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自西向東依次是什么 順序是怎樣的

高中地理
2022/11/18
長江三峽從西由重慶奉節(jié)開始,向東經(jīng)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到湖北宜昌為止。長江三峽位于中國的腹地,跨重慶奉節(jié)縣、重慶巫山縣、湖北巴東縣、湖北秭歸縣、湖北宜昌市,長193公里。以下是小編的整理,大家可以參考。
長江三峽自西向東依次的順序長江三峽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重慶瞿塘峽、重慶巫峽和湖北西陵峽,三峽因而得名。
三峽地跨重慶、湖北兩省市。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長江三峽每年1至4月為枯水期,5至10月為豐水期。
瞿塘峽,位于重慶奉節(jié)縣境內(nèi),長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峽。它是雄偉險峻的一個峽。 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門戶,名夔門,也稱瞿塘峽關(guān),山巖上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
巫峽,位于重慶巫山縣和湖北巴東縣兩縣境內(nèi),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至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五公里,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長江三峽地形的形成原因根據(jù)地質(zhì)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長江三峽的形成是在數(shù)億年的歲月中,經(jīng)過了多次強烈的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海陸變遷和江河發(fā)育的共同作用下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東鄂西一帶原來沉積在海洋底部厚層的巖石被擠壓得彎彎曲曲,在地質(zhì)學上稱這"褶皺"。其中向上凸起的部分叫"背斜",而向下凹陷的部分叫"向斜"。三峽地區(qū)的七曜、巫山和黃陵三段山地背斜,就是在距今七千萬年前的燕山運動中形成的。
長江三峽的特點長江三峽的特點是:高峻挺拔,氣溫高降水少。
連綿不斷、高聳峻拔,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
三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全年降水普遍偏少,氣溫普遍偏高。與常年相比,冬季降水偏多,春夏秋降水偏少。全年氣溫變化很大。與常年相比,冬、秋、初春、盛夏氣溫偏高,仲春、初夏、夏末氣溫偏低。庫區(qū)平均風速略小于常年,季節(jié)變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