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湖美文 | 在海的另一邊看海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
2021-10-20 11:20:07 文/潘娜 圖/林一鳴
濮湖美文
逐海踏浪
在海的另一邊看海
□文學與傳媒學院2020級漢語言文學16班
黃海燕
目光投致海邊,舉目望去,陽光恣意地閃爍在海面,給波浪續(xù)上光邊,一層又一層泛濫開來。
陳蹊蹺著腳,踩著水,透著眼球里微波粼粼的海面,聽著嘩嘩的浪濤聲,沿著海岸移動,連著腳底的影子印下重疊的幻想……
陳蹊是鎮(zhèn)上長大的孩子,從小由奶奶撫養(yǎng)!疤依畈谎,下自成蹊”,父母將品德高尚,為人真誠善良的厚意寄予名中。她立志要跨海走到鎮(zhèn)外去,去到海的另一邊看看海的模樣。長大后她不負所望,從田中小路硬生生踩出條城光大道來。大學畢業(yè)后,她帶著海那邊的海毅然而然回到鎮(zhèn)上,成為一名教師。
幾年前陳蹊還在鎮(zhèn)上念書,學校土地到處坑坑洼洼、破破爛爛。銹蝕的鋼筋裸露,墻體開裂、墻皮脫落,一塌糊涂。而今,一排排整齊劃一、一棟棟粉刷一新的教學樓,褪去了泥土的原汁原味,黃色土地上讓水泥給鋪得整潔干凈。
日子走得悄無聲息,回到鎮(zhèn)上,趕上舊年的末班車,新的一年啟程。海邊的涂鴉墻依照慣例被疊畫上了滿滿的心愿。吹海邊的風,向海風許愿,承海風的托付去兌現(xiàn)愿望。
海邊漫步,海風貫耳下,摩挲墻面凹凸不平的脈絡(luò),歪歪斜斜的墨跡隱約可以瞧見。
“我想去看海,不只是眼前的!。
海的文靜,海的柔情,海的泛動,海的洶涌……
“那是看起來無盡的海啊,可它終有盡頭,終將被跨越,不是嗎?”
太陽直直地向著海面沉浸,忽而在波瀾之中探出一角。彈射出的光在水里晃悠,余暉散漫,天空的底色被細波放縱鋪來。
耳邊“咔擦”一響,畫面定格于海的面前,小女孩雙手搭在老人坐著的輪椅扶手旁,老人的鏡框折射出的光點灑在海岸上,背影在海里波動跳躍。
“蹊啊,你陪著奶奶看海,可是奶奶這輩子卻不能夠陪你看海到最后,不曉得在海的另一邊看海會不會一樣哦?一定要代奶奶我去看看!”
老人的低語隨水波流逝,沉進海底,也永遠流進了陳蹊的心坎。
那時的小女孩理解不了句里句外的深意,只知道海的另一邊定是與眾不同的,究竟是迷茫霧景,是彼岸港灣,是海天共一色……
海水一浪一浪地屢屢翻涌。老人臉上的紋路宛如一朵盛開的金菊,舒展開它的肢體,祥和且深遠。
瞳孔放大,女孩一個回頭,漾起的海風下,兩條小辮肆意撩動,耷落在吹紅的小臉后,笑起來像綻開的白蘭花。輕啟嘴唇回答老人,聲音卻被海水掩蓋,不留一絲回響。
我站在海的一邊看海,看著另一邊仍被汪洋吞噬。沒有誰能真正透過這?吹搅硪贿,沒有誰可以透切這一切的歸結(jié)是什么?我們投入人生大海,可能會逆水而生,亦有選擇隨波逐流的。正因如此,我安靜看海,可這海,永遠靜不了。
我站在海的另一邊看海,看見老人,看見無數(shù)孩子們正朝著我微笑,或許他們不是對著我微笑,對著的是海帶給他們無盡期望與夢想。而我,正朝著他們的笑容走進。
陳蹊退出畫面,側(cè)身再次望向無邊無垠卻有始有終的海。背影飄飄忽忽,卷起的水花,宣起的風浪帶走了曾經(jīng)那個渺小的她。
禮行千里
六尺巷
□軟件工程學院2020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shù)3班
張浩楠
1956年毛澤東會見蘇聯(lián)駐華大使尤金時,引用過這樣一句詩:“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而這首詩的背后還有一個故事,關(guān)于“禮讓”的故事。
青磚黛瓦,巷子并不長,兩側(cè)種滿了香樟,流動的墨綠色順著卵石路一直蜿蜒至了巷子深處,稠密的枝葉遮住了刺眼的陽光,從縫隙里跳脫出來的光影斑點就這么打在了布滿歲月痕跡的青磚上,青磚緘默的守在這兒,經(jīng)歷了時光斗轉(zhuǎn),也見證了一段禮讓佳話。
在安徽桐城有那么一個地方叫“六尺巷”,在這里曾發(fā)生過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據(jù)《桐城縣志》記載,早在300年前,康熙年間,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一人,名張英,字敦復。他在老家桐城的宅子與吳家為鄰,吳家秀才出身,兩家院落之間原本有一條巷子,供兩家及村民出入使用。后來吳家翻建新房,想占用這條小巷,張英老家的人不同意。雙方爭執(zhí)不下,把官司打到了當?shù)乜h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猶豫再三,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了封加急信,送給了在朝庭作“大官”的張英,希望他來出面解決。張英接到老家寄來的信后,二話不說,當即就回了一封信。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看了回信,豁然開朗,當下就來到吳家,說要主動讓出三尺空地,讓吳家翻建新房占用。吳家見狀,深受感動,當即決定,也讓出三尺房基地,不再占用。“六尺巷”也由此得名。
張英大度做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巧用當年秦始皇與長城之間的故事,委婉勸導家人讓出三尺之地。而張英的謙遜禮讓也讓鄰里之間多了一份和氣,也更為當今的中華子弟樹立了豁達大度、崇德重禮的表率。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今天的我們要懂得禮讓,和睦與人相處。故事中,人們都在稱頌張英大學生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后世給他的最高褒獎。中國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我們與朋友、鄰里之間處理小事小非,理應(yīng)比封建時代做的更好。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六尺巷,顧名思義,巷子不長,僅百余米,墻兩側(cè)多植香樟,樹高數(shù)十米,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走過小巷,在小巷的出口處有一塊漢白玉的牌坊刻著“禮讓”二字。從“懿德”到“禮讓”,一段佳話就此流芳百世。
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也許是被“禮讓”充盈得最寬闊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之中,而“寬”在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與和諧禮讓的精神之上。六尺巷可能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載體,承載典故中所包含的謙和禮讓。包容忍讓,平等待人,作為一種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心胸開闊,恭謙禮讓的人為世人敬仰。在建立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這種謙和禮讓的傳統(tǒng)就更需要發(fā)揚光大。“六尺巷”典故,在如今已遠遠超出其本意,成為彰顯中華民族和睦謙讓美德的見證。
end
責任編輯:徐 琨
教師編輯:許明江
文字編輯:許明江
圖片編輯:校新聞中心
學生編輯:楊曉蓉屈悠然 龔曉曼
出品單位:黨委宣傳部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