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傳講了些什么_李白的人生事跡賞析

詩詞天地
2022-6-16 09:11:15 文/沈靜宜 圖/馬超
李白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他一生酷愛喝酒,縱情于山水之中,詩文與山水渾然天成,留下了不少經(jīng)典詩篇,比如《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作品。他好仙尚俠的性格,給他帶來了傳唱千年的詩篇,但是卻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很早就進入“廟堂”,但是終不適應(yīng),后來安史之亂中,錯投了永王的陣營,致使流放夜郎。最終他看破紅塵,不再對政治報有任何幻想,享年六十二歲。
出道即巔峰
李白出身非常神秘,就連他的姓“李”都很難查證,有些專家認為,李白出身在今天的吉爾吉斯坦,或者阿富汗,他父輩定居在西域。后來在李白5歲的時候,遷到今天的四川。而且李白也不愿意談及自己的家世,但是他的多首詩文里,都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比如我們常常背誦那首“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指的就是巴蜀四川。
李白從小家庭優(yōu)越,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視金錢如糞土。雖然出身商人世家,但是李白從小便飽讀詩書,李白在《贈張相鎬其二》中簡述自己“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不僅熟讀儒家經(jīng)典,而且涉獵各種奇書,從小喜歡作賦,十五六歲寫的賦就能超過司馬相如,可見文底深厚。我們熟悉的《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便是他十幾歲時候的作品,整首詩行文流暢,一氣呵成,這也是他詩文的特點,渾然天成,道法自然。
李白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有進取心,經(jīng)常拿干謁詩文去拜會各類名流。唐朝雖然已經(jīng)開始科舉,但是科舉是不“糊名”的,不僅僅要靠你臨場發(fā)揮,而且還需要前期自我推銷。需要拿干謁詩文去拜見各類權(quán)貴政要,社會賢能,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各方推薦賞識。而且在考試之前,名次基本上都已經(jīng)被預(yù)定了,這是唐朝的風氣,大家也沒有覺得不公平。
對于李白來說,如果走科舉覺得太丟臉,他的偶像是魯仲連、姜太公、管仲這類人物,要做帝王師。魯仲連是一位縱橫家,秦國攻打趙國的時候,魯仲連說動魏國派兵增援,趙國要重謝他,卻被他拒絕了。齊國收復(fù)燕國,有一座城池無法攻打下來,后來魯仲連只給這座城池的守將寫了一封信,守將便哭了三天,自殺了。
李白成長的巴蜀非常崇尚魯仲連這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也是李白一生的寫照。李白在《俠客行》中就表達了他的這種政治抱負“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就注定了,李白進入“廟堂”不是為了升遷,而是希望這些達官貴人能夠傳播自己的名聲,然后讓皇帝禮賢下士。
杜甫曾經(jīng)對李白評價為“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是對李白的真實寫照,李白因為家底殷實,所以任性,而且飽讀詩書遠離“廟堂”,導(dǎo)致缺少為官的基本禮儀。他給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韓朝宗寫的一封《與韓荊州書》的自薦信: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焙瘟钊酥澳,一至于此耶!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整篇都充滿了自負,形容自己像毛遂一樣厲害,就看韓朝宗能不能識貨,因此李白一直懷才不遇。
歸隱山林的李白
李白在仕途上的不順,導(dǎo)致他不得不調(diào)整方向,他轉(zhuǎn)向了隱居修道。隱居是中國古代文人經(jīng)常選擇的一種規(guī)避道路,比如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向秀等人,他們不滿朝廷政治坐而論道,獲得思想界極高的成就。
李白與道家人物交往,并不是真的想隱居山林,而且他狂放的性格絲毫不減,與任何高資歷的前輩都以平輩稱呼。他向往的生活是功成名就之后,過著隱居生活,所以他對隱士態(tài)度是:真正清高的隱士,一定不為世人所知。所以,許由也好,伯夷、叔齊也好,都不是人生的好榜樣!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云月”,也就是說,隱士如果真心想隱居的話,哪會有這些光輝事跡流傳下來呢?
李白隱士生活并沒有持續(xù)太久,在李白過著隱士的那段時間,結(jié)交的道家的朋友向唐明皇推薦了他,唐明皇也聽說過李白,于是讓他入京做官。李白進長安還得到皇帝親自接見,可以說給足了尊重,后來在朝廷里也施展了他的才華,比如后世廣為流傳的《答蕃書》,就是李白在任翰林待詔期間的事情。當時西域遞交的一份沒有人認識的國書,唐明皇大怒,但是李白看后,用漢語翻譯出這份國書,國書內(nèi)容是要求唐朝割地,整篇措辭非常無禮。李白隨后在宴會上,喝得酩酊大醉,并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答蕃書》,嚇得藩使面如死灰。
但是李白在宮廷的日子過得并不開心,他看到高力士他們四處兼并土地,占了京城近一半的房產(chǎn)。當權(quán)的人不學(xué)無術(shù),皇帝也是“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只顧著玩。他擔心政治上要起變亂,說“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也直接指責了唐明皇“徒?托请[,弱植不足援”,也就是說,縱然有名臣在側(cè),也是救不了了。而他自己呢?“區(qū)區(qū)精衛(wèi)鳥,銜木空哀吟”——精衛(wèi)填海既然永遠填不完,就只能叼著小草棍滿腹悲哀了。因此他在翰林院里經(jīng)常被同事排擠,過了兩年,最終離開長安。
政治上的白癡
李白是天才的詩人,但是在政治上卻是一個白癡,比如《永王東巡歌》: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
這首詩“北虜”是指安祿山叛亂,“永嘉”是指永嘉南渡,把永王此時比喻為永嘉南渡的東晉。此時安祿山已經(jīng)攻入長安,唐玄宗逃亡四川,太子李亨駐扎在寧夏靈武,而且被將領(lǐng)們擁戴為新的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唐肅宗。
唐玄宗不知道是否顧忌太子,在太子稱帝三天后,發(fā)布了一道詔書,宣布太子為大元帥,各皇子可以籌措糧草,組建軍隊。其中永王最為積極,他用這份詔書坐鎮(zhèn)南京,而且很快就兵強馬壯。隨著實力的增強,他于是想著像東晉一樣,自立門戶。而且當時整個唐朝的糧草幾乎都要從南方運過來,如果永王稱帝無疑會給唐肅宗極大打擊。
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標榜永王向東,而不是向北對付安祿山,動機十分明顯。李白不但看不清政治形勢,而且意氣風發(fā)地追隨永王,只要稍微有政治頭腦都看得出永王的做法即缺法理,又缺道義支持。這或許與李白崇尚魯仲連有關(guān),一直等待一位明君禮賢下士,好不容易等到永王,所以迫不及待的追隨。
唐肅宗雖然此時非常艱難,但是他是得到唐玄宗的追認,是合法的朝廷。而永王此時的行為很明顯是趁火打劫,永王集結(jié)的部隊一場硬仗都沒打,就撤到南方,而且還讓李白標榜自己是“衣冠南渡”。雖然李白詩里把自己比為謝安,但是謝安有淝水之戰(zhàn)的軍功。
唐肅宗于是下詔讓永王放棄東南,迅速回四川去侍奉唐明皇。但是永王怎么會放棄這個到手的機會呢?于是抗旨不遵。肅宗判定永王謀反,三家節(jié)度使不到兩個月便把永王給消滅了。隨后李白也被定性為謀反的從犯,先被關(guān)押,后來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走到三峽的時候,被赦免了,此后三年里,他不在對政治抱有任何幻想,也不愿意去修道,人生走向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