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光的成語有哪些_和光有關的四字成語

成語
2022/6/16
前 言
各種版本的成語故事,大多千篇一律,故事生澀。歷史不該是這樣,歷史就該是有血有肉有性格。
春秋至兩晉是成語誕生的高峰期,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已經(jīng)很久沒誕生過成語了。
是我們語言匱乏了,還是思想停滯了,還是缺乏流傳千古的激情?
具有高度凝練的成語,短短四個字便能讓刻骨銘心的歷史流傳下來。
成語背后的故事,有些離我們很遠,有些我們爛熟于胸。
中華成語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它們背后有血有肉的故事才是我們津津樂道的。
中華成語和我們的歷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它記載了華夏文明的發(fā)展史。
歷史就像珍珠一樣散落在時間的各個角落,有的已經(jīng)布滿灰塵。
通過成語的穿針引線,拂去灰塵,將這些珍珠連在一起,使歷史人物豐滿起來。
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但視角是多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視角。
本系列就是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重新品味那段歷史,試圖在歷史長河中暢游一番。
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大家從成語中發(fā)掘智慧和做人道理。
鑿 壁 偷 光
那日,屈先生翻過一座小土坡,這是一片屬于楚國的邊陲小鎮(zhèn)。
楚王交待的任務完成地很順利,屈先生心情不錯。
腳下是一眼無盡的蘭草,在藍天下散發(fā)出陣陣幽香。
丹田一股暖流緩緩而起,屈先生不禁想起了家鄉(xiāng)的太陽。
我來自丹陽,我要溫暖這片土地,屈先生非常自信。
“就叫它蘭陵吧,這個長滿蘭草地方我好喜歡”,屈先生說道。
這一天屈先生的“詩意浪漫”與“愛國情懷”融合得天衣無縫。
屈先生就是屈原,受詩經(jīng)的影響,屈原很喜歡蘭草。
當?shù)厝朔浅O矚g蘭陵這個名字,后世的李白聽到這個名字也醉了,更是將“醉臥蘭陵”作為對故鄉(xiāng)的精神寄托。
蘭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屈原,讓蘭陵這個不起眼的地方,一下子有種從“鄉(xiāng)野荒坡”變成“香榭麗舍大道”的感覺。
或許為了報答詩經(jīng)給了屈原的靈感,兩百多年后當?shù)赜袀叫“匡衡”的年輕人研究起了詩經(jīng)。
匡衡每當和別人說起他家鄉(xiāng)的名字取自詩經(jīng),眾人都說他吹牛。因為翻遍了“風、雅、頌”也找不到它們之間的半點關系。
每當這時,匡衡就會瞇起雙眼,45度仰望星空:“你們都是用眼來讀詩經(jīng),而我用的是心”。
匡衡沒有吹牛,只不過用心讀書的匡衡,是因為小時候窮,點不起燈,這一點,匡衡很少和人說起。
沒有燈的晚上,他只能把白天里偷瞄的書,用心里默念的方式來回味。
他不過癮,他要沖破黑暗,白天的時間太短,他要利用晚上的時間。
心就是思想,思想永遠要比眼睛快,它能穿透文字,領悟到眼睛看不見的地方。
思想也能穿透墻,匡衡戀愛了,對象是墻那邊的光,于是匡衡鑿透了那堵墻。
從此匡衡家墻上,多了一首詩:
透光的墻
我知道,
你是光,
你住我隔壁。
每當黑夜籠罩
我的思想就和你融合在一起,
眼睛不信。
我知道都是那堵該死的墻,
我指給眼睛看,
于是墻上多了一個洞。
文字真是有種魔力,在如“蘭陵”這般好聽的名字下,連鑿鄰居家墻都變得那么風雅。
正是隔壁這縷光,讓匡衡吃透了詩經(jīng)。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一經(jīng)傳播,在群眾中引起了轟動。
不過大家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樣的書讓匡衡這小子這么沒日沒夜。
“肯定是‘黃書’”,大家都這么想。
沒錯,那一摞摞被匡衡翻舊了的竹簡上,還帶著黃土的氣息,那是白天匡衡在地里干活留下的。
匡衡把從詩經(jīng)上看來的,“國家地理”,“皇宮大戲”,“美女愛情”,講給大家聽。講到動情處,還會哼唱起來。
眾人聽得如癡如醉。
匡衡出名了,出了名的匡衡繼續(xù)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
到處打工,尤其喜歡到藏書多的人家打工。特立獨行的匡衡不要工錢,只要人家把書借給他看看。
當時有個低調的炫富風氣,那就是炫藏書,誰要是拿大拇指往后一挑,仰著脖子說道:我家的書,匡衡打了一年工,愣沒看完。
眾人都會嘖嘖稱奇,不敢再比。
匡衡成了傳奇,傳到了漢元帝那里。
元帝想,論天下誰的書多,還能比過我嗎?去,把那個叫匡衡的給我找來。
來到元帝身邊的匡衡,戰(zhàn)戰(zhàn)兢兢。
幾句對話下來,元帝居然連大雅和小雅都搞不清。
匡衡大舒了一口氣,心想:這就好辦了。
匡衡總能把國家大事,用引經(jīng)據(jù)典的方式加以闡述。
要是遇到有人有不同意見,匡衡都會仰望星空:你用“心”看過書嗎?
