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讀后感2000字范文五篇

讀書心得體會
2022/10/10
最初讀《橋》的時候還覺得生澀,要到二三遍之后才能感覺到審美的快感,然而讀過這篇《竹林的故事》之后,卻很久不愿輕易去讀第二遍。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guān)《竹林的故事》讀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竹林的故事》讀后感1
誰能把小說寫得像詩、像散文一樣優(yōu)美?誰的小說平淡如水、沒有高潮也一樣有吸引力?廢名創(chuàng)造了這個奇跡,作為一位鄉(xiāng)土文學作家,廢名的作品并不像別的鄉(xiāng)土文學家那樣寫實,而是寫“飄”。他的小說情節(jié)淡化,不見大起大落,只是寫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語言簡樸優(yōu)美,抒情依連,盈溢著田園牧歌式的恬靜氣息。廢名的作品“有一種隱逸的情調(diào),有一種沖淡如陶詩、清澈如溪流的風格!倍吨窳值墓适隆氛撬@一風格的體現(xiàn)。
《竹林的故事》講的是三姑娘的故事,她和家人住在竹林里,父親很早去世,留下她與母親兩個人。她的生活平淡如水,每天種菜賣菜,侍奉母親,不喜歡熱鬧,也不愛梳妝打扮。后來嫁了人,也還是過著平凡的把家持道的生活。小說沒有高低起伏的情節(jié),全文如一條淺溪緩緩流動,但卻給人一種心靈的享受,讓人愛不釋手。同樣的鄉(xiāng)土題材,可廢名卻不像別的鄉(xiāng)土文學家一樣,揭露農(nóng)村的愚昧無知,批判封建殘留思想的丑陋,他筆下的“鄉(xiāng)土”,沒有宗法制農(nóng)村的天災(zāi)與人禍,橫暴與屈辱,而代之以由靈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織出來的“一切農(nóng)村寂靜的美”與“平凡的人性美”,字里行間都滲透著禪意。
廢名是一位性情溫和、不喜交接、崇尚禪道的作家,他滯溺禪道后,喜歡以打坐入定的玄妙方式來體驗生活,在他的小說創(chuàng)造中,則以隨緣任事的恬淡心境,以直觀了悟、清靜無為的方式去照觀、把握世界與人生。因而他的作品無不帶有禪道的影子,又或者說,他創(chuàng)作小說的本意就是為了宣揚禪道。
三姑娘是作者刻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位完美女子,但是作者并沒有從外貌上描寫三姑娘,而是著力刻畫出一個有著“月色一般”清靜、如“棲在竹林的雀子”一般淑靜的三姑娘,她不喜熱鬧,勤勞善良,純美得讓買菜的顧客掏出銅子也會自慚俗氣。作者先是寫了小時候的三姑娘,一個活潑乖巧而又恬靜的小女孩,跟著爸爸去打魚,就安靜地看著爸爸,只有魚上了鉤,“三姑娘小小的手掌,這時才跟著她的歡呼的叫聲熱鬧起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時候她又會把爸爸忘記了,“只是不停地摳土,嘴里還低聲的歌唱,頭毛低到眼邊,才把腦殼一揚”,一個乖巧恬靜的小女孩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長大后的三姑娘,漸漸就少了活潑,只剩下恬靜了,她不愛看熱鬧,二月間城里賽龍燈,鑼鼓喧天,堂嫂子們邀請她去玩,三姑娘總是微笑推辭。雖然母親極力鼓勵她一路去,她心里面也想著兒時和爸爸一起看熱鬧的情景,可她究竟是不湊這個熱鬧。她過于乖巧,以致常常因為這個而和媽媽吵架;她不愛打扮,出趟門,媽媽要她戴花,她總不愿意;她勤勞善良,一大早就去賣菜,種出的白菜又嫩又好吃,還會給別人多一點??這樣一位三姑娘,讓人賞心悅目。
在《竹林的故事》中,作者自覺地追求著禪意,在自然的靈性化與人生的自然化中形成景與意、現(xiàn)實與虛幻,超俗性與現(xiàn)實性的意境。首先,“竹林”就是一個充滿禪意的地方。自古以來,“竹”都以“隱逸”、“參悟”有關(guān),廢名把小說的大背景設(shè)在河邊一片清幽的竹林里是別有用意的,在營造一個清靜、與世無爭的環(huán)境的同時,也以竹子的青逸反襯三姑娘的恬靜,使得人與自然合二為一。所謂“竹林的故事”其實是無故事的故事,生活在竹林里的人們,過著平靜如水的生活,他們不追求功名利祿,甘于平凡,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三姑娘的父親去世了,除了留下一個如教書先生用的戒方模樣的土堆和使得妻女衣著變得素色點外,再也沒有什么變化。春天來了,竹林里的一切都綠得可愛,而三姑娘父親的死卻一天比一天淡漠,最后只剩青草鋪平的土堆,三姑娘連曾經(jīng)有個爸爸這件事幾乎也忘記了。從這
