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jié)|今天的頭版留給貴大這群人

貴州大學
2021-11-10 16:33:08 文/朱赫然 圖/陳煜城
號
外
號外!號外!今天是第22個記者節(jié)!溪山融媒中心學生記者團有話對你們說!
平日里我們穿梭在貴大的每個角落里,用筆記錄貴大故事,用鏡頭定格貴大時光,用話筒傳遞貴大聲音。今天,我們只講述自己的故事,傳達校媒人的心聲!
官方微信學生記者團
01
“做新聞,真好!”很榮幸有機會身著黨宣的紅色馬甲奔走于校園的各個角落,用文字傳遞校園最新資訊,用熱愛傳播最真實的貴大故事。和記者團相伴的這一年,和小伙伴們一起絞盡腦汁想選題;一起外出采訪、拍照;一起做出一篇滿意的推文……留下了很多回憶。
在記者團這個廣闊的平臺里,我不僅提升了自我,也和許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們互相學習,載著理想與責任,成為了更好的新聞人,用自己的光熱為校園發(fā)聲。
@所有的“溪溪”們,在這個屬于我們的節(jié)日里,請為自己打call!我們是最棒的新媒體人!
——盧思怡
02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百年前李大釗先生寫下的這幅對聯(lián)寄語了對報人的期待。身處21世紀的我們,聚焦時代,定格歷史,以貴大新聞人的身份仍然堅守著新聞理想,力行在路上,用腳步丈量貴大,用筆尖記錄中國,用鏡頭記錄時代。
記得曾經(jīng)日日夜夜斟酌文字,兢兢業(yè)業(yè)筆耕不輟,只為了講好貴大故事,傳承貴大文化。讓每一份貴大美好永葆光彩,讓一個個真實、鮮活的故事躍然紙上,讓一份份炙熱細膩的感情被妥善安放。亦記得一次次校園活動中我們無懼奔波,始終奮斗在報道貴州大學的第一線,只為向我們的師生、校友、校工和整個社會展現(xiàn)這座走過119年風雨的大學。不論屏幕前的讀者,是草草泛讀,還是細心品味,無論是直言鞭策,還是鼓勵贊許,我們都會堅守在屏幕前,向字里行間傾注情感、表達態(tài)度。
在我看來作為校園記者,筆尖之下字字是責任與擔當,視野和思維開闊的同時,還需腳踏實地、扎根校園。采訪期間的勞累、文字背后的艱辛,這些都是作為貴大記者必須要承擔起來的;仡櫵鶃韽剑覀冿L雨兼程,卻從未言棄。
——李亦婷
貴州大學
官方微信記者團
貴州大學報學生記者團
01
“以筆為戈揚正氣,以紙為戎著華章”在貴州大學報學生記者團的記者證上,印著這14個字的口號,在我的認識里,記者是一個兼具理性和感性的特殊職業(yè),需要記錄事件的真實,也要在文字里表達出人性的溫度。
從2020年12月到2021年的11月,將近一年的時間里,自己從最初那個連采訪都會忐忑的“小孩”慢慢成長成了一個可以寫出合格稿件的“大人”。第一次的見面會,第一次參與采訪,第一次新聞寫稿,第一次看到刊登在校報上自己的文章……無數(shù)的第一次,匯聚成了這一年來的成長。
在這一年的學習和經(jīng)歷里,讓我對“記者”這個職業(y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以筆為戈揚正氣,以紙為戎著華章”這簡單的14個字不僅僅只是一個口號,是肩擔道義的責任,是手著文章的熱愛。我們是一個個故事的講述者,是將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重塑在文字間的描摹者。也許,我們才剛開始,但我們會一直在路上。
——曠杰
02
成為學生記者將近一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獲了很多。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采訪一名退休老黨員肖明先生的經(jīng)歷。當時我和記者團的另外一名同學一起去肖老的家里采訪他,他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還留我們吃飯。
在飯桌上,肖老的孫女和我們聊天時說:“爺爺以前經(jīng)常和我說他過去參軍打仗的經(jīng)歷,但是很多我完全聽不懂。我用攝影機把他講的那些東西記錄下來了,因為那些很細小的屬于個人的回憶,鮮為人知,如果沒有人來記錄的話,以后爺爺不在了,就沒有人知道了!
