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上的今天 | 5月4日

福建江夏學院
2021-5-07 20:04:42 文/林雨寧 圖/黃詩琪
黨史回眸
1919年
5月4日 北京爆發(fā)了學生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5月4日,北京13所大專學校學生3000余人在天安門集合,示威游行,掀起愛國風暴。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并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6月3日、4日,北京學生講演團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講,北洋軍閥政府再次派出軍警、馬隊進行鎮(zhèn)壓,逮捕大批愛國學生,更加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隨后,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如燎原烈火蔓延全國。6月7日,北洋政府迫于壓力,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6月10日,罷免了親日派官僚。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它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938年
5月4日 毛澤東電示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書記項英,新四軍應在廣德、蘇州、鎮(zhèn)江、南京、蕪湖之間的廣大地區(qū),進行游擊戰(zhàn)爭組織和武裝群眾,創(chuàng)造根據(jù)地。
1940年
5月4日 中共中央向東南局發(fā)出《放手發(fā)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的指示。指出:在一切敵后地區(qū)和戰(zhàn)爭區(qū)域,要強調(diào)同一性,不應強調(diào)特殊性,應不受國民黨的限制,獨立自主地放手擴大軍隊和根據(jù)地;在國民黨頑固派堅持防共、限共、反共政策,并以此作為投降準備的時候,我們應強調(diào)斗爭;只有堅持在對頑固派的斗爭中采取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方針,才能鞏固和擴大進步勢力,爭取中間派,應付突然事變,達到克服投降危險,爭取時局好轉(zhuǎn)的目的。
來源:福建省委宣傳部 黨史網(wǎng)
排版:柳雨姍
責編:宋任良
轉(zhuǎn)載需私信后臺并注明來源「福建江夏學院官方微信」
歡迎投稿至郵箱 :fjjxxyxcb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