里,我們看到的不是親情的冷漠,而是人性的豁達,是作者追求的禪宗思想所在。禪宗思想重視內(nèi)心的自我解脫,認為世上一切事物都體現(xiàn)了“真如”,人與自然是融為一體的,人的死亡是回歸到自然中去,正如人是從自然中來一樣。三姑娘對死去爸爸感情的淡化,正是內(nèi)心的自我解脫,表現(xiàn)了“自然人性”的自由。
受禪道致思方式的影響,廢名的作品在語言上追求簡樸自然,形式上追求跳躍靈動,這使得他的小說兼有散文的形貌和詩歌的情韻!吨窳值墓适隆窙]有深奧難懂的句子,所有的語言都是顯淺易懂,仿如緩緩流動的小溪,清靜淡雅。然而他的形式卻是靈動的,行文間留著空白,但不影響讀者理解,反而增添了一種悠遠的趣味。如寫“三姑娘爸爸去世”這件事,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出,而是寫到“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然而綠團團的坡上,從此也不見老程的蹤跡了!睕]有直接點出老程的死,但讀者可以從這些文字中看出他的離去;寫三姑娘嫁人,作者更是不著一筆,只是寫了“我”說希望三姑娘將來碰到一個好姑爺,但我們可以從后面的文字:“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就可以知道三姐已經(jīng)為人妻,而且很少回家探親。這些因情節(jié)的跳躍而造成的空白,不僅不會造成理解困難,反而令讀者在撲朔迷離中獲得豁然開朗的審美愉悅。另外,作者在煉字上也下了很大功夫,這也是他的小說寫的像詩、像散文的一個原因,例如,他描寫環(huán)境:“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用了頂針的修辭,讀起來像一首故事,意蘊深厚,形象優(yōu)美,作者精心挑選的詞語營造出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竹林的故事》如同一曲和緩的牧歌,悠悠地飄蕩在我們的耳邊,全知全能的作者緩緩地把竹林里的人、事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美好的三姑娘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清幽的竹林是作者追求的生活環(huán)境,作者把他獨特的審美目光和禪宗思想隱顯在靈動的文字中。從《竹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讀出無窮的情意理趣,可以感受到作者刻意營造的禪意,可以收獲到心靈的凈化和豁達、自由的人生態(tài)度。
《竹林的故事》讀后感2
廢名是中國文學史上極具個性的小說創(chuàng)作家之一,他嘗試將唐人絕句式的寫作手法來豐富敘述,并喜歡用留白的方式來處理故事情節(jié)。在作品中廢名著力于整體性的意境營造,淡化故事情節(jié),崇尚感覺的自我流露。因此他的小說常呈現(xiàn)出散文一樣寧靜淡雅的情調(diào)。而早期的作品《竹林的故事》就是如此。
在這篇小說中沒有濃濃的煙火氣息,仿佛是一片世外桃源。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讓人如在讀詩看畫,而文章中的人物更是清新脫俗,不食人間煙火。大多數(shù)對這篇故事的解讀都是側(cè)重于田園美和意境美,看到里面里寧靜和諧卻忽視了里面世事變換,命運無常,以及女性命運等流露出的悲傷。接下來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
一、世事變換與人生際遇促成三姑娘性情轉(zhuǎn)變中的悲哀。
在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姑娘總是一副乖巧懂事的模樣,她“八歲的時候就能夠代替媽媽洗衣服”在爸爸走后的日子又用自己的雙手撐起這個家并照顧母親的生活。由此可見她的確懂事而且懂事的太早。按理說這樣的一個孩子理應(yīng)得到母親的贊賞與喜悅。但是文章的母親自始至終,都是流露出的一種悲憫與心疼。文章中有好幾處寫到母親,有一處是寫母親勸使三姑娘去看賽龍燈遭到三姑娘拒絕時,她的神情是“有點莫名其妙”,當聽到三姑娘拒絕的理由時,她的面孔“依舊是無精打采地沉著”,后面寫本不依恃媽媽幫忙的三姑娘在捆白菜時母親還是“嘆了一口氣“伴著三姑娘捆了??
