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的枷鎖》心得體會范文2020

讀書心得體會
2022/10/10
人生的枷鎖是怎么被打開,每個人都不一樣——對書里的主人公,是時間,時間給他一場預謀已久的崩潰,一個不被祝福的重新開始。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人生的枷鎖》讀書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人生的枷鎖》讀書心得1
《人生的枷鎖》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顯的自傳色彩。小說主人公菲利普-凱里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又先天殘疾,童年時代在既陌生又壓抑的環(huán)境中度過,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當他步入社會之后,又經受了理想的破滅之苦和愛情的傷痛。
在備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掙扎,他不知道,一個人一生必須艱苦跋涉,越過一大片貧瘠的土地、地勢險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現(xiàn)實的門檻。說青春是幸福的,這只是一種幻想,是已經失去了青春的人們的一種幻想。
在整本書里,凱里都在掙脫人生這個枷鎖,無論是最開始離開倫敦皇家公學院,還是放棄練習生去巴黎學畫,以及書的結局里放棄那個到處行醫(yī)旅游的夢想,娶莎莉并且到小漁村做醫(yī)生,他一直在改變,一直在所謂的掙脫,卻發(fā)現(xiàn)生活本身就是枷鎖。
在每一次痛苦中頓悟出人生意義,都被后來的經歷推翻;每一次狠下決心的掙脫和逃離,也多少帶著作繭自縛的意味。認識自己的過程將永無終止,他只能不斷地反省和探索,卻永遠無法抵達那個“最終定論”。在小說的結尾,凱里終于是找到了屬于自己內心的'自由...但那仿佛也只是毛姆為了篇幅收住而采取的權宜之計。比起《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人生的枷鎖》把那一點殘存的理想主義溫情都剝掉了。毛姆用清醒冰冷的筆觸描繪了所有人的平庸一生。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一個枷鎖跳到另一個枷鎖,在不斷的前進中,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平凡,找到了生命中的停留之地,同時我們也明白了生活的毫無意義,活著也只是活著!八氆@得的東西,生活就是不給!边@大概就是我們每個人了。
《人生的枷鎖》讀書心得2
連著幾天幾乎是廢寢忘食地讀完了毛姆的《人生的枷鎖》,真是一本好書,看的我蕩氣回腸,神清氣爽!
這本書據說是毛姆的自傳性小說,講述了一位身患跛足的年輕人勇敢、頑強地探索出自己的人生道路的經歷與感悟,最后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的故事。讀完以后,我只感覺自己內心充盈著幸福,好像是自己終于完成了對自己人生的探索、找到自己的幸福一樣。
主人公其實很悲慘,很小的時候雙親就去世了,他被寄養(yǎng)在他伯伯家,他伯伯是一個牧師,一個非常冷漠無情的人。他的伯母,因為自己沒有孩子的緣故,對菲利普很疼愛,剛經歷過失去母親的痛苦,菲利普在他伯父家度過了一段并不快樂的日子。不久,他被送到特坎伯雷的皇家公學學習,在這里他因為自身的殘疾受盡嘲笑與屈辱,由此菲利普變得敏感而自卑,也是在這里,他開始接觸宗教,開始信奉上帝,甚至為了表現(xiàn)自己對上帝的虔誠,忍受著寒冷,在自己床上一遍遍地向上帝禱告,希望上帝能讓自己的跛足消失,讓自己變得正常;在這里,他第一次體會到了友誼和溫暖,盡管最后與他要好的羅斯又選擇了別的玩伴;在這里,他也顯示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他總是能輕而易舉地拿到第一,因此深受校長的喜愛。但是因為自己受的屈辱和嘲笑,以及羅斯的離開,他發(fā)現(xiàn)自己再也無法在這學校呆下去了,他和伯父商量,希望自己能離開這個學校去德國學習,盡管校長一直在懇求他留下,因為菲利普留下的話就能輕而易舉地拿到獎學金去牛津上學,但是這并不是菲利普想要的結果,最終,拗不過菲利普,他伯父聯(lián)系了在德國的威爾金森小姐,安排菲利普去海德堡學習。
