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時(shí)間順序表 一共多少個(gè)皇帝

高中歷史
2022/1/18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shí)期,小編整理了五代十國的時(shí)間順序表,來看一下!
五代十國的時(shí)間順序表五代皇帝列表 | ||||
廟號(hào) | 謚號(hào) | 姓名 | 統(tǒng)治時(shí)間 | 年號(hào) |
---|---|---|---|---|
五代 907年-960年 | ||||
后梁907年-923年 | ||||
太祖 | 神武元圣孝皇帝 | 朱溫又名朱全忠、朱晃 | 907年—912年 | 開平907年—911年乾化911年—912年 |
郢王 | 朱友珪 | 912年—913年 | 鳳歷913年—913年 | |
末皇帝 | 朱友貞又名朱鎤、朱瑱 | 913年—923年 | 乾化913年—915年貞明915年—921年龍德921年—923年 | |
后唐923年—937年 | ||||
莊宗 | 光圣神閔孝皇帝 | 李存勗 | 923年—926年 | 同光923年—926年 |
明宗 | 圣德和武欽孝皇帝 | 李嗣源 | 926年—933年 | 天成926年—930年長興930年—933年 |
閔皇帝 | 李從厚 | 933年—934年 | 應(yīng)順933年—934年 | |
末皇帝 | 李從珂 | 934年—937年 | 清泰934年—937年 | |
后晉936年—947年 | ||||
高祖 |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 石敬瑭 | 936年—942年 | 天福936年—942年 |
出皇帝 | 石重貴 | 942年—947年 | 天福942年—944年開運(yùn)944年—947年 | |
后漢947年—951年 | ||||
高祖 | 睿文圣武昭肅孝皇帝 | 劉知遠(yuǎn) | 947年—948年 | 天福947年乾祐948年 |
隱皇帝 | 劉承祐 | 948年—950年 | 乾祐948年—950年 | |
后周951年—960年 | ||||
太祖 | 圣神恭肅文武孝皇帝 | 郭威 | 951年—954年 | 廣順951年—954年顯德954年 |
世宗 | 睿武孝文皇帝 | 柴榮 | 954年—959年 | 顯德954年—959年 |
恭皇帝 | 柴宗訓(xùn) | 959年—960年 | 顯德959年—960年 | |
十國皇帝列表 | ||||
廟號(hào) | 謚號(hào) | 姓名 | 統(tǒng)治時(shí)間 | 年號(hào) |
十國 907年-960年 | ||||
吳越907年-978年 | ||||
太祖 | 武肅王 | 錢镠 | 907年—932年 | 天寶908年—913年使用五代年號(hào)913年—923年寶大923年—925年寶正925年—932年 |
世宗 | 文穆王 | 錢元瓘 | 932年—941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成宗 | 忠獻(xiàn)王 | 錢佐 | 941年—947年 | |
無 | 忠遜王 | 錢倧 | 947年 | |
無 | 忠懿王 | 錢俶 | 947年—978年 | |
閩909年—945年(含殷943年—945年) | ||||
太祖 | 昭武孝皇帝 | 王審知 | 909年—925年 | 使用五代年號(hào)。 |
無 | 王延翰 | 925年—926年 | ||
惠宗 | 齊肅明孝皇帝 | 王延鈞 | 926年—935年 | 龍啟933年—935年永和935年 |
康宗 | 圣神英睿文明廣武應(yīng)道大弘孝皇帝 | 王繼鵬 | 935年—939年 | 通文936年—939年 |
景宗 | 睿文廣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 王延羲 | 939年—943年 | 永隆939年—943年 |
無 | 朱文進(jìn) | 944年—945年 | ||
無 | 王延政 | 943年—945年 | 天德943年—945年 | |
無 | 卓儼明 | 945年 | ||
荊南924年—963年 | ||||
無 | 武信王 | 高季興 | 924年—929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無 | 文獻(xiàn)王 | 高從誨 | 929年—948年 | |
無 | 貞懿王 | 高保融 | 948年—960年 | |
無 | 高保勗 | 960年—962年 | ||
無 | 高繼沖 | 962年—963年 | ||
楚897年—951年 | ||||
無 | 武穆王 | 馬殷 | 897年—930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無 | 衡陽王 | 馬希聲 | 930年—932年 | |
無 | 文昭王 | 馬希范 | 932年—947年 | |
無 | 馬希廣 | 947年—950年 | ||
無 | 恭孝王 | 馬希萼 | 950年 | |
無 | 馬希崇 | 950年—951年 | ||
吳904年—919年—937年 | ||||
太祖(吳睿帝追謚) | 孝武皇帝(吳睿帝追尊) | 楊行密 | 904年—905年 | 天佑 904年—905年 |
烈宗(吳睿帝追謚) | 景皇帝(吳睿帝追尊) | 楊渥 | 905年—908年 | 天佑 905年—908年 |
高祖 | 宣皇帝 | 楊隆演 | 908年—921年 | 天佑 908年—919年武義 919年—921年 |
無 | ;实 | 楊溥 | 921年—937年 | 順義921年—927年乾貞927年—929年大和929年—935年天祚935年—937年 |
南唐937年—975年 | ||||
烈祖 | 光文肅武孝高皇帝 | 李昪 | 937年—943年 | 升元937年—943年 |
元宗 | 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 李璟 | 943年—961年 | 保大943年—958年交泰958年958年后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無 | 后主 | 李煜 | 961年—975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南漢917年—971年 | ||||
高祖 | 天皇大帝 | 劉? | 917年—942年 | 乾亨917年—925年白龍925年—928年大有928年—942年 |
無 | 殤皇帝 | 劉玢 | 942年—943年 | 光天942年—943年 |
中宗 | 文武光圣明孝皇帝 | 劉晟 | 943年—958年 | 應(yīng)干943年乾和943年—958年 |
無 | 后主 | 劉鋹 | 958年—971年 | 大寶958年—971年 |
北漢951年—979年 | ||||
世祖 | 神武皇帝 | 劉旻 | 951年—954年 | 乾祐 951年—954年 |