從母親的這些神情中看不出她有多開心多幸福能有這樣一個乖巧的女兒,相反她對于三姑娘更多的還是一種憐愛?墒撬秊槭裁磿羞@樣一種憐惜之情呢?試想一份過早懂事乖巧的心要經(jīng)歷怎樣的世事才能練就成?當文章中的“我”還有其他同齡的孩子都還不諳世事的時候三姑娘就早已像個看破紅塵,無悲無喜,淡然的如同世外之人。過早的懂事的背后肯定經(jīng)歷了莫大的悲痛,這本身就是一種哀傷,雖然避而不談,卻也能傷人三分。
三姑娘性情的轉(zhuǎn)變,跟爸爸老陳的死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文章雖然沒有明確的書寫,但是老陳的離開卻給母女倆籠罩上了人生的悲苦,在老陳離開之前,三姑娘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而媽媽也是一個普通的但積極入世的女人。文章有一段描寫爸爸打魚時的情況,那時的一家三口其爸爸撒網(wǎng)捕魚的過程中“——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這時跟著她的歡悅的叫聲熱鬧起來,一直等到蹦蹦跳跳好容易給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忘著爸爸”“流水潺潺,搖網(wǎng)從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點打在水上,浸在水當中的枝條也沖擊著嚓嚓作響。三姑娘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的摳土,嘴里還低聲的唱歌;頭毛低到眼邊,才把腦殼一揚,不覺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頓時興奮了起來??”而這時媽媽也沿壩走了來她說的一句話是“鹽缽里的鹽怕還夠不了一飧飯”。從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描寫中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家三口和諧寧靜的生活,這時我們看到的三姑娘也是渾身上下洋溢著生命的活力童真爛漫。爸爸也是勤快淳樸媽媽也是賢淑樸實。這樣的一份美好場景在后面的描寫中卻沒有了。后來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不愛熱鬧,連曾經(jīng)有個爸爸這件事都忘了的三姑娘,我們再也看不到她身上的靈氣了,只看到了一種經(jīng)歷悲痛過后的淡然。爸爸的離開無疑給她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使她對生命的脆弱以及人生的無常充滿了恐懼,她恬淡的外表背后是害怕失去親人的恐懼,媽媽就曾這樣說“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貓?zhí)?你這樣守著我到底??”這里的省略號到底省略了什么呢?為什么三姑娘要始終守著母親,因為她怕,她怕她不在母親的身邊的時候母親也就像爸爸一樣突然就不見了。小小年紀就擔心生與死這樣高深得問題,她的生命承受了許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就給人一種深深的悲憫與同情。而文字中時光又會把所有的哀痛慢慢轉(zhuǎn)化成哀而不傷,隨著時光的流逝,世事的變換,包括“我”在那求學,離開,回來;而三姑娘也由小孩變成姑娘再變成婦人??再作者的敘述下,如同青草綠了要黃黃了又要綠一樣,而生與死本身也就一樣,時間久了也就淡然了。但是正是這種生與死的探討以及時間撫平傷痛的描寫才給人輕輕的哀愁。再加上三姑姑可憐的身世就更加使文章籠罩上了一層抹不去的悲傷。正如周作人曾說《竹林的故事》所展現(xiàn)的世界中籠罩著淡淡的哀愁與悲憫。①
二、三姑娘充斥著悲傷的愛情
