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理論:色彩與聽覺、嗅覺、味覺

色彩設計
2010-11-07 16:40:46 文/齊浩然
人的感覺器官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作用的整體,任何一種感覺器官受到刺Ji以后,都會誘發(fā)其他感覺系統(tǒng)的反應,這種伴隨性感覺在心理學上又稱為“共感覺”或“通感”。
聽覺:
神經(jīng)醫(yī)學家薩克斯曾描述過一個完全色盲的病例,這個罕見的病卻不幸地降臨在一位抽象畫家艾先生身上。他于一次車禍意外之后完全喪失辨識色彩的能力,從此陷入一個灰色的鉛鑄的世界:他那只棕色的狗變成暗灰色,蕃茄汁是黑色,彩色電視機成了一堆亂糟糟的東西。然而更奇怪的是,在喪失感受色彩的能力的同時,他也喪失感受音樂的能力。他原本是一位對色彩與音樂有極強連帶感覺(伴生現(xiàn)象)的畫家,他可以將“不同的音調(diào)立刻轉(zhuǎn)換成不同的色彩,在聽到音樂的同時,似乎也同時看到內(nèi)心各種翻騰的色彩;如今他已沒有音樂-視覺影像……音樂不再完整,因為可以與它互補的色調(diào)已經(jīng)不見了,音樂變得貧乏至極!
艾先生的眼睛不僅喪失了看的能力,也喪失了聽的能力。艾先生的例子反向地證實了視覺與聽覺的強烈緊密聯(lián)系的存在,它也說明了眼睛不僅僅具有觀看的能力,也具有傾聽的能力。艾先生并不是具有視覺與聽覺的“共感覺”(synesthesia)的唯一一人,許多藝術家(波特萊爾、喬艾斯、吳爾芙)都具有這個被俄國小說家納博可夫稱之為“彩色聽覺”的能力。在音樂領域里,最知名的就是俄國作曲家,史克里雅賓(A。Scriabin,1872-1915)。他試圖將這些色彩與音調(diào)的共生感覺譜進他的第五交響曲,一個“音樂與色彩水乳交融的構想”。他并精確地羅列了曲調(diào)、每秒震動次數(shù)和色彩的對應表:
C調(diào) 256次 紅色
升C調(diào) 277次 紫色
D調(diào) 298次 黃色
升D調(diào) 319次 森林的鋼鐵之光
E調(diào) 341次 珍珠白和月光的閃爍
F調(diào) 362次 暗紅色
升F調(diào) 383次 水藍色
G調(diào) 405次 偏玫瑰紅的橙色
A調(diào) 447次 綠色
B調(diào) 490次 珍珠藍
這首交響曲在演出時,“除了安排完整的交響樂團之外,還需要用到一架鋼琴、合唱團,和一部能將色彩投射到布幕的色光風琴!笨上籽輹r,這部色光風琴的裝置被人以“不切實際”的理由刪除了。
然而這個對應表后來得到抽象繪畫的創(chuàng)始人——康丁斯基(W。Kandiski,1866-1944)的青睞,并引為其繪畫理論的根據(jù),還指出我們不僅能從音樂中“聽見”顏色,并且也能從色彩中“看到”聲音:黃色具有一種特殊能力,可以愈“升”愈高,達到眼睛和精神所無法忍受的高度,如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會變得愈來愈“尖銳”,刺痛耳朵和精神。藍色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會“降到”無限深,以其雄偉的低音而發(fā)出橫笛(淺藍色時)、大提琴(降得更低時)、低音提琴的音色;而在手風琴的深度里,你會“看到”藍色的深度。綠色非常平衡,相對于小提琴中段和漸細的音色。而紅色(朱砂色)運用技巧時,可以給予強烈鼓聲的印象。通感并不只發(fā)生于視覺與聽覺之間,還發(fā)生于嗅覺、觸覺甚至味覺之間。
味覺:
飲食文化講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進人們的食欲,有色彩變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進食欲,而單調(diào)或者雜亂無章的色彩搭配則使人倒足了胃口。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也會對食品色彩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從而引起人們不同的食欲反映,農(nóng)貿(mào)市場中許多出售肉食的攤位用紅色玻璃紙包裹燈泡用紅色燈光照射食物,就是為了使肉食看上去更加新鮮,引起人的食欲。
嗅覺:
色彩與嗅覺的關系大致與味覺相同,也是由生活聯(lián)想而得。從花色聯(lián)想到花香,根據(jù)試驗心理學的報告:通常紅、黃、橙等的暖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香味,偏冷的濁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腐敗的臭味。深褐色容易聯(lián)想到燒焦了的食物,感到有蛋白質(zhì)烤焦的臭味。
聽覺:
神經(jīng)醫(yī)學家薩克斯曾描述過一個完全色盲的病例,這個罕見的病卻不幸地降臨在一位抽象畫家艾先生身上。他于一次車禍意外之后完全喪失辨識色彩的能力,從此陷入一個灰色的鉛鑄的世界:他那只棕色的狗變成暗灰色,蕃茄汁是黑色,彩色電視機成了一堆亂糟糟的東西。然而更奇怪的是,在喪失感受色彩的能力的同時,他也喪失感受音樂的能力。他原本是一位對色彩與音樂有極強連帶感覺(伴生現(xiàn)象)的畫家,他可以將“不同的音調(diào)立刻轉(zhuǎn)換成不同的色彩,在聽到音樂的同時,似乎也同時看到內(nèi)心各種翻騰的色彩;如今他已沒有音樂-視覺影像……音樂不再完整,因為可以與它互補的色調(diào)已經(jīng)不見了,音樂變得貧乏至極!
