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地理知識點(diǎn)整理

地理知識點(diǎn)
2022/11/16
中考地理知識點(diǎn):主要山脈(1)東西走向:天山—陰山—燕山;昆侖山—秦嶺;南嶺。(2)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3)南北走向:賀蘭山,橫斷山。(4)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5)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
中考地理知識點(diǎn):中國的天氣和氣候氣溫分布特點(diǎn):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溫。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冬季風(fēng)。
溫度帶(自南向北):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
降水(空間上)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nèi)陸遞減(東多西少)
(時間上)降水集中在夏秋兩季,年際變化大(南多北少)
(2)干濕地區(qū):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季風(fēng)區(qū)與非季風(fēng)區(qū)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大飲喝八缸)
我國氣候特征:季風(fēng)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氣候復(fù)雜多樣
氣候類型: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季風(fēng)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夏季風(fēng)盛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fēng)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fēng),冬季盛行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的西北風(fēng)
夏季風(fēng)的進(jìn)退:推進(jìn)遲緩,徘徊在南方——“南澇北旱”;推進(jìn)迅速,在北方滯留時間長——“北澇南旱”
我國的氣候?yàn)?zāi)害:寒潮,梅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時間為6月初)沙塵暴,臺風(fēng),洪澇
干旱:對我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西北和華北地區(qū)最為嚴(yán)重
中考地理知識點(diǎn):中國的河流長江發(fā)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流經(jīng)11個省,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豐富、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的第一大河。
長江干流的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長江洪水對中下游平原地區(qū)危害最為嚴(yán)重(“九曲回腸”——荊江河段),因此,防洪成為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wù);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橫貫東西,江闊水深,終年不凍,宜賓以下四季通航,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被稱為“黃金水道”。
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地點(diǎn):湖北宜昌和江西湖口。
水電:長江三峽工程和葛洲壩。
黃河發(fā)源于巴顏喀拉山,流經(jīng)9個省區(qū),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是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黃河的綜合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qū),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減少泥沙下泄;另一方面在下游(地上河)修堤筑壩,加固黃河大堤。
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地點(diǎn):內(nèi)蒙古河口和河南舊孟津
水電:小浪底、龍羊峽
中考地理知識點(diǎn):中國的自然資源中國的自然資源
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資源豐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水資源分布: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卻是南少北多)
①解決這種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調(diào)水---------南水北調(diào)。
②解決水資源的時間分布不均的措施是加大興修水利工程(如修水庫等)。
③節(jié)約用水,防治水污染,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措施。
土地資源:
我國土地資源現(xiàn)狀:耕地、林地比重小,難利用的土地比重較大,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shí)保護(hù)耕地”,作為我國的一項(xiàng)基本國策。
A、耕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fēng)區(qū)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qū)。
B、草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區(qū)。
C、林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東南部的山地。
有色金屬:湖南婁底冷水江錫礦山-----銻礦 衡陽常寧水口山-----鉛鋅礦
舟山漁場為我國第一大漁場。長蘆鹽場為我國最大的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