標題為《竹林的故事》,這里的竹林也就象征著三姑娘像竹子一樣清高純凈,但她未必就幸福。三姑娘三是美麗的,對于這份美麗人們都是出于一種欣賞“人們見了三姑娘活潑的肩上一擔菜,一定要奇怪,為什么昨晚那樣沒出息,不在燭火之下現(xiàn)一現(xiàn)那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樣的面龐呢”可見人們對她始終是遠遠的觀望,換句話說她只是她們心中的一個偶像。他們于她并沒有實質(zhì)性得愛戀,就連文章中的“我”也是如此,“我”喜歡三姑娘的純凈,喜歡她的恬淡,但卻不會給予她幸福,只是希望“她將來碰上一個好姑爺”。看似三姑娘有許多人愛,但實質(zhì)上她沒有得到誰真正的愛。因為沒有人為了和她在一起而努力過。沒有人真正的拂去她心中因缺乏安全感最終衍生出來得那份淡然。一個如此美好的話人物卻沒有得到誰一份看得見的愛戀,這本身就充滿了遺憾與哀憫。
另外,就三姑娘本身而言,她流露出的淡然和聽天由命也讓人為她惋惜。只是她自己似乎什么都不在乎,有沒有愛情,會遇到什么樣的人全憑順其自然,她已經(jīng)超出了一般人所具有的本能欲望。她根本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個體,相比沈從文《邊城》中的翠翠,她更可悲翠翠至少在內(nèi)心深處還是有追求和欲望的,而三姑娘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淡然。翠翠還知道自己喜歡的是誰,還有人用實際行動去追求她。但是然三姑娘則不是這樣,她無喜無悲,最終順其自然的就成了
她人婦。
這樣的愛情,這樣的人生在牧歌式得田園世界里雖沒有渲染到底有多可悲,但細細想來卻是悲從中來。三姑娘的人生就是一個悲劇,父親的離世讓她從此清新寡欲,詩意話了的日常勞作肯定辛苦,而進入婚姻又是這種悲苦的延續(xù),文章末一句“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由此可見,三姑娘還是以前的德性,但是生活可想而知是比以前更忙碌了。三姑娘的生活就像出家人青燈苦禪似的修行,引用司馬長風的話就是說人們仿佛看到本文來自“一個拄拐杖的老僧,迎著風,飄著袈裟,循著上山幽徑,直向白云深處走去。”②而真正可悲的是她卻無法真正脫離世俗,而是要在世俗的生活中過著僧人一樣的生活。這種矛盾醞釀出的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悲哀。
《竹林的故事》讀后感3
《竹林的故事》是廢名的鄉(xiāng)土抒情小說中的代表作,也是新文學初期最富有詩情畫意和青春氣息的作品之一。小說以竹林為背景,描述了農(nóng)家女阿三從童年到結(jié)婚的幾個生活片段,塑造出了一個賢惠乖巧的女性形象。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把眼光聚焦在作者所營造的優(yōu)美寧靜的情境中,周作人曾評價過這篇小說是“坐在樹蔭下來讀”的。確實,一口氣讀下來,這篇小說真的很美,無論是生成于作者筆下清幽的竹林、還是活在作者筆下淳樸善良的人兒,都透著一股清新的味道。自古以來,中國人情感的表達都非常含蓄,甚至稍顯笨拙。就像小說中的三姑娘和她母親一樣,母女兩人相依為命,相互愛著,卻都不善于表達,總歸于沉默。然而誤解與隔膜就在沉默的滋養(yǎng)下日漸生根、發(fā)芽并且壯大。
除去與母親相差三十歲的代溝不說,三姑娘本是一個沉默寡言,不愛說話,非常害羞的人兒。自己善良,較真,卻又從來不為自己的做法解釋。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為媽媽付出,雖然不被理解。而母親是一個沒有受過什么教育,迷信鬼神的封建傳統(tǒng)婦女,落后,固執(zhí)使得她也無法理解女兒,只是同樣以自己的方式深深地愛著女兒。這讀起來不禁讓人深感惋惜?墒,為什么內(nèi)心的感應(yīng)如此強烈呢?
