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兒童的外部言語與內部言語_小學作文指導

小學作文指導
2023/1/2
(一)重視對兒童外部言語與內部言語的研究
甲:我們強調表象活動在言語表達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對言語的訓練。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人們頭腦中的表象是無法直接交流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交流表象的最常用的手段是言語。
不僅如此,表象在人們頭腦里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的活動經常受到言語——主要是內部言語活動的指導、配合和制約。兒童作文,實際上并不是在頭腦里先通過表象活動形成一個個表象,然后再尋找一些詞句去固定它、表現(xiàn)它,而是在大腦中始終有著表象活動與內部言語兩種心理活動的交織。兒童用字遣詞造句的變化是同表象變化緊密結合的。
乙:作文教學心理研究還表明:兒童頭腦中儲存的,在作文、說話中要表現(xiàn)的也不全是表象。
由于詞、言語的概括作用,過去的經驗,有的全部以詞的形式保持在記憶的庫房里;有的部分以詞的形式,部分以表象的形式保持著。以表象保持著的部分是形貌以及種種外部聯(lián)系;以詞語保持著的部分是綱目,是人們對事物內部聯(lián)系和本質的認識。
例如,兒童回憶過去參加的某次活動,可以想起活動中許多人物、場面的種種具體形象,這是以表象形式保持的。兒童從活動中通過思考得到的啟發(fā),受到的教育,對活動本質意義的認識,則更多的以詞、言語的形式保持在記憶里。
甲:寧老師說的對。兒童進行思考,對思考結果的回憶,把思考的結果明確地傳遞出去,都是離不開字詞的選擇和句式的安排,離不開內部言語與外部言語活動。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對兒童外部言語和內部言語的研究,努力掌握其規(guī)律。
(二)內部言語的基本特點
乙:外部言語指口頭言語與書面言語。研究這兩方面的材料比較多。限于時間,今天我們就不做重點討論了。對兒童內部言語的發(fā)展,多年來人們重視不夠,至今研究的材料仍不很多。袁老師,今天我們就從言語表達的角度,著重談談內部言語吧。
甲:好,那就先說說什么是內部言語。
心理學指出,內部言語不是指向于同別人交際的,而是一種對自己發(fā)出的言語,是自己思考問題時不出聲的言語活動;是同抽象思維、獨立思考。自覺行動有更多聯(lián)系的,粘附著豐富表象的一種高級的言語形態(tài),是言語的主體將內心的動機、愿望、思考等心理深層結構的東西轉化為心理表層結構(表達性外部言語)時的一種過渡言語形式。
至于內部言語的基本特征,寧老師,您還記得馬致遠那首著名的散曲《天凈沙—秋思》
乙:記得,起首幾句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寥寥幾個詞便生動地勾畫了一幅秋風蕭瑟、暮色蒼茫的“山野行旅圖”,內容極為豐富。
甲:對!這幾句就很符合內部言語片斷性,簡略性的基本特點。內部言語使用的詞匯不多,語法結構不完整,常常只用片斷的語句,省略了句子大量成分,但卻能表示一個完整而復雜的含義。
乙:看來,原因在于這個詞或片斷語句與這個完整而復雜的含義在頭腦里保持著牢固的聯(lián)系。由于這個聯(lián)系,使一個詞,一個短語便代表著整個聯(lián)系的信息。
甲:是這樣的。
(三)兒童內部言語的發(fā)展
甲:心理學研究表明,整個小學時期,在學校教學條件下,兒童內部言語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是出聲思維階段。出聲思維是以外部有聲言語為物質外殼的。初入學的兒童主要通過出聲的思考來培養(yǎng)內部言語能力。
在這一階段,兒童在產生內部言語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種出聲的自言自語的過渡形態(tài),它既有外部言語的交際功能,又具有內部言語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這種自我調節(jié)功能,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言語的發(fā)展,逐步變?yōu)橛蓛炔垦哉Z來實現(xiàn)。
乙:在這一階段,為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兒童的內部言語,教師可以順應其發(fā)展特點,借助于“出聲的自言自語”進行訓練,作為過渡的手段。
甲:第二是過渡階段。開始,在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和比較簡單的敘述中,培養(yǎng)兒童在出聲思維的同時,學會短時間的無聲思維。
乙:這階段,教師在教學中為此而常常提醒兒童“想一想”,要求兒童“想清楚再回答”問題。
甲:往后,就可以通過向兒童提出比較困難的問題或引導他們進行較為復雜的敘述,要求兒童進行較長時間的思考。與此同時,兒童的內部言語也就有了日漸復雜的性質。
