候工作室成立沒多久,也是呂老師很辛苦的時候。我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其實是很迷茫的,不知道是做商業(yè)設計還是所謂的文化設計。我在去呂老師那兒之前在外面打過工,做過商業(yè)設計,但我不太喜歡。做書很有意思,它能讓我很安靜。去了工作室之后除了學習軟件以外,呂老師老是跟我談某個系統(tǒng)啊、編輯設計啊,完全是很抽象的這些東西。帶著這些一知半解的問題一直到現(xiàn)在,我才越來越理解設計師如果懂得編輯才能做出更好的書。所以現(xiàn)在我跟出版方合作都是跟編輯一起工作,并經常幫助他們去梳理東西。
問:你在法國留學期間,有沒有受到哪位老師的影響?
楊林青:法國有一位很牛的戲劇海報設計師Michal Batory,我經常跟他聊或是去他的工作室看,他做得非常出色。在西方,當代戲劇和當代文學是密切相關的。我逐漸喜歡上文學,還真要感謝他。
西方的海報為什么會如此迷人,它不是簡單的廣告,它跟廣告是兩個領域,Michal Batory說:“在五百個平面設計師里可能才產生一個優(yōu)秀的海報設計師”。實際上它是一個真正介于藝術和設計之間的非常前沿的媒介。海報的意圖不僅是講故事,而是在不斷給你拋出問題,這是一種反思的過程。
比如西方人重新演繹《哈姆雷特》,不是穿古代的衣服,而是用現(xiàn)代的情景去轉換這個故事,把原先的東西解構掉了。所以海報就要借助一種隱喻的方式去傳達這種解構帶來的思考。
《獨斷》
我接觸到上海譯文出版社以后,做了不少純文學書,我們合作的第一本書,是阿梅莉·諾冬《獨斷》,我在設計上就明顯受到Michal Batory的影響。最近我在做米蘭·昆德拉全集的設計,封面也是用這種隱喻的思路,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拼出書的法文書名,希望利用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關系來傳達內容的隱喻。一共16本,每本都需要找到隱喻的“材料”,非常費心也費力,做得我脫了三層皮,但效果我很喜歡。
問:電子閱讀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楊林青:肯定會沖擊紙質書,但未必像一些人危言聳聽的,說它會完全取代紙質書。至少我在世的時候紙質書還沒那么快消失,這就夠了(笑),我不會去想著幾百年以后的事情。我覺得一個新的東西出現(xiàn),首先是對已有的東西進行優(yōu)化的機會。
但是我做紙書不等于我不關注電子閱讀。因為我關注它,才能反思到底什么的內容值得做?怎么做?我完全不排斥電子書,我手機上也有很多電子書,它很方便,但是的的確確它也有缺點,也還沒有被完全優(yōu)化。我覺得紙書和電子書以后會是互補的關系。電子書的技術也不是憑空來的,它的排版原理也是從傳統(tǒng)排版來的,紙書里已經有一些可以做得非常自由了,那么電子書怎么達到呢?也許有一天電子書非常成熟了,但我還是希望能有一個存放著大量紙質書的書房,我很享受這種真實帶來的幸福感。
圖文來自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