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理故事 | 精工書院曹俊維:一心向北,理想不棄

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
2021-11-10 16:06:22 文/潘若熙 圖/梁勇
為更好豐富我理學子的課外活動,展現(xiàn)我理學子青春風采,激發(fā)我理學子的愛校情懷,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面向全體本科生舉辦第四屆“我的北理故事”征文活動,現(xiàn)已圓滿落幕,最終評選出特等獎、最具情懷獎、最具風采獎、最具文心獎各一名,優(yōu)秀獎若干。
其中,最具情懷獎獲得者是畢業(yè)于重慶南開中學,現(xiàn)就讀于精工書院的曹俊維,獲獎文章《一心向北,理想不棄》全文刊載如下。
我常常想起我的中學,從一所普通的小學考到重慶南開,我的初高中時代過的是愜意的,母校給了我完整的周末、完整的假期、完整的中學時代。從初中到高一、高二,再從欣喜中夾雜著緊張的高三新年,到種下夢想種子的最后100天,再到共同體驗青春力量的“五四”,一季的披星戴月,三年的春夏秋冬,十年的寒窗苦讀,最終化為一封從北到南的通知書、化為一場自南向北的旅程。作別巴山蜀水,只為一心向北。
我對北理的初印象,始于一場講座,高三那年,北理工毛二可院士回到他的母!貞c南開(也是我的學校)做了一場關于雷達技術的報告,高屋建瓴,神采飛揚。北理人“延安根,軍工魂”的紅色基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第一次知道,北理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第一次知道天安門廣場上的鋼鐵洪流是數(shù)不清的北理工人的奮斗心血。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毛院士慈祥的笑容,言談舉止之間頗有大師風范。我深深為先生矢志國防的擔當所感動,為北理人的崇高理想所折服,從延安的黃土地走來,貧瘠沒能讓這所學校夭折,反而激勵它發(fā)展壯大。當時,老師說:“在一代代北理人的明辨篤行中,北理工走出了一條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和領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紅色育人路”,一條矢志國防、服務戰(zhàn)略的“強軍報國路”,一條開放包容、交叉融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如今正朝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奮力前行!蹦鞘俏覊糁械拇髮W。
組織同學們拜訪毛二可院士 作者左二
而我對北理的“情結”,則始于北京。我第一次去北京是在熱烈的夏天,長城的雄偉和故宮的華貴、天安門的肅穆和圓明園的哀傷、胡同四合院的老北京口音、密密麻麻的地鐵軌道交通……記憶多少有些模糊,但我還是能記得走出首都機場時的萬里碧空,那是山城重慶不曾有的寬廣胸懷,器宇軒昂,那是我深愛的城市!
我一直認為,人生的旅途不在于長遠,而在于精彩,不在于寬度,而在于高度和厚度!“胸懷壯志、明德精工、創(chuàng)新包容、時代擔當!蔽抑赃x擇北理,大概是被北理群星璀璨的校友、大國重器的榮耀所打動,被矢志國防的代代不倦的理想與靈魂所吸引。
無論是回校學長學姐的講述,還是招生組老師給我的印象,亦或是兩屆我的北理故事宣傳視頻,都讓我感受到“大學”的意義和北理人的情懷!拔覀兊膲粝胧墙(jīng)天緯地,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北理有足夠寬廣的平臺和胸懷,海乃百川,摯誠地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每個優(yōu)秀的你。
而如今,我也光榮地成為了一名思源團長,并率團獲得了2020年北理思源獎的全校一等獎。在此,我想對學弟學妹們說:德以明理,學以精工。少年意氣,揮斥方遒。北理等待逐夢的你!
人生底事, 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是北理工諄諄善誘的老師告訴我不要害怕學習上的困難,要耐心的整理和分析;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北理工有足夠多的舞臺和機會讓我們每一位學子找到自己的專屬領域,自信向上,那或是飛上藍天的航模、或是馳騁賽道的戰(zhàn)車、又或是假期五湖四海的游學訪問;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北理工優(yōu)秀的同學是最好的諍言,他時刻提醒著我不要放縱年華,研學無旁騖,珍惜年少時,學習不能松勁,要好好把握在這里的時光;悅由心生,樂由己出,北理工的輔導員們時刻關注著我們的成長,為我們的思想靈魂保駕護航。
我希望自己永遠是積極的,明德篤行,自強日新。在北理橋上,在北湖岸邊,我深知鮮衣怒馬少年時的豪邁,更明白不負韶華行且知的期待。如今我在精工書院擔任著學生團委的副書記,我和同學們一起努力,建設著我們的書院,建設著我們的北理工。
組織策劃精工書院建黨100周年活動詩頌百年
參加校團委暑期學干培訓
“暮色蒼?磩潘桑瑏y云飛渡仍從容!蔽乙恢辈煌约旱闹饕蝿帐菍W習,在學生工作和學習中做好平衡,做到極致!跋喾暌鈿鉃榫嫞雕R高樓垂柳邊!蔽蚁M蜐M懷熱忱的大家一起,和五湖四海的學子一道,珍惜北理的緣分,一直愛著這里。
杲杲秋陽,光照四方,我將在北理一往無前。
困難重重無所懼,修成正果終有時。我們走過的腳步,就是明天的歷史;我們揮灑的汗水,才是青春的豐碑。煌煌北理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像我一樣的學子,我與北理的相遇,是彼此最美好的緣分。
樹德方以明辨事理,求學方以精致工巧。八十多年來,北京理工大學不僅立足于科學研究,更立足于樹德育人。張軍校長指出:培養(yǎng)共和國的脊梁是最大使命。而80多年來,北理工人從來不忘記自己的光榮與使命,身先垂范,奮斗在前。他們中有62歲奮戰(zhàn)在零下40攝氏度的試驗場的孫逢春院士,有86歲堅持在雷達科研第一線的毛二可院士,還有88歲仍然屹立在三尺講臺的王越院士……但更多的是數(shù)以萬計戰(zhàn)斗在祖國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學子。國之所需,便是心之所向。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突捅崩,毓秀鐘靈。每一位身處北理工的同學和老師都感受著“潤物細無聲”般地熏陶——與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同頻共振,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同向前行。
“高考帶給你的僅僅是一張入場券,書寫人生的筆由你把握!边@是我的北理故事招生宣傳片的一句金句。而在不知不覺中,這支筆早已浸潤了北理工的紅色基因,寫到了它的第81個年頭……
出品 | 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
責編 | 張?zhí)祉?/p>
審核 | 徐建
點擊下方圖片,直接進入“網(wǎng)上高招辦”小程序↓
要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四連擊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