我對這些話感觸很深,我開始重新思考記者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何處?記者,記錄的人。記錄什么?記錄有價值的人和事,把它們呈現(xiàn)到世界的面前,讓人們看見世界。
——蔣思琪
貴州大學報
學生記者團
貴州大學廣播站學生記者團
01
小時候,我便有一個成為記者的夢想,在我心中,記者的使命是發(fā)現(xiàn),以采掘新聞為天職,是公眾利益的守夜者。記者的職業(yè)定位決定了其首要職責是發(fā)現(xiàn)真實世界的真實事件,作為一個橋梁,去讓人民群眾知曉真實。
我想起了來自美國著名新聞工作者普利策的一個比喻,他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fā)出警告!边@個比喻,當下中國的記者,尤其該牢記于心。在這個復雜的時代,光榮只屬于過去:船頭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支善于表達的筆,或許,還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門……
——程榮浩
02
作為一名學生記者,最大的感觸就是在采訪中認識世界,于記錄中收獲感動。
上個學期我和廣播站的另外一個小伙伴付鈺杰在溪山融媒體組織的“百名校媒采訪老黨員”中采訪了一位目前已經(jīng)是70歲高齡的周慎初老先生,他不僅是一位老黨員,同時也是貴州大學的老教授。老先生向我們分享了他年輕時候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到湖北省人民革命大學學習、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的經(jīng)歷。每每談到那段歲月,老先生就變得神采奕奕,仿佛已經(jīng)回到了當年的那段時光,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我感動于老先生對黨的那份忠誠和對青春的那份向往。因為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尚有著奮斗的激情,那么,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奮斗呢?
——梁紅雪
貴州大學廣播站
學生記者團
貴州大學官方微博學生記者團
01
“我曾難自拔于世界之大,也沉溺于其中夢話”當耳機里熟悉的旋律再次響起,回顧這一年在官方微博學生記者團的旅程,讓我再次心緒沉浮。猶記得最初我在面試記者團的報名表上認真地寫下,“雖為工科生,但是仍想繼續(xù)追求心中的詩與遠方”。一年的經(jīng)歷,讓我心中的詩和遠方逐漸清晰起來。
大大小小的博文編寫、采訪剪輯,我學到了新聞寫作與采訪的基本技巧;團隊合作制作、剪輯視頻中,我領(lǐng)會了團隊合作的重要和視頻制作的知識。在這個滿是溫馨和愛的團隊中,我一路走來,一路成長,一路收獲,化身溪溪為大家傳播校園新聞,傳播正能量,繼續(xù)乘長風破萬里浪。
從剛開始的羞澀不安,寫文案時的絞盡腦汁,到現(xiàn)在能在選題策劃、拍攝剪輯獨當一面,在這個過程中,我一次次突破自己。還記得今年中秋晚餐的話題,我和小伙伴們提前準備好話題博文,當天和學長學姐一起采訪,結(jié)束后視頻博文發(fā)布,其中由于操作不熟練讓我一度失去信心,但是當看到熱搜榜上終于出現(xiàn)我們的話題詞,閱讀量和點贊量越來越高,由衷的快樂讓我明白了學生記者的意義。
又是一年記者節(jié),去年的我是剛?cè)氩块T的懵懂萌新,今年的我是和小編們一起成長的“老編”。路漫漫其修遠,一入校媒圈,終生校媒體人。我將帶著我的熱愛,奔赴下一場山海,用筆尖和鏡頭繼續(xù)記錄與傳播貴大的美好與明天!
