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中國近代史易錯點知識歸納 有哪些易錯知識點

高中歷史
2022/12/29
五四運動取得了完全勝利這種說法是不對的。五四運動促使北洋軍閥政府罷免三個賣國賊、釋放被捕學生和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反映了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但是其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并沒有完成,因而五四運動只是取得初步勝利而不是完全勝利。
中國近代史易錯點1.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就是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質,經濟上是封建性質。(×)
提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鞍胫趁竦亍痹谡紊鲜侵竼适Я瞬糠侄皇侨康莫毩⒆灾鳈;在經濟上是指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上則表現為“西學東漸”。“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fā)展了資本主義。
2.林則徐禁煙運動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貿易,因而英國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國的虎門銷煙。(×)
提示: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中國處于君主專制社會末期,政治腐朽,經濟、軍事落后;對外實行閉關鎖國。而同時期的英國經濟上工業(yè)革命率先完成,資本主義經濟大發(fā)展;政治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軍事上裝備先進,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積極加強對外殖民擴張,尋找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故英國急于打開中國市場是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主要因素。而中國的虎門銷煙是英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借口。
3.《資政新篇》是對《天朝田畝制度》的繼承和發(fā)展。(×)
提示:《天朝田畝制度》是l853年初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為鞏固政權而頒布的革命綱領,是試圖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而《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殲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二者在追求社會發(fā)展道路的問題上,并不是一種繼承與發(fā)展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對立、矛盾的關系,二者設想的兩種社會制度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4.辛亥革命結束了我國的封建制度。(×)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封建社會的性質,也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點1.中英《南京條約》開上海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南京;《天津條約》開南京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經開到了海南島和臺灣島;《北京條約》開天津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條約》的內容體現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商品輸出、掠奪原料的侵略要求;《馬關條約》的內容體現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銳;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時又擔負起了反侵略的任務,提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4.天京變亂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歷史的必然。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而,天京變亂的悲劇,偶然性中包含著歷史的必然。
5.《天朝田畝制度》具有絕對平均主義的性質,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產品。平均分配土地調動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而平均分配產品則相反。
6.五四運動只是取得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并不是徹底勝利。
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并。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務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而不是國共合作問題。
9.大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基礎。
10.北伐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而國民革命運動卻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