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泉港金鐘潭,情牽樟腳古民居,意動惠嶼島里浪——泉州輕工學院記者團素質拓展側記

泉州輕工職業(yè)學院
2020-7-28 23:43:38 文/劉若熙 圖/紀悅心
年輕即出發(fā),踩踏無需重復的旅途。5月9日,記者團全體成員在圣娥老師的率領下,開始了又一次新鮮有趣的素質拓展。想起上次的清沙灣之旅,已是經(jīng)年之隔了。天公和顏悅色,沒有驕陽似火,也不風雨交加,依稀能見陽光的陰晴天,恰恰為此行增添了朦朧和溫和的色彩。集合完畢,往目的地泉港進發(fā)。
車子左彎右拐,曲折迤邐,爬坡下道,經(jīng)過一個小時多的行駛后,終于來到了此次素質拓展的第一站——泉港涂嶺鎮(zhèn)金鐘潭。車子停下,步伐邁起,走在通往潭內(nèi)的小道!扒鷱酵ㄓ奶,潭內(nèi)草木深”。行走在兩邊有綠意襯托草木鑲邊的山間小徑,忽然覺得外面的世界與我們無關,一個個儼然成為荷鋤而歸的陶淵明,擁有的是淡淡的閑適和鼻端一閃而過的潮濕的山中霧氣!拐幾個彎,上幾個道,攀幾塊石巖,涉幾條小溪,一個狀如圓鐘的小潭,赫然眼前。見形思義,大悟了其脫俗名稱的由來!潭的四周,堅石環(huán)繞;石之上方,有小泉瀉出,如提壺灌水!同學們,坐在石塊上,各種姿勢和拍照,進行著趲程后的休憩!人生如此潭,所有的奔走如同潭前的人來人往,你以為離它很遠很遠,它卻靠你很近很近。拉開記者團素質拓展的橫幅,和相機一起見證了我們的邂逅情緣,爾后,轉身離開,靜靜地默默的。
沿途折返,又沿著公路向前行走公里有余,我們又這樣寂然無聲毫無準備地闖進了此行的第二站——樟腳古民居。兩邊是破舊的土墻黑瓦,間或夾雜幾片現(xiàn)代化建筑;但是,整體的古色古香,一派滄桑久遠的歷史厚重感,渾然可觸。猶如春節(jié)前后的串門,一一走進這些在歷史進程中喑啞了聲響的古民居,里面的陳設:古舊的手工藝品,瓷碗和日常用具以及用以耕作營生的木制用具,斑駁殘缺但又生動鮮明地向你訴說一個漸行漸遠的時代風情。在歷史和現(xiàn)代的融合中,我們敬畏探訪,小心拍照,悄悄地靜靜地絲毫不敢驚動這封存不易的古老。
吃過午飯,一掃而光早上的疲乏,登車向著最后一站——惠嶼島,欣然出發(fā)。到了碼頭,視野豁然開闊,那島靜靜盤踞在海的另一邊。于是迎來對于很多人來說是第一次的坐船體驗,分坐兩邊或峭立船頭,說笑嬉嘆也極目四望,帶著激動的心登上了島。島上是古樸的漁村,海鮮味濃烈撲鼻。尋尋覓覓尋尋覓,瞥見海灘望著大海;有的戲起水來,出其不意發(fā)起水進攻,有的翻沙搬石抓起了螃蟹,有的踩著軟軟沙灘,撿著亮亮貝殼。忙碌快樂,淡定瀟灑!在這樣一個空曠難窮天際的所在,盡情嬉戲,遣盡緊張煩悶,接納海納百川般寧靜平和從容大度的神性滋養(yǎng)。
還是那句話,痛苦和美好都有有效期限,難免過期;或許,我們要的只是一種心態(tài),一份經(jīng)年后不舍丟棄的回憶。由此,即使咫尺而后天涯,也仍然能品咂可追憶。
玩也是一種學習,學習的地方不止是教室。相信,通過多開展學生社團的素質拓展活動,可以讓同學們和諧健康地更好成長,確實助力有靈性高素養(yǎng)人才的培養(yǎng)。
圖/記者團成員 文/編白慶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