睿宗 | 孝和皇帝 | 劉承鈞 | 954年—970年 | 乾祐 954年—957年天會(huì)957年—968年 |
無 | 少主 | 劉繼恩 | 970年 | 天會(huì) 968年 |
無 | 英武皇帝 | 劉繼元 | 970年—979年 | 天會(huì)968年—974年廣運(yùn)974年—979年 |
前蜀907年—925年 | ||||
高祖 | 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 | 王建 | 907年—918年 | 天復(fù)907年武成908年—910年永平911年—915年通正916年天漢917年光天918年 |
無 | 圣德明孝皇帝 | 王衍 | 918年—925年 | 乾德918年—925年咸康925年 |
后蜀934年—965年 | ||||
高祖 | 文武圣德英烈明孝皇帝 | 孟知祥 | 934年 | 明德934年 |
無 | 楚恭孝王 | 孟昶 | 934年—965年 | 明德934年—938年廣政938年—965年 |
其他藩鎮(zhèn)勢力 | |||
稱號(hào) | 姓名 | 統(tǒng)治時(shí)間 | 年號(hào) |
---|---|---|---|
盧龍節(jié)度使 / 燕897年—913年 | |||
盧龍節(jié)度使 | 劉仁恭 | 897年—907年 | 使用唐朝年號(hào)。 |
燕王、大燕皇帝 | 劉守光 | 907年—911年稱帝—913年 | 使用唐朝與五代年號(hào)。應(yīng)天911年—913年 |
鳳翔節(jié)度使 / 岐887年—924年 | |||
鳳翔節(jié)度使、岐王 | 李茂貞 | 887年—907年開府—924年 | 使用唐朝年號(hào)。天祐 907年—924年 |
成德節(jié)度使 / 趙883年—921年 | |||
成德節(jié)度使、趙王 | 王镕 | 883年—921年 | 使用唐朝與五代年號(hào)。 |
成德節(jié)度使留后 | 張文禮 | 921年 | |
張?zhí)庤?/td> | 921年—922年 | ||
義武節(jié)度使 / 北平900年—929年 | |||
義武節(jié)度使、北平王 | 王處直 | 900年—921年 | 使用唐朝與五代年號(hào)。 |
王都 | 921年—929年 | ||
定難節(jié)度使 / 夏州 881年—982年 | |||
定難節(jié)度使、夏國公 | 拓跋思恭 | 881年—895年 | 使用唐朝、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拓跋思諫 | 895年—908年 | ||
李彝昌 | 908年—909年 | ||
李仁福 | 909年—933年 | ||
李彝超 | 933年—935年 | ||
李彝殷(李彝興) | 935年—967年 | ||
李光叡(李克叡) | 967年—978年 | ||
李繼筠 | 978年—980年 | ||
李繼捧 | 980年—982年 | ||
歸義節(jié)度使 / 金山國 851年—1037年 | |||
歸義節(jié)度使 | 張議潮 | 851年-867年 | 使用唐朝、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張淮深 | 867年-890年 | ||
索勛 | 890年-896年 | ||
西漢金山國金山白衣天子 | 張承奉 | 896年-914年 | |
歸義節(jié)度使 | 曹仁貴(曹議金) | 914年-935年 | |
曹元德 | 935年-940年 | ||
曹元深 | 940年-945年 | ||
曹元忠 | 945年-974年 | ||
曹延恭 | 974年-976年 | ||
曹延祿 | 976年-1002年 | ||
曹宗壽 | 1002年-1014年 | ||
曹賢順 | 1014年-? | ||
武平節(jié)度使 / 湖南 950年—963年 | |||
武平節(jié)度使 | 劉言 | 951年—953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王逵(王進(jìn)逵) | 953年—956年 | ||
周行逢 | 956年—962年 | ||
周保權(quán) | 962年—963年 | ||
清源節(jié)度使(平海節(jié)度使) / 閩南 946年—978年 | |||
清源節(jié)度使 | 留從效 | 946年—962年 |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留紹镃 | 962年 | ||
張漢思 | 962年—963年 | ||
清源節(jié)度使 | 陳洪進(jìn) | 963年—978年 | |
964年后為平海節(jié)度使 | |||
靜海節(jié)度使/交趾(曲家) 906年—938年 | |||
靜海節(jié)度使 | 曲承裕 | 906年—907年 | 使用唐朝、五代與北宋年號(hào)。 |
曲顥(曲承顥) | 907年—917年 | ||
曲承美 | 917年—923年 | ||
楊廷藝(楊延藝) | 931年—938年 | ||
矯公羨 | 938年 |
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zhèn)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qū)、軍力強(qiáng)盛的政權(quán)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個(gè)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quán)雖然實(shí)力強(qiáng)大,但無力控制整個(gè)國家,只是藩鎮(zhèn)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后梁時(shí)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gè)歷時(shí)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quán)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xué)家統(tǒng)稱為十國。
該時(shí)期時(shí)常發(fā)生地方實(shí)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zhàn)亂不止,統(tǒng)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nèi)亂,也帶給契丹南侵的機(jī)會(huì),遼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shí)期,其間定難軍(后來的西夏)逐漸獨(dú)立,而靜海軍(交趾,后來的越南)自此脫離中央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