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述體驗 | 應(yīng)心瑤:追尋歷史腳步,感受時代溫度

人大陽光招生
2021-10-26 19:13:49 文/許鵬 圖/何磊
編者按
如果說,成長的軌跡總是多樣紛繁,那么成長的故事也必定耐人尋味。中國人民大學堅持以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guī)律,走內(nèi)涵發(fā)展之路,不斷探索拔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多樣的成才機會和廣闊的成長空間。選擇一所大學,猶如打開一扇窗,開啟一個新世界。結(jié)緣人大,是怎樣的心路歷程?對入校后的學習生活以及未來的人生規(guī)劃,又有什么新的認識?在【新生述體驗】欄目,我們邀請2021級新生為你講述人大人與人大邂逅的故事。
應(yīng)心瑤,河南鄭州人,高中畢業(yè)于鄭州外國語新楓楊學校,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2021級強基計劃歷史學本科生。
追尋歷史腳步,感受時代溫度
初為人大人,我們都懷著熾熱的期待和無盡的向往,走在未知而美麗的校園里。
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有力量有溫度的大學。在這方精致的校園,只需聽見實事求是的校訓,我們便可觸碰到這所學校厚重澄明的生命質(zhì)地,感知到她真誠樸實的精神風度。從“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到“國民表率,社會棟梁”,人大學子始終心懷祖國、心系人民,底色鮮亮。
選擇成為人大人,我們都懷著對個人理想的忠誠,也將要擔起對共同理想的責任。而選擇學習歷史,于我而言,是一種對平衡的追尋,這平衡正存在于感性與理性之間,因而也存在于歷史學問的角落里。
歷史是需要感性的。童年時候,我的睡前故事一度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雖然歷史專業(yè)與傳奇故事有所不同,但故事里那些只言片語在我的心里植下過種子,即錢穆先生所言“對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歷史也需要理性;蛟S任何學科皆是如此。我們需要冷靜地梳理一群跳躍的邏輯,在當下回溯遙遠的問題,面對卷帙浩繁依舊保持耐心,不忘初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保護歷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作出重要論述。在建黨百年這個重要歷史時刻邁入人大校園,我們更深刻地領(lǐng)會了習近平總書記“未來屬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的寄語,更深刻地感受到強基計劃對青年學生的鼓勵與支持。我們了解歷史,更為觀照現(xiàn)實,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歷史方位。為此,我們需要走過一段潛心治學的道路,努力成長為服務(wù)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的高素質(zhì)人才。
感性與理性的平衡,若是結(jié)合小我與大我的平衡,便更顯得可貴可敬。在人大,愿我們不僅實現(xiàn)小我,更能成就大我。
今年夏天,我的家鄉(xiāng)河南鄭州,面臨洪災(zāi)與疫情的雙重考驗。困難是巨大的,但我們依舊在一車車物資、一面面旗幟、一滴滴志愿者的汗水里,看到了守望相助的光輝,感受到眾志成城的強大凝聚力。九月五日,我登上了鄭州到北京的高鐵,在車上隨手發(fā)了一篇抒發(fā)鄭州情懷的文章,沒想到引來轉(zhuǎn)發(fā),還有未曾相識的同學向我表達關(guān)于家鄉(xiāng)的感懷。
“無數(shù)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與我有關(guān)”,受此震撼,我真誠地期待,在人大校園里,每一個你我,都能夠傳遞這份共同前行的真誠和關(guān)愛,感動和共鳴。愿我們都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圖文 /應(yīng)心瑤
排版 / 宋昕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