第三是無聲思維階段。一般說,無聲思維是以內部言語(以及表象、符號、公式等)作為思維的物質外衣的。在教學的影響下,隨著兒童學習內容的復雜化,抽象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內部言語一年比一年復雜起來。
乙:袁老師,從小學生整體來說,無聲思維階段大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甲:兒童在小學三、四年級以后基本上進人無聲思維階段。但是,即使小學高年級兒童,有時仍會出現(xiàn)出聲思維。
(四)兒童內部言語的外化
甲:兒童作文是表達性的書面言語活動,在整個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內部言語及粘附著的表象活動。兒童遣詞造句,說話作文就是內部言語與交織著的表象活動向展開的、完整的、能為他人理解的外部言語轉化。
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兒童要從自己掌握的積極詞匯里,選擇能明確反映內部言語所表示的整個信息的,能凝固表象活動結果的詞匯和句式,外化為口頭或書面表達言語。同時,外部言語通過反饋作用不斷調整、配合內部言語和表象活動,隨時調節(jié)外化過程。
乙:在言語外化過程中,有些小學高年級兒童會出現(xiàn)一種由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轉化的過渡形式——無聲的“內部說話”。這種“內部說話”不同于內部言語。它是用比較豐富的詞語、比較展開的、完整的語言結構在心中默默地自言自語。有些兒童,主要是低年級兒童則需要借助于出聲的自言自語作為外化的過渡手段。
甲:這些兒童通過這種出聲的或無聲的自言自語嘗試著把交織著表象活動的內部言語展開為詞語豐富、結構完整的外部言語形式,并根據反饋,隨時調整、補充,使其漸趨完善。這樣做是有積極意義的。
(五)促進兒童言語發(fā)展
1.先說后寫通過“談論”再寫作
乙:為了發(fā)展兒童的言語能力,在教學中(主要是低年級教學)可借助出聲的“自言自語”進行訓練,讓學生先說后寫,通過“談論”再寫作。
經過小聲說說,相互談談,借助于口頭言語的幫助,兒童就能覺察出自己頭腦里的東西是否正確、完善,就能補充感知不清或遺忘了的東西,深化事物的表象,校正混淆或錯誤的部分。以后再逐步引導學生把動筆寫作前的有聲說話轉變?yōu)闊o聲的自言自語,培養(yǎng)“凝神默想,一揮而就”的良好寫作習慣。
2.培養(yǎng)兒童儲備語言材料的良好習慣
甲:從“習慣”來說,還應重視培養(yǎng)兒童儲備語言材料的良好習慣。我們應引導兒童像海綿吸水那樣,把從平時閱讀、交談、聽講,看影視中獲得的新鮮語言信息隨時儲存在記憶倉庫里,隨時把一些精彩的詞語、句子記在筆記本中。
乙:我覺得,在這里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一個字,一個詞,本身無所謂好壞優(yōu)劣。我們一定要指導兒童聯(lián)系具體語言環(huán)境,咀嚼消化,思考這些詞語表達的是什么?讓語句在頭腦里形成相應的鮮明的表象。
甲:您的這點補充十分重要。
3.科學指導兒童“遣詞造句”
小學兒童在生活中通過各種途徑逐步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詞匯,但很多是消極詞匯(即兒童不很理解或雖有所理解但不會運用的詞匯)。教師應通過教學和日;顒,使兒童的詞匯不斷擴大、精確、豐富和深刻,并努力把消極詞匯變成積極詞匯。
當然,僅僅有詞還不能成為言語,只有把詞按語法規(guī)律組織起來,才能成為言語,才能起交際作用。因此,教師要引導兒童在學習書面言語的過程中,逐步有意識地領悟語法規(guī)律,并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言語。引導兒童說話、作文時,不但想著說什么,而且想著怎么說,使他們的言語逐步規(guī)范化。
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引導小學兒童掌握語法(詞法、句法)結構,不僅應該從簡單的語法結構到復雜的語法結構,循序漸進地訓練,更應循著從“實際應用”到“逐步領悟”進而“自覺掌握”的途徑發(fā)展。那種對小學兒童系統(tǒng)講授抽象的語法知識或脫離生活實際和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硬套“句式”造句的做法都是不合適的。
乙:怎樣指導兒童造句,引導兒童在實際應用中逐步領悟語法規(guī)律,自覺地組織自己的言語,這的確是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記得韓棋老師在進行基礎訓練教學、指導兒童學習假設關系的句式練習造句時,曾向全班介紹了一篇知識短文作為課外閱讀材料。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介紹的做法對如何指導兒童“遣詞造句”,以發(fā)展其言語水平,倒是很值得借鑒的。
作文訓練紀實:10-1
晚上,郝文文望著作業(yè)題皺起了眉頭,“如果……就……”表示什么意思呢?過了一會兒,爸爸回來了,文文便去問爸爸。
爸爸想了想說,說:“如果我今天晚上不回來,你怎么辦?”