我不禁想到了現(xiàn)在和我相依為命的爸爸。小孩子一般都比較喜歡粘著媽媽,我也一樣,從小到大,我就比較親近媽媽。媽媽是一個受了教育的人,思想比爸爸前進,隨著年齡的增加,我更加覺得和媽媽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而和爸爸基本上沒什么話說。媽媽的離開,從此沒有了第三個人來調(diào)解,我和爸爸之間只能逐漸疏遠,疏遠。
爸爸是個脾氣很暴躁的人,這份感受在媽媽剛離開我們的那段時間我最記憶深刻。那段時間,爸爸沉浸于打牌,愛抽煙,還很容易發(fā)脾氣,無論是沖我,還是沖著奶奶,誰都不能跟他頂嘴。有時候看著爸爸這樣子,我感覺好失望,但更加感到心疼。很多次我都想學著電視里面的懂事小孩一樣,給爸爸說一段感人的話,鼓勵爸爸振作起來?墒俏覐膩頉]有過把這個想法要付諸行動的勇氣,我會覺得很害羞,F(xiàn)在想想,我是多么得后悔我自己的膽小啊,在爸爸最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握住爸爸的手。期間我也恨過爸爸,我覺得他只顧自己感受,卻忽視了仍然年幼的我。我怪他自私,怪他沒有擔當,怪他沒有照顧好我。責怪讓我看不出爸爸驟然多出的白發(fā)和皺紋,聽不到爸爸凌晨下班回到家后發(fā)出的輕微的咳嗽聲,看不到爸爸衣服上脫落的扣子沒人縫補,更體會不到爸爸每次都拒絕前來勸爸爸再找個伴的人的良苦用心。
其實,我和爸爸,豈不就是三姑娘和她母親嗎?只不過現(xiàn)實中的“三姑娘”后來大膽了。漸漸的“三姑娘”和爸爸有很多話說了,小到今天去逛街的時候看到了什么,“三姑娘”也會打個電話回去跟爸爸說一聲,盡管爸爸總是嗔怪自己浪費電話費,但是電話那頭的聲音卻每次都是那么的快樂,幸福。
愛,很美麗。說出來的愛,更加美麗。
《竹林的故事》讀后感4
合起書本后我在想:是什么打動了我?小說的主題概括出來是這樣一句話:生活最底層的人勤勞善良聰慧質(zhì)樸的品性卻與貧窮而多災(zāi)多難的命運緊緊相連,旁觀者淡淡的敘述語氣更加體現(xiàn)了他們對這種命運無奈的默默承受。寫下前面這個句子之后我有些驚訝,這樣的題材,甚至這樣的詞——勤勞、善良、質(zhì)樸——現(xiàn)在已經(jīng)因為被過度的使用而失去了它們真正的含義,也就是王小波所說的文字被污染的問題,卻在廢名筆下讓我第一次感到了它們本來應(yīng)有的力量。
要真正去評論廢名的小說是需要一個很高的高度的,因為他的小說與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而這條脈絡(luò)在當今已經(jīng)非常微弱散亂了。這種傳統(tǒng)不僅僅體現(xiàn)在藝術(shù)中,更是與我們的情感方式以及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融合在一起的。這篇《竹林的故事》可以說是這種融合的典范。作為一個沒受過多少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可憐的現(xiàn)代人,一個廢名小說的追崇者,我只能瞎子摸象般的僅憑自己的個人閱讀感受來欣賞和理解這篇小說。
