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從一座城到一個國,在筆尖感悟一場文化之旅

學習方法輔導
2021-8-04 20:55:16 文/施妍 圖/郝雪
“我就這樣邊想邊走,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
推薦閱讀年齡:≥12歲
作者簡介
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縣橋頭鎮(zhèn)(今屬浙江省慈溪市),現(xiàn)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shù)學院院長。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作品簡介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nèi)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shù)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小優(yōu)姐姐推薦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親自去到很多地方,但讀《文化苦旅》,跟著余秋雨的文字,我們能領(lǐng)略到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他用一桿筆,以散文的方式,將古城遺跡文化,一一道盡,如一幅幅展開的歷史畫卷、文化卷軸,讓人驚嘆不已。
當你閱讀《文化苦旅》,書中的深邃渾厚、氣象萬千,會讓你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行。
01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因不滿足于埋首書齋的單調(diào)生活,同時又收到美國紐約大學理查·謝克納的刺激,他決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這位比余秋雨大20多歲的教授“冒險般地游歷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回到上海仍毫無倦色,逛城隍廟時竟像頑童一樣在人群中騎車而雙手脫把、引吭高歌”。
這種生命狀態(tài)令余秋雨欽佩和羨慕。
于是,他開始借助各種外出講學的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文化旅途。
短期的外出與偶爾旅行,讓余秋雨很不滿足,他前前后后共提交23次辭呈報告,都被一一打回,直到1991年7月恢復(fù)“自由身”后,他才正將心中的旅程進行到底。
路途中,余秋雨寫了一本“旅行日志”,這就是后來的《文化苦旅》。
此書發(fā)表后震驚中外,先是他本人成為享譽國際的華人作家;后是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成為當代散文領(lǐng)域的嶄新范例,開啟一代文風——文化大散文。
簡而言之,《文化苦旅》除了寫活了一處處錦繡河山外,還纏繞著一條交錯縱橫的文化根系。
02
《文化苦旅》幾乎串聯(lián)起了大半個中國。
從雄偉的都江堰到秀巧的西湖;從興衰的黃河文明到神秘的莫高窟;從嬌艷的江南到豪邁的大西北,還有悠遠的廟宇、幾經(jīng)風霜的遺跡......
這些都是《文化苦旅》的“旅”,與常規(guī)旅游不同,它的起點與終點都不止于地域與空間,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歷史;它的格局不止于目光所至,而是寫活了發(fā)生在一景一物,身上的歲月。
寫西湖的時候,他說:“它貯積了太多的朝代,于是變得沒有朝代。它匯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虛幻,像一個收羅備至的博覽會,盛大到了縹緲!
寫莫高窟的時候,他說:“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或者,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力!
寫邊塞的時候,他說:“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讀完《文化苦旅》,站在古人曾留下深刻痕跡的方位之上,眼前有風景、有故事,心里有歷史、有文明,每一處都是中華文化最燦爛的結(jié)晶所在!
03
曾有人問余秋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個關(guān)系如何?”
余秋雨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沒錯,路就是書,書便是路。
余秋雨行遍陽關(guān)雪、都江堰、西湖夢、白發(fā)蘇州……把人間景致都留在了文字里。
翻動書頁,順著文字劃過眼簾,跟隨他品味淳樸的鄉(xiāng)情,感悟王者的孤獨,了解流放的沃土,理解漂泊的寂寞,從靈魂深處觸摸歷史,觸摸一塊塊孤傲、悲涼的墻磚。
讀余秋雨的文字,會讓你有浸滿“文化”的閱讀享受;這樣的行走,既是文化的朝圣,也是一個人對生命的朝圣。
而閱讀的過程,就是你不斷地找尋自己的過程。
▍來源:優(yōu)秀孩子必讀(ID:kidu1900),每日分享各科學習資料、課外拓展閱讀和家長育兒心得,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家庭教育輔導。
▍作者:小優(yōu)姐姐,孩子成長路上的領(lǐng)讀者,每天一本書,在學習與提升中共享閱讀之旅。
參考素材:百度百科、豆瓣讀書、網(wǎng)絡(lu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