其人都會羞愧地低頭無語。
深受元帝信任的匡衡,與元帝無話不談。
匡衡的膽子越來越大,有一天他對元帝說:
元帝啊,你要是想當好皇帝,就必須做到以下幾條:
1. 省吃儉用,不買奢侈品。
2. 建立考勤制度。
3. 遠離小人,親近賢良。
4. 任用忠厚老實的人。
5. 辭退尖酸刻薄的人。
元帝問:“誰說的?”
匡衡答:“詩經(jīng)”。
元帝剛想表達一點疑問,一看見匡衡即將向星空微微揚起的頭,元帝趕緊說:“好吧,我信你”。
其實元帝相信匡衡,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最喜歡聽匡衡講詩經(jīng)里的美女了。
起初元帝以為匡衡所講,肯定有添油加醋的成分,世間哪有那么美的女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王昭君的女孩站在他面前辭行。
他才知道,人世間真有如天仙般的美人,匡衡誠不欺我也。
匡衡,用他鑿壁偷光看來的詩經(jīng),讓皇帝知道了世間的美好,也讓自己走上封侯拜相的人生巔峰。
故事講到這,應該是個美好的結局。
但現(xiàn)實總是那么不近人情。
一生用心來閱讀詩經(jīng)的匡衡,內心并沒能像蘭草那樣幽靜。
處于人生巔峰的他,也開始了慢慢變質的過程。
他像當年鑿壁偷光那樣,在地圖戳了個洞,非法侵占土地4萬多畝。
一切也許就在鑿壁的那一刻,已然命中注定。
先秦時的黃河流域氣候溫潤,植被茂盛,蘭草處處。
現(xiàn)在,“蘭花”變成了“棗樹”,“蘭陵”也變成了“棗莊”,雖然“棗莊”的起名邏輯其實跟“蘭陵”是一樣的——棗樹多而成莊。
但是屈原心中的那個圣地,早已湮滅在歷史塵埃中。
這個“土生生”的例子教育我們:一定要重視環(huán)境變化啊!
與其他成語不同,“鑿壁偷光”就像被塵封在歷史中,我們很少使用它。
也很難用它來形容某件事,它就像一個孤零零地存在。
自它誕生的那天起,就好像只屬于匡衡一個人,匡衡以他艱苦的讀書經(jīng)歷,勉勵后人要珍惜讀書的機會。
夕陽透過一垣斷壁上的殘縫,照進齊腰深的荒草,耳邊響起了韓愈的猗蘭操,那個地方叫“蘭陵”。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
不采而佩,于蘭何傷。
今天之旋,其曷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貿(mào)貿(mào),薺麥之茂。
子如不傷,我不爾覯。
薺麥之茂,薺麥之有。
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注解:
次室原屬于魯國,楚國占領次室60多年后,屈原首次來到這里。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安撫次室的百姓!按问摇敝麕в袧夂竦聂攪,楚國要治理統(tǒng)治,地域正名非常重要,一個好聽的名字,具有歸化人心的作用。作為主管內政外交事務的大臣,不能不對邊疆地區(qū)擬名之事十分關注。這樣說來,屈原將“次室”更名“蘭陵”也是職責所系、順理成章。
屈原在給蘭陵起名的時候,受了詩經(jīng)的極大影響,屈原一生喜愛蘭花。所以說蘭陵和詩經(jīng)倒還真有那么一點關系。
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jīng)》,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經(jīng)》,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贊賞。
匡衡被封為安樂侯其間,其封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后來被人告發(fā),貶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