文文說:“如果您今天晚上不回來,我就去問媽媽呀!”
爸爸悄悄地朝媽媽使了個眼色,媽媽會意地笑了,說:“假如我今晚也不在家呢?”
文文朝對面一指,說:“假如媽媽今晚不在家,我就去問哥哥。哥哥是中學生,他一定懂。”
哥哥放下筆,慢慢悠地說:“要是我今晚到學校去參加科技晚會了,你去問誰?”
“好辦!”文文從桌上拿起《現(xiàn)代漢語詞典》,拍了兩下說,“要是哥到學校去,我就問它!
哥哥故意逗文文,說:“倘若我把詞典早就借給了同學,他還沒還我怎么辦呢,你怎么辦?”
文文急了,說:“就算你們說的全是真的,我也有辦法。我去問隔壁的小燕姐,我去問樓上的李老師……”爸爸笑著說:“好!我們的小文文真成了‘小好問’了。”
屋里響起了一陣笑聲。
哥哥故意問:“怎么‘就算’我們說的是‘真’的?什么意思?”
“因為你們說的情況全都是你們設想的,全不是真的,都是假……”文文恍然大悟了,說,“原來,‘如果……就……’表示假設!”
“對!”爸爸解釋道,“‘如果……就……’表示假設的情況、條件一旦成立,會有怎樣的結果!
文文連連點頭,說:“懂了!懂了!我們剛才說到的‘假如……就……’、‘要是……就……’、‘倘若……就……’也都表示假設關系!
媽媽摸摸文文的頭,說:“要想學得好,應該主動問。如果你今晚不主動提出疑問,對‘如果……就……’的意思就不會理解得這么快了。”
“哈哈!媽媽又講了個假設句!蔽奈牡脑捯魟偮洌堇镉猪懫鹆艘魂囆β。
乙:這篇短文描述的典型環(huán)境和事例雖然是虛構的。但文中的“爸爸”、“媽媽”、“哥哥”善于抓住時機,創(chuàng)設言語環(huán)境,引導兒童(“文文”)在言語的實際運用中逐步領悟語法知識,提高言語表達能力的做法卻是具有言語心理學意義的,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迪。
4.各科都重視對兒童進行言語訓練
甲:從教學論的角度看,各科教學都離不開觀察、思維、理解和表達,都需要一定的認識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反之,促進兒童認識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的發(fā)展,也不僅僅是語文學科的任務,不能*語文課單槍匹馬打天下。小學各科教學都責無旁貸。
小學各科教學都應從學科自身的特點出發(fā),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讓兒童認真進行學習和運用言語的實踐。當然,語文教師應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努力主動做好學科間的溝通工作。引導、鼓勵學生在各科學習活動中積極地運用言語、學習言語。
乙:這種大語文教育觀點正在逐漸成為各科教師的共識。很多同志都在深化教學改造中,積極實踐、探索,努力讓言語訓練成為本學科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像我們前幾講曾提到過的李正、梁旭燕、薛恒泰、蘇其順等老師,他們執(zhí)教的美術、音樂、社會、自然課都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個觀點。
甲:不錯。我聽過許多數學老師的課,不少同志也都很重視言語訓練。譬如,應寶玲、黃阿琴老師根據教學要求經常向低年級學生展示圖畫、實物等直觀材料,讓學生動手拼擺、畫圖、測量,制作學具,指導兒童觀察、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計算、解答。在這一系列教學活動中,她們總是相機及時地向兒童提出要求,指導兒童把觀察、操作、思考、計算、解答的過程和結果用言語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一方面用言語鞏固了觀察、操作和思考的結果,同時訓練了兒童的言語。
例如,黃老師在兒童掌握百以內兩位數加(或減)兩位數計算法則的基礎上,讓學生做了這樣的練習——
[言語訓練紀實]10-2
教師出示算式:43+39
師:請同學認真讀題,按照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法則,認真計算。
(兒童計算。計算完成后教師提問)
師:請大家認真地想一想,說一說,43加39,你是怎么計算的?