——李欣如
02
記者節(jié),是所有媒體人的節(jié)日,作為貴大官方微博學生記者團的一份子,在這個特殊的節(jié)點里,我感慨萬分。我們穿梭于校園各個角落,用鏡頭記錄校園美景,用筆墨反映校園百態(tài);我們熱衷于校園各種事物,細心發(fā)現(xiàn)美好,傾心發(fā)掘故事。每一次敲擊鍵盤,都使我收獲喜悅;每一次得到認可,都讓我充滿干勁。
這是我在官博的第三年,一路走來,感恩黨宣,風雨相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將不辱一名優(yōu)秀學生記者的使命,繼續(xù)講好貴大故事,傳播貴大聲音。時光不散,精彩不斷,展現(xiàn)貴大風采,記錄貴大精彩,學生記者一直在。
——黃青青
貴州大學官方微博
學生記者團
貴州大學短視頻學生記者團
01
在我看來,記者是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平凡的是他們也是普通人,做著平凡的事情,傳播著有價值的聲音;不平凡的是,他們的職業(yè)是神圣的,他們的態(tài)度是值得肯定的。
在溪山融媒體中心這個大家庭里,我們的文字記者會不辭辛勞地四處奔走采訪,也會絞盡腦汁去精心構(gòu)思和組織語言,只為以最親近的姿態(tài)聆聽貴大學子的聲音,以最恰當精確的文字將信息傳遞。攝影記者會扛著笨重的攝影機四處走動,耐心地在電腦前剪輯視頻,從數(shù)百張照片里篩選最美的作品,只為給貴大學子呈現(xiàn)最具意義的畫面,讓不在場的人也可如身臨其境般了解校園動態(tài)……
學生記者身份的背后,往往是不懈的努力與堅持。在校媒里,新聞是一種薪火傳承。我們從學長學姐那里接過火炬,懷揣著各自的熱情和最真摯的情懷,又與老師、伙伴們一起讓理想的火苗熠熠生輝;蛟S這就是“一朝校媒人,一生新聞情”。
——梁妤
02
高中三年,老師都在說:大學是一個人的修行。我深以為然,早早做好了準備。或許是特別地幸運,大一剛進校我就加入了溪山融媒中心記者團。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不停地學習到新的技能、不停地修正過去的不足,最重要的是,我不停地遇到新的人——先是開朗而多才的學長學姐,然后是睿智而親切的指導老師,因為他們,我從一個些許內(nèi)斂的自己,變成了現(xiàn)在這樣陽光大方的自己。
后來,我拍攝采訪過許多人,或許氣度不凡、談吐大方,或許一腔熱血、赤膽忠心,又或許平平淡淡、好好生活……見過的人越來越多,我開始對未來有了輪廓和想法;志同道合的朋友越來越多,我開始發(fā)現(xiàn)大學雖是修行,可從不孤獨。
剛好在這個燦爛的年紀,我遇到了一群熱情似火的人,一起感知這個紛繁多樣的世界。是感謝,是感恩,是感動!芭率裁凑胬頍o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欣喜”,我知道,融媒中心的未來、所有成員的未來、我的未來,繁花似錦。
——趙孝嘉
貴州大學短視頻
學生記者團
貴州大學新聞網(wǎng)學生記者團
01
作為一名學生記者,在黨委宣傳部這個大家庭感受到最多的就是溫暖,成為一名記者不僅是我的夢想,更是我的不竭動力,記者的生活是忙碌的,但更是充實的。每一次活動前我們都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以確保能取得一個更好的效果,這就要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進入新聞網(wǎng)學生記者團,遇到的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攝影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種快樂。新聞網(wǎng)的每一位小伙伴都在發(fā)光發(fā)熱,我在大家身上汲取到的力量,將會點燃照亮我此刻的人生旅程。堅信只要新聞在,我們就在!
——李巧娟
02
我們在風雨中奔走;我們在街頭巷尾采訪;我們趕赴天南地北……哪里需要報道,哪里就有我們的身影。我們是一代又一代的新聞人,我們,永遠在路上。時代的洪流裹挾前進,而我們就是屹立其中的燈塔,為這些勇敢的追夢人照亮前路。
我們手中的武器不斷變化,從一紙一筆,到隨身的筆記本電腦、錄音筆、攝影機,唯一不變的是,客觀記錄,真實報道。于我而言,記者不僅是職業(yè),更是一種責任和使命,它時時刻刻提醒我,筆下文章字字璣,當不愧于心,無愧于民。需要我腳踏實地,也需要我心懷理想,一腔熱血,將這份偉大的事業(yè)進行到底!我們腳步不停,和著汗水、鮮血,一路高歌勇進,一路披荊斬棘,初心,永不改變。做時代的瞭望者,不負勇敢追夢人。
——王敏
貴州大學新聞網(wǎng)
學生記者團
寒蕪際碣石,萬里風云來
新時代,新媒體,新?lián)敚伦鳛?/p>
今天的頭版
送給我們自己
送給成為溪溪的每一位學生記者
祝君
執(zhí)著于理想,純粹于當下
來源:溪山融媒中心學生記者團
封面圖制作:楊欣悅
編輯:葉鑫 楊欣悅
責編:龐愛忠
編審:張亞軍
關(guān)于貴大,你可能還想看
為貴州大學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