艾先生的眼睛不僅喪失了看的能力,也喪失了聽的能力。艾先生的例子反向地證實了視覺與聽覺的強烈緊密聯(lián)系的存在,它也說明了眼睛不僅僅具有觀看的能力,也具有傾聽的能力。艾先生并不是具有視覺與聽覺的“共感覺”(synesthesia)的唯一一人,許多藝術家(波特萊爾、喬艾斯、吳爾芙)都具有這個被俄國小說家納博可夫稱之為“彩色聽覺”的能力。在音樂領域里,最知名的就是俄國作曲家,史克里雅賓(A。Scriabin,1872-1915)。他試圖將這些色彩與音調(diào)的共生感覺譜進他的第五交響曲,一個“音樂與色彩水乳交融的構想”。他并精確地羅列了曲調(diào)、每秒震動次數(shù)和色彩的對應表:
C調(diào) 256次 紅色
升C調(diào) 277次 紫色
D調(diào) 298次 黃色
升D調(diào) 319次 森林的鋼鐵之光
E調(diào) 341次 珍珠白和月光的閃爍
F調(diào) 362次 暗紅色
升F調(diào) 383次 水藍色
G調(diào) 405次 偏玫瑰紅的橙色
A調(diào) 447次 綠色
B調(diào) 490次 珍珠藍
這首交響曲在演出時,“除了安排完整的交響樂團之外,還需要用到一架鋼琴、合唱團,和一部能將色彩投射到布幕的色光風琴!笨上籽輹r,這部色光風琴的裝置被人以“不切實際”的理由刪除了。
然而這個對應表后來得到抽象繪畫的創(chuàng)始人——康丁斯基(W。Kandiski,1866-1944)的青睞,并引為其繪畫理論的根據(jù),還指出我們不僅能從音樂中“聽見”顏色,并且也能從色彩中“看到”聲音:黃色具有一種特殊能力,可以愈“升”愈高,達到眼睛和精神所無法忍受的高度,如同愈吹愈高的小喇叭會變得愈來愈“尖銳”,刺痛耳朵和精神。藍色具有完全相反的能力,會“降到”無限深,以其雄偉的低音而發(fā)出橫笛(淺藍色時)、大提琴(降得更低時)、低音提琴的音色;而在手風琴的深度里,你會“看到”藍色的深度。綠色非常平衡,相對于小提琴中段和漸細的音色。而紅色(朱砂色)運用技巧時,可以給予強烈鼓聲的印象。通感并不只發(fā)生于視覺與聽覺之間,還發(fā)生于嗅覺、觸覺甚至味覺之間。
味覺:
飲食文化講究色香味俱全,其中色彩排在首位,色彩可以促進人們的食欲,有色彩變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進食欲,而單調(diào)或者雜亂無章的色彩搭配則使人倒足了胃口。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也會對食品色彩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從而引起人們不同的食欲反映,農(nóng)貿(mào)市場中許多出售肉食的攤位用紅色玻璃紙包裹燈泡用紅色燈光照射食物,就是為了使肉食看上去更加新鮮,引起人的食欲。
嗅覺:
色彩與嗅覺的關系大致與味覺相同,也是由生活聯(lián)想而得。從花色聯(lián)想到花香,根據(jù)試驗心理學的報告:通常紅、黃、橙等的暖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香味,偏冷的濁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腐敗的臭味。深褐色容易聯(lián)想到燒焦了的食物,感到有蛋白質(zhì)烤焦的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