生:43加39等于82。我是這樣計算的:先個位上的3加9得12,在個位上寫2,向十位進1;再算十們上的4加3得7,7加1得8,在十位上寫8,所以,43加39得82。
甲:不難想見,兒童按老師要求,把計算時的思考過程有條理地說出來,這不但有利于加深對計算法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思維和言語的嚴密性、條理性,促進言語的外化。
乙:我也聽過應寶玲老師上的一節(jié)數學課,那是乘法初步認識的教學。
應老師在學生初步弄懂乘法意義以后,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言語訓練紀實]10-3
(教師出示一幅圖畫:桌子上有4只果盤,每只果盤里放著3只蘋果)
師:請同學們認真看圖,想一想,如果“求桌上一共有多少蘋果”,根據圖畫內容,可以怎么問?
生:桌上有4盤蘋果,每盤3只,桌上一共有多少盤蘋果?
生:每只盤子里放了3只蘋果,4只盤子一共放了多少只蘋果?
生:(略)
師:如果根據這幅圖的圖意,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情況編一道應用題,又可以怎么說?
生:媽媽買回一些蘋果,分放在4只盤子里,每盤放了3只,盤子里一共放了多少只蘋果?
生:小組開周末聯(lián)歡會,桌上放了4盤蘋果,每盤里有3只,桌上一共有多少只蘋果?
生:(略)
師:根據這幅圖的圖意,“求一共有多少只蘋果,”不管怎么說,不管編成怎樣的應用題,其實都是求什么?
生:都是求4個3是多少。
乙:這一練習可分為三步:第一步,看圖說圖意;第二步,聯(lián)系生活根據圖意編應用題;第三步,從圖畫和眾多的具體事例中抽象出內蘊的同一的數量關系。這三步的安排對加深理解乘法意義,為下一步學習乘法應用題打基礎,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從言語訓練角度看,這三步都要求兒童認真地組織自己的言語,把自己對圖意的理解,把從圖中產生的聯(lián)想,把從具體事例中抽象出的數量關系,分別通過條理清楚的語句明確地表達出來。
這時,兒童有表達的需要,有表達的內容,在老師要求明確,富有啟發(fā)的提問或提示下,就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言語訓練。這對促進他們言語與思維的發(fā)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5.引導兒童不斷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甲:眾所周知,豐富的知識對于遣詞造句、布局謀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文章所反映的不僅僅是言語技巧問題,而是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如果哪一方面知識貧乏,對這些方面的詞匯也就不會有具體的理解和深刻的感覺,積累不了多少。即使掌握了一些缺乏實際內容和形象感觸的干巴巴的詞語,也不可能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明確地表達思想。因此,我們必須組織兒童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投身生活實踐,不斷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豐富知識,促進自覺表象活動、言語活動和一般能力的發(fā)展。
- 推薦閱讀:
- 第十講:兒童的外部言語與內部言語
- 陰影中的兒童作文500字
- 兒童追黃蝶的作文200字
- 第25屆“李成智杯”全國少年兒童冠軍賽征文啟事
- 幫唇裂兒童之家搬家作文300字
- 兒童勵志名言
- 我發(fā)明的兒童醫(yī)院作文
- 關于兒童節(jié)的作文:兒童節(jié)
- 給殘疾兒童的一封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