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作品欣賞

北京方橙學堂
2022-10-09 15:11:38 文/吳建國 圖/盧曉東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白羊座),又譯達文西,全名李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是一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項領域博學者,其同時是建筑師、解剖學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fā)明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chuàng)意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而且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幾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他的作品自始至終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并特別善于將藝術創(chuàng)作和科學探討相結合,在世界美術史上堪稱獨步。他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并稱“文藝復興藝術三杰”。
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于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xiàn),但是卻現(xiàn)身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明?偟膩碚f,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筑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fā)展。他于1452年出生于佛羅倫薩,雖然他是一個私生子,但是卻很被重視,歷史資料顯示,安東尼奧·達·芬奇(達芬奇的祖父)在譯本筆記本的后頁上寫到:1452年4月15日,星期六,夜間第3個小時,我有了一個孫子,我兒子塞爾·皮耶羅的兒子,名為列奧那多。5歲時能憑記憶在沙灘上畫出母親的肖像,同時還能即席作詞譜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場的人贊嘆不已.《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蒙娜麗莎》則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chuàng)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xiàn)出凹凸感."
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后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筑、雕刻、繪畫中的重大課題:1、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筑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guī)劃問題;2、完成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課題;3、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象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chuàng)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xiàn).
《蒙娜麗莎》
據說,法國著名的盧浮宮有三件寶:一是《米洛斯的阿芙羅狄德》;二是《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三是《蒙娜麗莎》。前兩件作品出于誰人之手一般人并不確知,但是,《蒙娜麗莎》出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卻幾乎家喻戶曉。"蒙娜麗莎"那神奇而專注的目光,那柔潤而微紅的面頰,那由內心牽動著的雙唇,那含蓄、模棱兩可的微笑,總讓人琢磨不透……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為米蘭圣瑪利亞修道院餐廳所畫的壁畫,取材于《圣經》中最重要的故事,也曾被達芬奇之前許多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心復雜情感無法表現(xiàn),從形象上難以區(qū)別善惡。由于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tài)、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并表現(xiàn)出來。這幅表現(xiàn)耶穌被捕前和門徒最后會餐訣別場面的濕壁畫,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經營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筑結構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畫面占滿了修道院食堂大廳的整個墻面,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fā)生在眼前。
在人物布局上,一改前人繪制“最后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而讓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穌座在最中間,在使每個人物均具有充分表現(xiàn)力的同時,不使畫面凌亂、分散。以耶穌為中心,左右各為兩組人物,所有人的性格都生動地從他們的行動與手勢中表達出來。達芬奇挑選了一個關鍵時刻進行描繪。
達芬奇這幅畫,已揚棄了過去所有這一題材的表現(xiàn)缺點,從人物的活動、性格、情感和心理反應等特征上,深化了故事的寓意性,通過耶穌與猶大的沖突反映出人類的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對立。實際上它所展現(xiàn)的,正是當時意大利社會上凡是正直的人們,都能看到的光明與黑暗的斗爭的縮影。
《圣母子與圣安妮》
此畫描繪圣母瑪利亞的母親圣安妮,她膝上坐著懷抱基督的圣母;秸ブ活^小羊羔并試圖騎上它,一邊 還調皮地望著母親,而外祖母正微笑地注視著可愛的小外孫。整個畫面洋溢著圣家族天倫之樂的歡快情緒。畫面構 圖的嚴密和人物神態(tài)的和諧都是前所未見,被譽為藝術奇跡。他的這種構圖原理和輕柔如煙的筆法對佛羅倫薩藝術界影響極大,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深受其惠。
達芬奇擅長于以炭筆和色粉兩種工具交換使用來繪畫。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飽滿,光線柔和,立體感極強。畫面上好像被蒙上一層薄霧,圣母女兩人就在這種霧一般的環(huán)境中相對地微笑著。加上畫家選用的是青灰色畫紙,因而炭筆所形成的朦朧感,又有一種月光下的大氣感。
《圣母子與圣安妮》繪畫的傳神,如果仔細觀察,達芬奇的圣安妮與圣母子,三個人的眼神是各不相同,圣安妮是慈祥,圣母是摒棄感情的圣潔,而圣子則是超越年齡和活動的慈愛和堅毅。這種細致的刻畫,將這一幅與其他家庭場景區(qū)分開來,看到他的人會第一時間感到它的與眾不同,亦是不可言喻的神圣和光輝充滿畫面。
《維特魯威人》
這幅素描的一個魅力在于抽象的幾何學與觀察到的身體現(xiàn)實的相互作用。畫中人的身體只畫了主要幾部分,但輪廓優(yōu)美,肌肉結實。這人的雙腳實際似乎是踩在正方形的底邊之上,或是抵在圓形的弧線上。這兩個姿勢給人一種運動的感覺,也許是體操運動員的動作,實際上是一個人在上下擺動雙臂,如同小鳥擺動翅膀一樣。人體的線條清晰而簡約,但臉部的處理卻有些不同。臉部畫得要更深刻一些,陰影處畫得更富有戲劇效果:這是一張怒視前方的臉。
《維特魯威人》是一幅達芬奇依照維特魯威定律所作的鋼筆畫素描,畫在一張13.5×9.5英寸的紙上,現(xiàn)藏于威尼斯的學院美術館。之所以藏在威尼斯,大概是因為弗拉·喬康多于1511年在威尼斯印刷了關于維特魯威的作品的對開本,里面有一張依照這幅素描所作的版畫。素描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手寫的小字,畫中描繪了一男子,他擺出兩個明顯不同的姿勢,這些姿勢與畫中兩句話相互對應。第一個雙腳并攏、雙臂水平伸出的姿勢詮釋了素描下面的一句話:“人伸開的手臂的寬度等于他的身高。”另一個疊交在他身后的姿勢是將雙腿跨開,胳膊舉高了一些,表達了更為專業(yè)的維特魯威定律:如果你雙腿跨開,使你的高度減少十四分之一,雙臂伸出并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與你頭部最高處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你會發(fā)現(xiàn)你伸展開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臍,雙腿之間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畫中擺出這個姿勢的男子被置于一個正方形中,正方形的每一條邊等于24掌長,而正方形被包圍在一個大大的圓圈里,他的肚臍就是圓心。這幅素描中所畫的男子形象被世界公認為是最完美的人體黃金比例。
《自畫像》
此幅《自畫像》是達芬奇的素描精品。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范。
在這幅《自畫像》中,畫家觀察入微,用的線條豐富多變,剛柔相濟尤其善用濃密程度不同斜線表現(xiàn)光暗的微妙變化,此畫用線生動靈活,概括性強,簡單的寥寥數筆卻包含許多轉折,體面關系,發(fā)線代面,立體感很強,還有,人物的表情也很傳神。
別忘了點一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