在海德堡,菲利普開始他的學習生涯,由此他也認識了一個在他生命中比較重要的人物——海沃德,他們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經常在一起討論宗教問題。經常參與討論的還有維克斯,在一次次的思維碰撞下,菲利普開始思考宗教的定義,并最終推翻了自己一直信奉的上帝,放棄了自己的信仰,擺脫了可恥的恐懼和偏見的桎梏,他成為了自己的主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隨后,菲利普在德國的日子過得很舒心,他總和海沃德約好去看戲,借此提高自己的德語水平。他的性意識也隨著海沃德對兒女私情的詩意暗示逐漸發(fā)展起來。
馬上圣誕節(jié)來了,菲利普回到了伯父伯母家,沒成想,威爾金森小姐也在這度假,因為她,菲利普有了第一次的情感體驗,也經歷了男女之事。
《人生的枷鎖》,題目取得很好,據說一開始并不是這個題目,對于菲利普來說,人生的枷鎖有宗教,有情欲,最后是愛情,他一次次地讓自己擺脫了枷鎖,最后一次,書中并沒有提及,但是我想菲利普也會找到自己的方式去擺脫這個枷鎖,就像《刀鋒》里的拉里和《月亮與六便士》里思特里克蘭德一樣,這三本書本質上聯(lián)系是非常緊密的。
《人生的枷鎖》讀書心得3
毛姆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英國小說家。毛姆10歲時父母雙亡,由在英國任牧師的叔父撫養(yǎng),后在英國接受教育。1889年他拒絕做神職人員而去了德國,接觸到叔本華哲學,立刻與之產生共鳴。1896年發(fā)表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開始創(chuàng)作生涯。1901—1905年他在巴黎定居,開始寫劇本。三年后倫敦公演了他的4部劇作,引起轟動。一戰(zhàn)時他成為英國諜報人員,戰(zhàn)后周游世界,搜集素材編寫故事。二戰(zhàn)時他被派往美國。50年代他榮譽不斷,先后獲牛津大學名譽學位,女王授予的榮譽勛章,并當選英國皇家文學會副主席。最終于1965年逝世。
《人生的枷鎖》旨在向讀者指出:一個人一旦來到世上,就得經歷各種各樣生活的艱辛——尤其是在青年時期,就得受到種種人生的枷鎖,諸如家庭、宗教,學校,杜會、愛情(包括性愛),金錢等的束縛。小說展示的是一幅充滿恐怖的現(xiàn)實世界”的晦暗畫面。畫面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聽憑。命運之神”的驅使,飄忽在“茫茫無盡頭的黑暗深淵”之中。小說的基調是低沉的,結論是“生活沒有意義,死亡無足輕重!
菲利普·加利是個有思想、有個性的青年,患有先天殘疾(跛足),性格孤僻、敏感、執(zhí)拗。他自幼雙親亡故,在冷漠而陌生的環(huán)境中度過童年;進寄宿學校之后,飽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跨入社會,又在愛情上遭到殘酷打擊。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荊棘叢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經受一番痛苦的折磨,并在身心上留下難以愈合的創(chuàng)傷。
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正是這個千瘡百孔的社會所造成的。小說中主人公菲利普最后省悟出的人生“真諦”,實際上也就是作家自己審視了人生、社會之后所得出的結論:生活毫無意義,也不可能改變成另一個樣子。只有摒棄人生的幻想,掙脫精神上的枷鎖,才能成為無所追求、無所迷戀的自由人。顯而易見,毛姆之所以選定“人生的枷鎖”作為小說的標題,其用意也就在于此。
《人生的枷鎖》讀書心得4
《人生的枷鎖》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chuàng)造的長篇小說,該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菲利普迷惘、失意、彷徨、凄苦、波折、痛楚、失望、探索的成長過程,從而表達了作者呼喚人們解放思想、解放天性的主題思想。該小說以“枷鎖”為喻,痛斥了資本主義社會黑暗、壓迫、冷漠、戰(zhàn)爭、紛爭的冷酷現(xiàn)實,從而鼓勵人們勇敢追求公平、正義、和平、現(xiàn)實的正常生活,因此這部佳作被稱為二十世紀百佳小說作品之一,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菲利普是個悲情、可憐的人物,因為自幼雙親亡故,身世凄苦,又加上患有先天性的跛足,所以自卑、卑微、可憐成為了壓在他心底的一塊石頭,自此他也就慢慢演變成了一個孤僻、敏感、執(zhí)拗、冷漠的青年。