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那棵木瓜樹》——智學高考校區(qū)郭丹偉老師投稿

鄭州智學教育
2021-4-17 10:03:06 文/李雨婷 圖/程婧馨
2021.04.11 / Sunday
- 門前那棵木瓜樹 -
作者:智學高考校區(qū)郭丹偉老師
學校門前臺階下的右側,有一棵木瓜樹。
黑灰色的絞索般的樹干如盤口那般粗,拔地而起,在差不多一人高的位置分叉出五條粗干,這五條粗干又分別開枝散葉,綿延往復,蓬長出一團金字塔形狀的樹冠。整棵木瓜樹,自下而上,有近三層樓高,臨風而立,搖曳生姿,蔚為壯觀。
春逝近半,木瓜樹新葉初長成,干干凈凈,蓬蓬勃勃,看上去像一個新做好的巨型抹茶蛋糕。枝葉間那些還未完全凋謝的粉色花朵,則是點綴在蛋糕上的可口草莓。隨著季節(jié)變幻,樹上還會有新的葉子長出,已經(jīng)長成形的葉子會由嫩綠轉(zhuǎn)為深綠。花朵凋謝,花萼上會結出一個個綠色的小果子。小果子會長成小鵪鶉蛋,再長成小雞蛋,最終長成鴕鳥蛋。果子顏色會由綠長黃,待到滿樹黃澄澄的碩果累累,那便到深秋了。
那時候,老師們便會請求門衛(wèi)大爺大媽幫忙,借用他們自制的摘木瓜的工具——綁在竹竿末梢的小鐮刀——去摘取木瓜。摘木瓜的過程頗為有趣,往往是一個人用“竹鐮刀(姑且這么叫吧)”去勾落木瓜,另兩人則站在樹下,四手撐起編織袋來接。接住了,大家會欣喜得歡呼幾聲,小心將完好的木瓜放到臺階上;接不住,木瓜摔倒了地上,輕則磕破了皮,重則摔得四分五裂,大家會后悔得捶胸頓足,哀嘆幾聲,撿起受傷的木瓜,放到臺階的底層。
學校的這棵木瓜樹,是北方的木瓜,和我們通常所吃的南方木瓜不是一個品種。
這種木瓜的果實是不能吃的,從外表看,更像芒果。果實硬硬的,即使成熟依然不會變軟。它們的表面有一層油脂,通體散發(fā)著甜綿的香味,不濃也不淡。若將其置于室內(nèi),功效會如點燃香薰燭,歷時半年而不腐。這種香味讓人沉靜,微微有些禪意。當然,摔壞的木瓜是保存不了太長時間的,但可以將其切成片曬干,冬日的晚間,每次泡腳放上一兩片,安神解乏,有助睡眠。
此刻,我站在臺階上,定定地看著這棵沐浴在陽光中的木瓜樹,眼神在如血管般的細枝和重重疊疊的橢圓形的葉片間流轉(zhuǎn)。枝葉空隙中夢幻般的丁達爾效應令人目眩,進而讓人浮想聯(lián)翩。一棵樹活過四季,用心長出每一片葉子,用心開出每一朵花,用心結出每一顆果子,然而,花朵凋謝,果實奉獻,葉子枯落,輝煌一年落得一無所有,之后重整旗鼓,在新的一年重復相同的過程,它圖什么呢?
它圖什么呢?
我轉(zhuǎn)頭望向天空,天空空空蕩蕩,沒有一絲云彩。我想,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東西是不能以“圖什么”作為標準去衡量的。
如果人的境界有層級之分的話,我認為,“圖什么”應該被劃分在比較低的層級里。這件事對自己有利,那就去做,對自己無利,便不去做,這種想法是不是過于狹隘?如果這種思想泛濫,小到單位,大到國家,何談互助,何談博愛,何談奉獻,何談共榮?各人自掃門前雪,是掃不出一條康莊大道的,不僅掃不出,自己出行也困難。木瓜樹如果以“圖什么”作為標準,怕人乘涼便拒絕開枝散葉,怕人摘果便拒絕結果實,固步自封,那么它估計早被人砍去當柴火燒了。
歲月的流逝帶給木瓜樹的不僅僅是樹干里一圈又一圈的年輪,還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的佳話。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句同樣適用于憨厚而淡薄,努力而無私的木瓜樹。
我相信每一個受木瓜樹恩惠的善良的人,都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其獻上尊敬的目光,而這些目光,不是瓊瑤,勝似瓊瑤。
- End -
來自智學高考
郭丹偉
歡迎來稿比拼
如果你自信自己的文筆
歡迎來稿比拼
或許會有老師指點修改
或許會有神秘獎品
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