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中國式禮貌正在毀掉我們的孩子,家長請“對號入座”

高考學習經(jīng)驗
2021-8-11 12:30:00 文/許天佑 圖/戴偉
來源 | 超煩惱爸媽( ID:cfnbama)
生活在禮儀之邦的我們,自小就被教育做人要講禮貌。
現(xiàn)在,我們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其實,有些“禮儀教育”卻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著我們的孩子。
如果,你不想讓“中國式禮貌”傷害到自己的孩子,這些話就別再輕易說出口了。
01
“你大一些,
要讓著弟弟(妹妹)一點”
要求孩子以大讓小,這樣的場景不僅僅時常發(fā)生在二胎家庭,在與其他家庭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大人為了表示禮貌和大度,也時常會要求自家孩子這么做。
如果不分青紅皂白的一味要求孩子以大讓小,那么勢必會傷害到孩子的物權(quán)觀和自我認同感。
在家里,大孩子會認為父母偏心,從而嫉妒二寶,變得叛逆,甚至做出極端行為;在外頭,大孩子會缺少自信,或更變得更加執(zhí)拗任性。
謙讓是美德,但是不應(yīng)該一味的要求孩子遵守。
比如說,一個孩子4歲,一個孩子2歲,你要求4歲的孩子一定要讓著2歲的孩子,但卻忘了他也才4歲,物權(quán)意識還未發(fā)展完全,不愿意分享也是正常的。
當孩子之間出現(xiàn)爭吵行為,家長最好先了解清楚情況,再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開口就偏袒小的一方。
家長還可以嘗試讓孩子自行解決,讓他們從中摸索、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
02
“你這孩子怎么不知道叫人,沒點禮貌”
見面問好,是一種禮貌。
當家長在路上碰到熟人時,打完招呼后,如果身邊的孩子沒開口問好,家長就會催促孩子趕緊問好。
如果孩子就是死活不愿意打招呼,家長要么說“孩子內(nèi)向、膽小”,要么批評教訓孩子“沒禮貌”。
逼孩子打招呼,表面上看,家長是在教孩子做人最基本的禮貌。
實際上卻在傷害孩子,摧毀著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gòu)建。
03
“哪里,哪里,沒有你家孩子……”
面對別人夸獎自己的孩子,家長都會很是謙虛的說“哪里,哪里……”,說完還不忘反過來再恭維一下別人家的孩子。
這種中國式贊美禮貌,似乎成了家長交流的默契,然而,對孩子而言,能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美,有助于提高自信和行動的積極性。
當家長拒絕別人的夸獎時,孩子的內(nèi)心是受挫的,會認為自己不值得夸獎,容易產(chǎn)生自卑情緒,甚至自暴自棄。
有些家長可能是擔心夸獎會讓孩子驕傲自滿,所以,想以此來培養(yǎng)孩子謙虛的品格。
這樣的擔心可以理解,但我們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把夸獎?wù)_歸因。
比如,當別人夸你家孩子學習成績好的時候,你可以說:“孩子這次復習做了很多準備,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我也為他高興!
如此一來,既肯定了孩子的付出,給了孩子鼓勵,又不會讓對方感到你是一個驕傲自大的家長。
01
“給他玩一下……下次再給你買新的”
家里有小朋友來做客,如果小朋友看中了自己家孩子的玩具,很多父母都會自作主張,很大方的把玩具拿出來分享。
當孩子哭鬧不肯分享的時候,父母會勸孩子大方一點:“給他玩一下,這有什么,你還有這么多玩具呀!
在小朋友想拿走的時候,有的父母還會礙于面子,很干脆地送出去,為了安撫孩子,會承諾說“媽媽下次再給你買個一模一樣的”。
礙于面子不拒絕,強行讓孩子分享他們喜愛的東西,保全的是大人的體面,傷害的卻是孩子!
這種做法本質(zhì)上是不尊重孩子,不僅無法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和行為,反而會破壞孩子的信任感和界限感,甚至導致孩子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記。悍窒硎敲赖,但強迫分享不是。
*來源簡介:作者:優(yōu)優(yōu)媽,從事教育工作14年,擁有豐富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二胎媽媽。專注研究 3-15歲的養(yǎng)育與教育,教書也育人,育兒亦修己。微信公眾號:超煩惱爸媽( ID:cfnbama)。注: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圖片來源于攝圖網(wǎng)。
成長/教育 小學生鋼絲球字體火了,自成一派猶如武林秘籍,老師氣得只想給0分! |
成長 / 教育 “巨嬰”孫楊:一個被母親毀了的泳壇天才 |
您的分享、點贊、在看
就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