東方情感的特色是含蓄與敦厚,感情交流方式講究性靈的意會,《竹林的故事》里無論是老程一家的父女之情、母女之情,還是“我”作為一個旁觀者對他們一家人的命運的感慨都體現(xiàn)了這個特色。而文章里的種種“意境”正是和這種感情特色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魚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魚時描繪的這個“境”緊緊融合在一起的!百慅垷簟蹦嵌,母女兩人因為都太為對方著想而起了爭執(zhí),她們的情緒心理變化與黑夜里遙見遙想的賽會景象交錯描繪而產(chǎn)生的意境真令人有如親驗的感覺。而全文的最后一個“境”,是由“我”多年之后回鄉(xiāng)在河邊壩上遇到了三姑娘而起的。這個“境”在既是全文節(jié)奏上的高潮,也是總和全文敘述風格的文眼:
“從此我沒有見到三姑娘。到今年,我遠道回家過清明,陰霚天氣,打算去郊外看燒香,走到壩上,遠遠望見竹林,我的記憶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風吹起了波皺。正在徘徊,從竹林上壩的小徑,走來兩個婦人,一個站住了,前面的一個且走且回應(yīng),而我即刻認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這樣忙,端午中秋接不來,為得先人來了飯也不吃!’
那婦人的話也分明聽到。
再沒有別的聲息:三姑娘的鞋踏著沙土。我急于要走過竹林看看,然而也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
這個“境”里“我”的情緒情感,從全文一開始平和的敘述語氣里就開始醞釀了——“出城一條河,過河西走,壩腳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兩邊都是菜園:十二年前,他們的主人是一個很和氣的漢子,大家呼他老程!痹诮酉聛砣闹小拔摇钡臄⑹觯瑹o論是對三姑娘的喜愛、欣賞的柔情,還是對他們一家命運的同情,始終都保持在隱而不發(fā)的含蓄平和之中,直到最后——“我急于要走過竹林看看,然而也暫時面對流水,讓三姑娘低頭過去!弊髡呔褪沁@樣把這篇小說所要表達的藝術(shù)特色,情感特色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推到了極致。這個“境”里揉合了對故土的回憶、對美的愛憐、對善的同情,對命運的哀傷與無奈,又真正表現(xiàn)出了東方傳統(tǒng)文化里含蓄與敦厚的美。
要全面去評價這篇小說是我力所不能及的,它里面還有許多閃光的地方有待發(fā)掘,比如語言的特色,比如“筆不到意到”的寫法等等!吨窳值墓适隆肥且黄昝赖男≌f,它可以和世界文學里任何一篇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比肩。讀到這樣的小說真的感到很幸運。希望能與大家分享交流對廢名小說的感受。
《竹林的故事》讀后感5
竹子,密密地、錯落地長了一大片,翠綠翠綠的,綠得好像要滴出水來、冒出煙霧來。然后,只聽傳來一陣細細地,人的腳踩在竹葉上的聲音,三姑娘從這片竹林中走出來,微一抬頭,朝我們,羞澀地笑。
這 是讀完《竹林的故事》,在我腦海里浮現(xiàn)的三姑娘和她的竹林的形象,寧靜美好,正如我現(xiàn)在正聽著的《一人一花》。
