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十大語文差錯”發(fā)布! 這些詞語你用對了嗎?

龍招港
2022-1-07 19:13:23 文/冉冬 圖/郝雪
1月6日下午,有語言“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志對外公布“2021年十大語文差錯”。分別是:一 、“六安”的“六”誤讀為liù。二、“蔓延”誤為 “曼延”;三、將“接種疫苗”的“種”zhòng誤讀為zhǒng。四、“途經(jīng)”誤為“途徑”;五、“必需品”誤為“必須品”;六,“賡續(xù)”誤為“庚續(xù)”;七,“失之偏頗”誤為“有失偏頗”;八、“血脈僨張”誤為“血脈噴張”;九、“情結(jié)”誤為“情節(jié)”;十、將“行拘”誤為“刑拘”。
六安之“六”的讀音還曾上過熱搜
關(guān)于六安之“六”的讀音,還要從去年春天上了一次熱搜說起。2021年5月,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相關(guān)新聞報道中,有某電視臺主持人將“六安”的“六”讀作liù!傲笔嵌嘁糇郑xliù指數(shù)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數(shù),讀lù用于地名,如江蘇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讀lù,權(quán)威辭書是這樣注音的;民政部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劃簡冊》也是這樣標(biāo)注的。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這樣分析2021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幾個特點:
01
“別字”呈泛濫之勢,“錯字”幾近絕跡,說明語文差錯已由“手寫”時代進(jìn)入“鍵盤”時代。在過去的“手寫”時代,錯字泛濫成災(zāi),比如“冒”字上邊錯成“曰”、“昂”字下邊錯成“卯”、“步”字右下多加一點、“拜”字右邊寫成三橫等等。在現(xiàn)在的“鍵盤”輸入時代,這類差錯大量減少,甚至幾近絕跡,F(xiàn)在錯誤主要集中于別字,如把“蔓”誤成“曼”、把“經(jīng)”誤成“徑”、把“賡”誤成“庚”、把“僨”誤成“噴”等等,而錯字很少出現(xiàn)。用鍵盤輸入,除非自己硬“造”出來,一般不會打出錯字。這應(yīng)該與漢字輸入系統(tǒng)不斷進(jìn)步有關(guān)。
02
涉及“疫情”“抗疫”的條目有5條!靶鹿谝咔椤笔侨祟愃庥龅淖畲筇魬(zhàn),“疫情”“抗疫”仍然是本年度全世界關(guān)注的焦點。疫苗的接種、德爾塔與奧密克戎毒株的蔓延及防控等等,仍然是2021年最受關(guān)注的年度主題與關(guān)注話題。在構(gòu)建這一年度的“話語體系”時,“疫情”“抗疫”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社會關(guān)注焦點仍然在向“疫情”“抗疫”等話題集中。這是 “2021年十大語文差錯”中涉及“疫情”“抗疫”條目多的原因。
黃安靖說,10余年來,《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語文差錯”評選,基本上都按照一個比較固定的程序進(jìn)行,共分5個步驟:一是材料收集,二是條目整理,三是專家審核,四是征求意見,五是最后審定。他還特別提到,作為一本以“糾錯”為特色的刊物,《咬文嚼字》每天要收到數(shù)百份讀者來稿,可收集到大量各種類型的差錯材料。為了搜集到最全面的錯字,《咬文嚼字》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數(shù)十個“咬文嚼字觀測站”,各站聘請語文觀測員,有目的地搜集語文生活中出現(xiàn)的差錯。
凡列入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條目
再出錯的頻率大幅降低
《咬文嚼字》發(fā)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從2006年開始發(fā)布,至今已經(jīng)16年了。黃安靖說,發(fā)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目的,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最大程度地喚起人們的語文規(guī)范意識,最大程度地喚起人們對母語的敬畏意識,用‘螞蟻搬家’的方式,減少社會語文錯誤”。
每年“十大語文差錯”發(fā)布后,社會廣泛關(guān)注。黃安靖透露,糾錯效果十分明顯。比如《咬文嚼字》曾將“神州六號”列入了“十大語文差錯”,后來在有關(guān)“神舟七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等新聞報道中,就很少出現(xiàn)將“神舟”誤為“神州”的錯誤了。經(jīng)濟(jì)學(xué)術(shù)語“一籃子貨幣”曾常誤作“一攬子貨幣”,《咬文嚼字》將 “一攬子貨幣”列入“十大語文差錯”,后來這個差錯就很少見到了。過去,“非營利機構(gòu)”(或“營利機構(gòu)”)常被誤作“非盈利機構(gòu)”(或“盈利機構(gòu)”),《咬文嚼字》將之列入“十大語文差錯”后,出錯率也有明顯降低。“口角”的“角”一直有人誤讀為jiǎo,正確讀音是jué,《咬文嚼字》將之列入“十大語文差錯”,現(xiàn)在讀錯率似乎也在減少。
“我們做過調(diào)查,凡是《咬文嚼字》列入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的條目,后來出現(xiàn)頻率都有大幅降低!秉S安靖對此很欣慰。
來源:封面新聞
聲明:本媒體部分文章、圖片、視頻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及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gòu)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quán)負(fù)責(zé)。如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更正或刪除。郵箱:lzkhl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