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歸就是9.6,這部國綜才是真頂流

北京學大教育
2021-1-31 16:14:12 文/左鵬飛 圖/高燕
或許,比起人人艷羨的話題度和討論度,能夠給受眾以潤物無聲的文化滋養(yǎng),能夠引發(fā)全體觀眾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才是這樣一檔節(jié)目獨特的價值所在。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周刊(ID:new-weekly)
作者:路子野
《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一期,演員靳東飾演的鄭和在與帖木兒使節(jié)周旋。/《國家寶藏》第三季
“諸君,七年后,再相聚!
你可能想象不到——這樣一句道別,并非出自哪部古裝劇的對白,而是一期綜藝節(jié)目播放至尾聲時,來自觀眾的一句留言。
什么節(jié)目,更新要等七年?
近日,一度成為現(xiàn)象級綜藝的《國家寶藏》悄悄迎來了第三季,每周更新一期。
上周末,這檔年輕的節(jié)目播出了“讓人從頭哭到尾”的敦煌莫高窟特輯。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這句話。
主持人張國立宣布本期節(jié)目結束。觀眾們也就此開啟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七日不見如隔二十一秋”的催更之旅。/《國家寶藏》第三季
在數(shù)以百萬計的“國寶粉絲”看來,等待更新的日子,堪稱度日如年。
對互聯(lián)網(wǎng)流行稍有記憶的網(wǎng)友,大概還記得——
從故宮“石渠寶笈特展“引發(fā)的“故宮跑”,到全網(wǎng)圍觀江西;韬钅拱l(fā)掘的盛況,再到《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一眾文博節(jié)目的火熱……
線下的館藏展覽與線上的影視節(jié)目,曾共同燃起了公眾對于文物與博物館的熱情。
然而,即使從2016年1月首播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算起,距離這場全民矚目的“國寶熱”也已經(jīng)過去五個年頭。
當文博類節(jié)目的熱度逐漸散去,《國家寶藏》卻依舊推出了第三季,而且從豆瓣評分來看,它甚至比以往兩季更加受歡迎了。
《國家寶藏》系列口碑一直較高,前兩季評分均為9.1分。/豆瓣
打破“續(xù)集魔咒”,這部高分綜藝到底憑什么?
1
“好看到不像是央視的手筆”
“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jié)目。到底有多年輕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這句現(xiàn)在看來滿滿“凡爾賽”氣息的臺詞,原本是2017年《國家寶藏》第一季剛播出時,節(jié)目組專門為“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設計的臺詞。
沒承想,剛播了兩期,就因為來自觀眾的反響太熱烈,而變成每期節(jié)目開頭雷打不動的互動環(huán)節(jié)。
有幾次,節(jié)目組嘗試了更換開場白,卻引得觀眾紛紛留言質問“我們的‘上下五千年’呢?”,于是節(jié)目組趕緊又恢復回來。/《國家寶藏》第三季
或許可以這樣說,“上下五千年”之于《國家寶藏》,就像是《難忘今宵》之于春晚。一句話,沒它不行。
然而,“上下五千年”卻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從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遺址,到幾十年前那個戰(zhàn)火紛飛年代的聶耳小提琴,《國家寶藏》所觸及的文物,確實涵蓋了上下五千年。
文物有了,誰來向觀眾講述呢?
《國家寶藏》向觀眾普及文物的方式,說來也簡單。無非就是一句話,“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
由相關從業(yè)者來講述文物背后的“今生故事”,而藝人則負責出演根據(jù)相關史實合理虛構的“前世傳奇”。
由佟麗婭飾演的唐代張懷寂之女!秶覍毑亍废盗械某晒,也在于大膽起用有影響力和辨識度的影視明星作為“國寶守護人”,為文物代言。/《國家寶藏》第二季
三季下來,每一期的套路都是如此,觀眾卻始終看不膩。
《國家寶藏》的賞心悅目,還在于這樣一檔綜藝節(jié)目,卻營造出了堪比影視劇的精致質感,以至于常常有網(wǎng)友感慨稱《國家寶藏》“好看到不像是央視的手筆”“國產(chǎn)古裝劇要是拿它當標準,不火都難”。
然而,無論是星光熠熠的國寶守護人,還是流光溢彩的舞臺效果,都只是屬于一層精巧的外殼。
說到底,厚重的內核才是《國家寶藏》在一眾文化節(jié)目里脫穎而出的關鍵。
2
“三有”劇本的誕生
前段時間,“富大龍演的秦始皇絕了”上了熱搜。
《國家寶藏》播到第三季,終于得償所愿,請到了曾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飾演秦惠文王嬴駟的富大龍來演嬴政。
節(jié)目播出后,這一片段憑借著出色的質感實力出圈,讓隔壁熱播劇《大秦賦》本就糟糕的輿論狀況更加雪上加霜。網(wǎng)友們紛紛表示“這才是正版秦王”,還引得富大龍發(fā)文勸說網(wǎng)友們千萬不要踩一捧一。
而這場出色的表演背后,除了“秦始皇陵在逃兵馬俑”的過人演技,還得歸功于編劇團隊的“三有劇本”——
史實有依據(jù),故事有邏輯,情感有共鳴。
此前《大秦賦》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不尊重歷史,為凸顯秦國的強大,不惜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楚國人寫成“楚奸”。
富大龍守護的文物,是出土于秦始皇陵陪葬坑K0007的一只青銅仙鶴。于是,他所出演的前世傳奇也就圍繞著一只鶴而展開。
片中有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秦王政,一個是燕太子丹。對,就是后來派荊軻刺秦王的那個太子丹。
二人幼時都在趙國做人質,感情甚篤。長大后第一次相見,嬴政已為秦王,太子丹卻成了秦國的人質。地位的差距拉大了思維上的鴻溝,兩人的對話也由此展開。
秦王本來熱絡地喊了一聲“丹”,燕太子丹卻公事公辦地向他行禮,用魯迅的話來說,兩人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厚障壁了”。
接下來,秦王也正襟危坐,請?zhí)拥び^賞“水禽之戲”,庭下是六位舞女扮作仙鶴翩翩起舞。秦王若有所指地解說,這群鶴性格各異,是馴禽師費了好一番功夫才讓這群鶴服服帖帖。
聽著聽著,太子丹勃然大怒,斥責秦王羞辱他,“你我今日之處境,不就像這鶴與馴禽師么?”觀眾知道,好戲要來了。
這里劇本的絕妙,在于層層遞進。
第一層,鶴是燕太子丹,馴禽師是秦王政,太子丹不忿這樣的命運安排;
第二層,鶴是六國,馴禽師是秦國,太子丹猛然驚覺秦有著滅六國的野望;
到了第三層,太子丹才明白,秦王政才是鶴,馴禽師則是六世以來的秦制,歷史的車輪竟然如此不可阻擋。
“孤,是秦國的鶴,是大秦銳士飲血的秦劍鑄成的。”秦王承認自己是鶴,但他心甘情愿。
我們習以為常的宏大敘事,總是會將帝王塑造成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至尊,卻忽視了有時候,臺前的帝王也只不過是提線木偶,是帝國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
從這個層面來看,富大龍版秦王確實做到了有深度,有厚度,余韻悠長。
當然,《國家寶藏》的成功,光靠文本的力量還遠遠不夠。
3
識貨的觀眾,才是無價之寶
“《國家寶藏》欄目從來沒有KPI指標!