而且更加殘酷的是,苦難從來沒有給過菲利普一點好臉色,當他進入寄宿學校之后,那不合理、不公平、不全面的教育制度更是嚴重摧毀了他內心所剩的一點點希冀之情,這讓人不免為他感到痛心。而步入社會之后他更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難,就連最甜蜜的愛情也變成了最苦澀的毒藥,這樣黑暗的生活讓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所以他每走一步都荊棘叢生、痛徹心扉,這也難怪他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和難以治愈的創(chuàng)傷。
不過好在困難并沒有剝奪掉菲利普對于生命最后的渴望,所以他選擇放棄迷幻的理想,選擇掙脫精神上的枷鎖,然后和善良、專情、可愛的薩拉一起回歸到安逸、現(xiàn)實、靜謐的小漁村去幸福生活,這樣的結局讓人覺得欣慰又快慰。
其實從菲利普艱苦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生的枷鎖都是因為貪欲、自私、奢望、幻想、誘惑、不甘和不公造就的,所以要想活得體面、活得自由、活得自主,那么就要學會淡然、學會坦然、學會堅強、學會和解、學會原諒、學會放下,唯有這樣才不會自己為難自己。
多走一些冤枉路、多受一些人世苦,這并不是丟人的事情,也不是無望的災禍,相反這都是一筆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和人生經驗。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然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唯有這樣才不會給自己戴上繁重、可惡的枷鎖。
《人生的枷鎖》讀書心得5
人活在世上,唯有通過教育擺脫無知和愚昧,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精神自由。此書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正是在不斷詰問與探索生活奧秘的過程中尋覓到了人生的真諦,與自己達成了和解。
對他而言,人生的一大桎梏是宗教。菲利普自幼雙親亡故,被身為牧師的大伯撫養(yǎng)。他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中成長,但嚴肅古板的信徒和沉悶乏味的禮拜儀式卻早早地激起了他心里的反感。并且他以自己的切身經歷證實了宗教的虛偽。被強制灌輸的信仰并不能使青年菲利普心悅誠服,盡管他還沒離經叛道到聲明要脫教,但他做出的一個決定——拒絕成為牧師,孤身前往歐洲游學——的確成為了他人生道路上至關重要的轉折點。脫離了教會和家庭的束縛,菲利普才算在真正意義上初次踏入了真實的人世。在這期間,在與友人的交談和閱讀的啟迪下,菲利普終于卸下了多年來他精神上的重負——宗教。他發(fā)覺人不一定非得信奉上帝。盡管宗教是許多人心靈的慰藉,對他來說,效用卻并不大。在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后,他毅然地背棄了被強加的信仰。
另一方面,菲利普不斷思索著身而為人的終極問題——人生的意義。他的朋友,落魄詩人克朗肖的人生際遇激起了菲利普思想上極大的震動?死市じF困潦倒,對人們普遍追求的塵世的幸福不屑一顧,執(zhí)意追求著自己心中熱愛的藝術,盡管最后重病纏身,卻仍然精神堅毅。他聲稱既不悔恨自己的人生抉擇,也不畏懼死神的到來?死市さ乃缹Ψ评赵斐闪藰O大的沖擊。他一度悲觀消沉,認為人生毫無意義。但這答案并不能使他滿意,因為疑慮和恐懼仍然籠罩著他心頭。后來,他終于從克朗肖贈與他的波斯地毯上得到了啟迪:人不只有一種人生路途可選,幸福也并非評判人生的唯一標準。每個人都可以依據本心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人生格局。人生盡管毫無意義,但我們經歷的歡樂和遭受的痛苦都將毫無分別地為我們的人生編織出獨一無二的美麗的圖案,所以一切都變得可以忍受。無論是無聊、激動、痛苦還是歡樂,我們都應坦然接受。這來之不易的醒悟給菲利普帶來了更深層的精神解放。認識到人生毫無意義,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
最后,我想說菲利普悟出的這套人生哲理與我目前持有的人生觀不謀而合。盡管有人批判這種虛無主義人生哲理是在自欺欺人和自我麻痹,但這套理論的確幫我渡過了許多精神上的難關。唯有持有此種信念,我才認為痛苦可堪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