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 具體情況是怎么回事

大學動態(tài)
2022/11/17
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還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有網(wǎng)友發(fā)文《出大事了,我們這個時空的時間線似乎被人動了!》稱,其記憶中早年學的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課本成了“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 人教社:歷套教材都是“是人”10月26日,上游新聞記者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獲悉,該出版社從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以來,歷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不過“斯”和“是”兩個字,都表示“這”的意思。
最近,一則在知乎上的帖子火了,就是關于是對“是人”還是“斯人”的考證。網(wǎng)友們更是不淡定了,絕大多數(shù)的“70后”、“80后”都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所學所背的課文就是“斯人”;也有少數(shù)“90后”、“00后”表示課文就是“是人”……
如果是“是人”,那么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記憶偏差;如果是“斯人”,為什么又在課本上找不到?要知道二三十年前可沒有什么語文課外輔導教材,大家都是跟課本學。為此,有不少網(wǎng)友把自己的疑問和考證都發(fā)在網(wǎng)上,更是引起了各個年代集體記憶的熱議。究竟何對何錯?又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呢?
為此,記者采訪了華東師大中文系副教授、30多年教齡的語文老師、還有各持己見的網(wǎng)友們。于是,“是人”“斯人”便這樣說開了……
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官方課本上出現(xiàn)過這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采臣老書生”曾經(jīng)背的滾瓜爛熟的“斯人”版古文是從哪里來的?評論區(qū)更是一時激起千層浪,來自云南、海南、湖北、廣東、上海、北京……網(wǎng)友們都紛紛留言,都表示匪夷所思,明明自己學的是“斯人”。
一邊是很多人完全相同的記憶,一邊是現(xiàn)實中印在課本上的信息。“采臣老書生”還進行了三個推論:記憶被“修改”了,很多人都記憶了錯誤的信息,看著課本上的“是人”記憶成了“斯人”;現(xiàn)實被“修改”了,歷史上所有的古文、教材、紙質的資料是“是人”,但網(wǎng)絡上的內容都被改了一個字;時空的“時間線”被擾動了,蝴蝶效應的“時空漣漪”,對因果時間線產(chǎn)生了影響,最終對現(xiàn)有時空的客觀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了影響。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 70后80后記憶到底穿越了嗎針對網(wǎng)友的疑問,孫旭東還進行了一番考證,《孟子譯注》、《十三經(jīng)注疏》、《諸子集成》、《四書章句集注》中都有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皆為“是人”。這些集子時間跨度從古至今,從未有一處出現(xiàn)過“斯人”。
明明所有語文教材上都是“是人”,為何學生們如今會記成“斯人”?孫旭東認為,無論是古籍、還是教材出現(xiàn)的都是“是人”,但很有可能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因為編寫者不夠嚴謹?shù)脑,而把“是人”誤寫成了“斯人”。從背誦經(jīng)典的角度來說,“斯人”更為朗朗上口,就有可能產(chǎn)生了記憶偏差。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在考試中出現(xiàn)《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必須按照“是人”。在孫旭東看來,閱讀理解經(jīng)典在于原汁原味,雖然意思是相同的,但要理解孟子所處的時代和語言環(huán)境,就必須按照古籍。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大家的考證和討論,也是為了以正視聽。
面對古籍課本上的錚錚字句、面對研究孟子的中文系副教授的考證、面對30多年從教經(jīng)歷語文老師的經(jīng)驗……“70后”、“80后”的網(wǎng)友們依然難以置信。在平行的時空里,記憶為何會發(fā)生集體替換?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就是曼德拉效應,即對事情持有錯誤的印象,也可能導致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事實上,這一現(xiàn)象并非個案,比如生物學,人們總認為香蕉樹的果實生長方向是向上而不是向下;又比如人體學,肝臟和胃的大小,肝臟比空腹時期的胃要大上許多倍,但是很多人清楚記得肝臟應該比胃小。
事實上,很多認為是“斯人”的“70后”、“80后”,從來沒有進行考證,只是記憶中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斯人”,至于這樣的印相從何而來,也無法準確地說出。但當考據(jù)擺在面前時,“75后”的李先生有些難以置信,但他依然認為“斯人”比“是人”更有韻味。
“逝者如斯、斯是陋室、于斯人也……你不覺得很順口嗎?”都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集體記憶,“70后”、“80后”們在平行時空里被替換的共同記憶,或許會被“90后”、“00后”們正確的記憶所替代。但這樣的考證與探討,何嘗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幾零后”都對孟子加深了了解,對傳統(tǒng)文化多了一份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