《國家寶藏》的制片人、總導演于蕾曾在公開活動上表示,比起諸如點擊量、播放量的數(shù)據(jù),節(jié)目組更關注來自觀眾們真實的、熱騰騰的反饋,“這比那些數(shù)據(jù)要有意義得多”。
于蕾曾表示,觀眾的每一條彈幕,每一篇留言節(jié)目組都會認真看,這并非虛言。
《國家寶藏》第二季四川博物院特輯播出后,她在自己的B站主頁分享了一篇來自知乎的高贊回答,并感慨稱高手在民間,“這分析寫得旁征博引、鞭辟入里,服了!”
評論區(qū)里,有原作者認領了這條回答,于是,于蕾回以“交個朋友,周周期待你的美文”,并成為了后者在B站的10個粉絲之一。
此舉并非是簡單的“討好觀眾”,事實上,這群“神仙觀眾”還真配得上這樣的重視。
節(jié)目現(xiàn)場的觀眾。有統(tǒng)計稱,《國家寶藏》第三季比以往吸引了更多的高學歷人群和年輕人群。大學以上學歷觀眾增長69%,15歲-24歲觀眾增長高達85%。/《國家寶藏》第三季
曾有網(wǎng)友化用謝靈運的“才高八斗”梗來形容《國家寶藏》觀眾的識貨——“天下觀眾才華十斗,國寶觀眾獨占十二斗”。
就拿第三季第一期里,午門那一場戲來說。
節(jié)目組為演員準備的服飾全部是標準的明制,補子也符合人物的身份,但就是這樣小心翼翼,最后還是讓觀眾揪住了一個小小的bug。
在這場戲中,兩位后生官員來看望楊慎,一張嘴就是“楊戍仙,近來可好?”——問題就出在這。
馮小剛飾演的老年楊慎。/《國家寶藏》第三季
學界一般認為“楊戍仙”這個稱呼來自李贄。對,就是高中歷史必修三課本上那個“離經(jīng)叛道”的李贄。
晚明的李贄對楊慎推崇備至,將他與李白、蘇軾相提并論,甚至開啟了地域吹模式——“岷江不出人則已,一出人則為李謫仙、蘇坡仙、楊戍仙”。
“楊戍仙”這一稱呼出自李贄晚年寫就的《焚書》,當時楊慎早已離世。也就是說,與楊慎同時代的人,是不太可能稱呼他為“楊戍仙”的。
節(jié)目里,諸如此類的被觀眾指出的小失誤還有不少,但都算得上是無傷大雅。
無論是主創(chuàng)還是觀眾,似乎都認同節(jié)目所守護和傳承的并非國寶本身,而是“國寶身上所蘊含著的技藝、風俗、規(guī)范、德行、品格、精神”。
正如國寶觀眾那句著名的評價,“國寶在魂不在器”。
對于文物的選取凸顯了節(jié)目價值觀。聶耳創(chuàng)作《義勇軍進行曲》時使用的小提琴是三季以來最動人的國寶之一,但就物件本身而言,只是一把德國產(chǎn)的普通小提琴。
當然,作為一檔文化節(jié)目,《國家寶藏》也絕非完美。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史實方面的瑕疵,《國家寶藏》對于我國古代一些成就的解讀,也被批評有“過度拔高”之嫌。
然而,無論如何,《國家寶藏》系列依舊稱得上在“公共教育”與“綜藝娛樂”之間,取得了一個較好的平衡。
或許,比起人人艷羨的話題度和討論度,能夠給受眾以潤物無聲的文化滋養(yǎng),才是這樣一檔節(jié)目獨特的價值所在。
《<國家寶藏>:有點皮,有點燃!》,光華銳評,2019-02-16
《<國家寶藏>,公共教育還是綜藝娛樂?》,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8-01-01
《制片人于蕾揭秘<國家寶藏>:從來沒有KpI指標 我特別在意熱騰騰的反饋》,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9-03-17
本文經(jīng)授權轉載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缎轮芸穭(chuàng)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tài)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志到新媒體,《新周刊》繼續(xù)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周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tài)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
好文!必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