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學習方法第二彈,你學會了嗎?

北師港浸大UIC
2021-11-21 09:26:53 文/易瑾軒 圖/丁辰逸
在“通關打怪”的求學之路中,
北師港浸大(UIC)學子
總結了不少秘訣,
第二期高質量學習方法分享,
開講!
敢于跳出舒適圈,努力終得回報。入讀UIC時,我原本是被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錄取,后來在大一的計算機課程上,我開始對編程和設計網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一下學期,我轉專業(yè)成為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學生。為了趕上課程進度,每堂課前我會通過視頻與教材預習。其中看得最多的是操作系統(tǒng)課,除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我還旁聽了另一個班級同樣的課程,鞏固知識。遇到困難,我會經常向老師、同專業(yè)優(yōu)秀的同學請教,在他們的幫助下快速適應專業(yè)課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永遠期待新知識。課余時間,我參加了不少競賽和科研項目,比如在剛過去的暑假,我在副校長(學術)黃華雄教授的指導下,參與了多倫多大學的科研項目組,見識到了世界前沿的科技知識。
在互相學習中提升技能。我與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的張瀠方、何孟賢、任振宇、李鑒龍同學組成了UICoding團隊,在校外組織計算機志愿編程課程,幫助大家學習加強編程技術的同時,我自己也從中學習了更多編程知識。
總結輸出有利于理解掌握。我認為高效的課堂學習是理解為主、筆記為輔。課堂上集中精力理解,在必要的地方做筆記幫助理解。對于筆記的內容,我會自行重新闡述,經課下理解和求問后,總結出自己的觀點。相比簡單輸入,總結輸出是一個需要動腦的過程,更有利于理解。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地基很重要。對于閱讀任務較重的人文學生而言,英語能力就是最重要的地基。而我認為最好的學英語方法是“模仿”英語母語者的寫作,外刊內容精煉、表達地道,讀起來更高效,因此是很好的學習材料。自大一起,我每天都會精讀一篇外刊,并按四個類別:詞匯、短語、科普、長難句翻譯等寫進筆記,方便日后復習。
萬事開頭難,要提前做好準備。每年一月,我都會更新自己的年度目標、待做事項和長期目標,有儀式感地開啟新一年,計劃表也會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更新。每個學期初,我也會仔細閱讀每門課的課程計劃,立下目標成績。
面對DDL, “我思故它在”。大學期間,我也試過在DDL前一天才開始動筆,通宵完成作業(yè),但質量可想而知。吸取教訓后的我會記錄所有任務,例如個人論文,我會提前三周告訴自己“它存在”,并開始翻閱材料。在至少提前一周,我會開始列文章框架,用英文寫下每部分的關鍵詞,中文寫下重點內容等。臨近DDL,我會找一段完整的時間,再次檢查和補充內容。最后,我會提前一天完成寫作并復查語法、表達方式、格式和個人信息等。
老師的講解很重要。對于不理解的知識,比起翻看課本,我更建議仔細聽講和咨詢老師,畢竟老師的講解往往能一語中的。此外,老師的課堂PPT往往展示的是關鍵知識點,結合課文閱讀其中的例子并仔細分析,有助于加強理解。
參與討論,開拓思維。多與同學討論交流,有助于多角度了解知識,甚至能碰撞出有趣的新觀點。所以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避免“閉門造車”,分享問題,看看同學們怎么說。
要利用“閑時”,DDL比你想象中來得快。UIC的DDL一般都會提前公布,我會時刻把DDL記在心里,避免產生所謂的“空余時間”。完成任務時,我會先完成需要討論的作業(yè),提前安排成員的個人任務。對于任務量大的作業(yè),我會把作業(yè)平攤到每天,這樣壓力便小了,遇到疑問也有充足時間咨詢老師、同學。
這些高質量學習方法,
你學會了嗎?
為北師港浸大UIC點亮小星星,
更多校園資訊隨心獲取。
來源 |新聞公關處
采訪 |高昕瑜彭子歸
圖片 |受訪者提供
編輯 |高昕瑜羅詩冰
歡迎投稿至mpro@ui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