廢名的這篇文章寫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值鄉(xiāng)土小說潮。而《竹林的故事》雖然也是描寫故鄉(xiāng)生活的,雖然也被歸在了鄉(xiāng)土小說里,卻不同于其它大多數(shù)的鄉(xiāng)土小說。它不是主要著眼于描寫家鄉(xiāng)落后的民風民俗什么的,而是表現(xiàn)了一個純樸干凈的鄉(xiāng)村世界,全文的字里行間滲透著禪宗的達觀睿智及親近自然的思想。這與廢名的家鄉(xiāng)——佛教禪宗興盛的黃梅對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另外與胡適、周作人在佛禪方面對他的啟發(fā)也是分不開的。而廢名的這種佛學思想對本文的浸潤,使得文章具有一種美感。這種美感,使讀者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悅,并暫時從日常生活中解脫出來,進入到一個想象世界的王國,使讀者得到靈魂上的凈化。
《竹林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稱手法敘述的,文章前兩段,敘述者“我”以一種非常懷念的口吻向我們描繪了一幅田園鄉(xiāng)村圖,里面有和氣豪爽的老程,迷信但愛惜三姑娘的老程家的,愛玩的“我們”,還有,非常害羞又愛笑的三姑娘。
接下來,文章先是寫了三姑娘隨著父親老程去河邊看爸爸打魚這么一件事。老程把搖網(wǎng)朝水里兜來兜去,三姑娘則在一旁的草地上自己玩耍,只在爸爸捕到魚了才興奮地拍著掌,歡躍地叫著,蹦跳著,好久才又坐下草地,望著爸爸。
后來媽媽沿壩走來,說家里的鹽怕是夠不了一餐飯。于是,老程便提了魚去賣。回到家除了該買的,還不忘給三女兒阿蘭買紅頭繩,當然還有一壺犒勞自己的小酒。三姑娘快速地接過了頭繩和酒壺,奔向灶角。媽媽燙了酒,然后取了下酒菜,抽了筷子,三姑娘趕快拿出由自己照管的家里唯一的杯子,站著腳送在桌上,雖然還是得老程挪上一挪。這些場景向我們傳達了,一種農(nóng)村人家雖然在物質(zhì)上不夠豐富但家人間都將對方放在自己心里的精神上富足的溫馨幸福。最可愛的是,三姑娘的一句“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然后是敘述者的一句解釋,“老程實在用不著下酒的菜”,于是老程便對著三姑娘慢慢的喝了酒。這里特別能表現(xiàn)爸爸對三姑娘的疼愛,還有三姑娘理所當然地享受疼愛的嬌俏。
老程大概是在三姑娘八歲的時候去的,其家里的境遇以一種可以預(yù)見的速度衰落了。三姑娘更懂事了,八歲就可以代替媽媽洗衣。母女二人的勤敏終是使家事一點點興旺,而煩瑣的生活沒有留給三姑娘太多時間去追懷已逝去的父親。但終是在三姑娘心里留下點什么的,三姑娘不愛去看正二月的龍燈,不愛去瞧熱鬧了,只愛守著媽媽,不讓她孤獨,不讓自己再失去。畢竟,只有媽媽這么一個親人了!但老程家的卻不希望三姑娘這樣,因為自己畢竟是會先老去先死去,三姑娘最后還是會只剩了她自己一個的。母親愛自己的女兒,希望她能快樂,像其它有父親的女孩兒一樣。然而,母女倆人都是這么地為對方著想,卻缺乏有效的溝通,以致于二者的代溝隔閡越來越大。
最后一件以前的事,“我”還清楚地記得的是三姑娘賣菜。三姑娘誠信善良,賣的菜都是頂好的,頂受人歡迎的。而此時的三姑娘已是十二三歲的姑娘了,雖然穿著淡色舊單衣,卻是十分好看,淑靜美好,讓人不感褻瀆,即使是向她買菜掏出銅子給她,也覺著是犯了罪孽一般。
“我”最后的也是最近的對三姑娘的印象,是在竹林上壩的小徑偶遇嫁了人的三姑娘,她去得匆匆,“我”也有些無措,便轉(zhuǎn)過身暫時面對了流水。這里隱隱透出生活給她的壓力,卻不曾明說,只留給讀者自行想象。
《竹林的故事》美雖美,但我細細讀下來,覺得無論是在詞句或是情節(jié)上都有些讓人不是很明白的地方,這好像確實應(yīng)了文學界對廢名先生作品特點的概括,美與澀的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