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上>

北京一禾畫室
2020-10-17 09:03:31 文/俞梓軒 圖/高雪芬
本期小編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中國古代十大名畫,由于篇幅較長,本篇將分為上下兩期,中國古代十大名畫是中國美術(shù)史上不朽的豐碑,如今成為各大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向我們展示中國藝術(shù)瑰寶的真正魅力。前方高清多圖預警,大家可以橫屏欣賞哦!
《洛神賦圖》為東晉顧愷之根據(jù)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顧愷之出生在江蘇無錫的一個官宦家庭,家境優(yōu)越,自小便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時人稱之為“三絕”:才絕畫絕,癡絕。原畫為絹本設色,全畫尺寸527.8*27.1cm。原畫現(xiàn)已丟失,F(xiàn)今主要傳世的是宋代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各一件。故宮博物院的兩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過景物有一繁一簡之分。
《洛神賦圖》內(nèi)容是由多個故事組成的類似連畫而又從構(gòu)圖上融會貫通的長卷。在現(xiàn)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被人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
畫卷從右端開始,第一段描繪了黃昏,曹植率領(lǐng)眾隨從由京城返回封地,經(jīng)過洛水之濱時停駐體息,曹植被洛神絕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場景。第二段描繪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離別時的情景,六龍駕著云車,六龍,文魚以及鯨描繪細致,場面好不熱鬧,如癡如醉。最后一段描繪了洛神離去后,曹植對她的深切追憶與思念。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步輦圖》,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38.5*129.6cm,絹本設色。是一幅最早反映中國漢,藏團結(jié)和睦的歷史畫卷。
上圖為章友直篆書《閻立本步輦圖跋》,故宮博物院藏。跋閻立本《步輦圖》是迄今流傳最早的篆書書法作品的墨跡,該篆書結(jié)構(gòu)勻稱,筆劃勻圓,像牙制的筷子,故稱玉箸篆。
公元640年,吐魯番派大使(相當于宰相)祿東贊向大唐求親,第二年到達長安。由于大唐國泰民安,友好相處,當時竟有五個兄弟國首領(lǐng)向大唐求親,太宗很是為難。最后決定以考試的辦法公平競爭,當時出了5道難題,吐魯番使者過關(guān)斬將,一路領(lǐng)先,取得了勝利。于是將文成公主嫁予吐蕃王松贊干布。松贊干布高興的宣布,為文成公主建造一座城,作為紀念。于是就按照唐朝的建筑風格,在拉薩修建了城郭和宮室,即現(xiàn)在的大昭寺。
唐宮仕女圖是盛唐時期為貴族女子作畫的系列,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過于張萱的《虢國夫人春游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
《簪花仕女圖》
《搗練圖》
《虢國夫人春游圖》
《揮扇仕女圖》
《簪花仕女圖》,舊傳為唐代畫家周昉所繪,絹本設色(手卷),重彩,46*180cm。是全世界范圍內(nèi)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傳世孤本,藝術(shù)價值極高,F(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認為此畫非周昉原作,最早系宋人用宋制度繪唐事,根據(jù)唐舊稿有所增飾,可能性比較大。其人物面貌與衣物仍唐式,只是衣著花紋不合規(guī)格。
1972年在北京博物院重新裝裱,于此時發(fā)現(xiàn)此畫原來由三幅直絹拼接而成,白鶴與畫左之猧兒狗又有由另幅畫絹裁剪移來配合于此湊成畫面的痕跡。
《宮樂圖》唐,佚名,48.7*69.5cm,絹本設色,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件作品并沒有畫家的款印,完成于晚唐,正值飲茶之風昌盛之時,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xiàn)。
《搗練圖》37*145.3cm,由唐代畫家張萱之作,全卷共12人,按照制絲生產(chǎn)順序分別為搗練、織線、熨燙三個過程,是一幅盛唐時期重要的風俗畫。畫作原本為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后被掠奪,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搗練”多為婦女協(xié)力之勞動,同時作為一種農(nóng)織勞作活動,是古代社會由夏入秋這一特定時節(jié)的生產(chǎn)習慣,也是當時家家戶戶婦女都要熟習和參與的日常勞作。
《虢國夫人游春圖》,唐代張萱所作,現(xiàn)存于遼寧省博物館。
虢國夫人是楊貴妃的三姐,由楊貴妃得寵而被封為“國夫人”,是當時唐代的一級封號。
此畫在紫禁城安穩(wěn)的呆了100余年之后,后來末代皇帝溥儀退位,被盜運出來。隨后此畫一直被遜帝帶在身邊,直至1945年,溥儀逃往日本途中飛機被蘇聯(lián)紅軍扣押,此作與一大批珍貴畫作被一起繳獲,保存到銀行,其中還有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1948年這批書畫被撥歸東北文物管理局,后來轉(zhuǎn)交給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館東北博物館(現(xiàn)遼寧省博物館前身)。
《揮扇仕女圖》為唐代周昉所作,絹本設色33.7*204.8cm,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幅描寫唐代宮廷婦女的生活佳作。描繪了13位頭挽高髻、細木圓面、長裙曳地的宮廷女子形象,畫家周昉出身豪門顯宦,他對于貴族階層奢華生活非常熟悉,其作品在張揚唐朝繁華興盛的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也揭示了貴婦們極度貧乏的精神世界。畫中嬪妃們體態(tài)豐腴,衣飾華麗,但她們面含幽怨,舉止慵倦,毫無生氣。
《五牛圖》是唐代韓滉所作,這位唐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歷經(jīng)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從地方官一直做到宰相,熱衷于畫尋常家畜,和當時以畫馬著稱的韓干,合成“牛馬二韓”。
該畫現(xiàn)藏于北京博物院。此圖問世后,至五代時不知落入何人之手,后藏于北宋宣和內(nèi)府,南宋時轉(zhuǎn)入皇家內(nèi)府,明時又轉(zhuǎn)到著名收藏家項元汴手中。入清后,藏于乾隆內(nèi)府,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此畫落入外國人手中。之后在周總理的親自指揮下,高價買回,經(jīng)過故宮博物院多年的修復才得以重見天日。
畫中的牛被作者“人格化”,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據(jù)說,韓滉在畫《五牛圖》的時候是以他家的五個兄弟的性格特點為模型所做。
該畫的珍貴還在于,中國古代存世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此畫堪稱孤品。
《韓熙載夜宴圖》由五代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所作,生動展現(xiàn)了南唐大臣韓熙載府上夜宴賓客的場景,代表了中國古代工筆重彩的最高水平,F(xiàn)存于世的是宋代摹本。
相傳,該畫為顧閎中在韓府中參宴后,憑借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回去揮筆所繪,并將其呈予李煜。李煜看過畫作后,覺得韓氏只是貪圖享樂,毫無謀逆之心,便放過了韓熙載等人。
該畫分為賞樂、觀舞、小憩、清歡、宴歸五段場景,每一部分的畫面都以屏風分割。其中韓熙載在每個場景都有出現(xiàn),他或正或側(cè),或動或靜,皆描繪得精微有神。
清朝沒落后該畫流落民間。1945年,張大千在琉璃廠街用500兩黃金購入。1951年,張大千移居海外,怕國寶流失,該畫被以2萬美元的低價,轉(zhuǎn)讓給他的一位朋友。最后經(jīng)周總理特批,被收回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