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FA·Young媒 | 好書推薦·大一新生專題(下)

中央美術學院
2021-9-24 00:43:11 文/張濤 圖/紀悅心
親愛的大一同學們:
你們好!
新學期的開始,也是你們大學生活的新起點。很多同學或許對于新的學校課程還不了解,對大學學什么、講什么抱有好奇。那么本期就是為中央美術學院2021級新生準備的開學入門書籍推薦·(下)。
書單內(nèi)的書籍是根據(jù)各專業(yè)老師和學長學姐們的推薦整理而成。大部分書籍可以在中央美術學院圖書館內(nèi)借閱。
本書單按照學科分類,分為必讀書單、繪畫、雕塑、實驗藝術、設計、建筑、美術史論、藝術理論八個板塊。希望同學們能夠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CAFA·Young 媒工作室小編
好 書 推 薦
新學期,宜讀書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歐陽修
05
設計
《觀看之道》
觀看先于言語。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視線與我們的相結合,使我們確信自己置身于這可觀看的世界之中。而當圖像終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視線所及的一切空間,我們又該如何觀看而不致再度迷失?本書論及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女性作為被觀看對象、油畫傳統(tǒng)、廣告與資本主義等方面,配以兩百余幅經(jīng)典圖像,與BBC同名紀錄片一起,改變了西方一整個世代的觀看方式,也必將適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機屏幕和街邊廣告牌。從對視覺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書亦可與貢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為補充。
作 者:約翰·伯格
譯 者:戴行鉞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
《重組的眼睛:后攝影時代的視覺真相》
美化還是偽造?如今,數(shù)字圖像處理和合成技術的出現(xiàn)對攝影準確性的概念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zhàn):照片可以隨意改變,逼真的合成圖像越來越難以與實際照片區(qū)分開來。傳統(tǒng)攝影工具所具有的高度現(xiàn)代主義的意圖——尋求客觀真相,在數(shù)字成像工具的廣泛應用中已經(jīng)土崩瓦解。“攝影已經(jīng)死了;蛘哒f已經(jīng)被數(shù)字影像生產(chǎn)徹底取代了!
在此背景下,威廉·米切爾在本書中探討了應該如何理解和使用圖像,并首次提供了一個系統(tǒng),批判性地對數(shù)字成像革命進行分析,詳細描述了數(shù)字圖像的技術,并仔細研究了它如何改變我們探索思考的方式,它的美學潛力,以及它提出的倫理問題。
作 者:「美」威廉·米切爾
譯 者:劉張鉑瀧
出版社: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IDEO,設計改變一切》
這不是寫給設計師看的書,是為追求設計思考的組織及個人打造的藍圖,協(xié)助將設計思考這種以創(chuàng)意解決難題的做法,帶進生活、組織、產(chǎn)品和服務,為社會整體和企業(yè)發(fā)掘新的替代方案。設計思考的價值不只局限在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或負責產(chǎn)品設計的工作者。事實上,用設計思考來解決需要多方考慮的抽象問題時,往往能發(fā)揮強大的功效,例如提升顧客對旅館的經(jīng)驗感受,鼓勵銀行客戶存更多錢,或為公益廣告鋪陳感動人心的敘述。設計思考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以解決各樣的議題與關懷。
這本洋溢著活力、能夠啟發(fā)靈感的指南,是每位迎接今日挑戰(zhàn)以創(chuàng)造明日機會的人不可或缺的寶典。
作 者:「英」蒂姆·布朗
譯 者:侯婷
出版社:北方聯(lián)合出版?zhèn)髅剑瘓F)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
副標題:設計思維如何變革組織和激發(fā)創(chuàng)新
出版時間:2011年
《認識電影》
《認識電影》作為電影入門書中的經(jīng)典之作,用深入淺出的筆觸,告訴我們影視傳播的手法,并逐項解析其復雜的語言系統(tǒng)與要素。問世幾十年以來,此書始終是世界各地影視從業(yè)人員和主流專業(yè)院校的必備之選,更是電影愛好者不可或缺的手邊書。
這本書從電影理論的典型視角出發(fā),簡明扼要地評論了電影藝術的方方面面。書中提及的影片包羅萬象,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電影人的經(jīng)驗光譜,其中有我們熟悉的面孔如美國的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英國的麥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國的李安等。作者對歐美影片和導演了如指掌,尤其對美國影片和美國導演做了全面而詳細的介紹。同時,作者也很關注第三世界國家電影,書中廣泛涉及了伊斯蘭電影、新亞洲電影以及非洲電影。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穎獨到的見解和紛繁多樣的視覺沖擊,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全新的電影世界。
全書圍繞電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組織架構,其中穿插以數(shù)百幅精美圖片和精辟的說明,再加上綴于各章后的延伸閱讀和書末的重要詞匯表,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過程中吸收到最專業(yè)的電影知識,從而真正“認識”電影。
作 者:「美」路易斯·賈內(nèi)梯 / 「瑞典」英格瑪·伯格曼、「日」黑澤明等供圖
譯 者:焦雄屏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副標題:插圖第11版
出版時間:2007年
《城市意象》
一座城市,無論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帶來歡樂。從《城市意象》這本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種空間的結構,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長的時間過程去感知。城市設計可以說是一種時間的藝術,然而它與別的時間藝術,比如已掌握的音樂規(guī)律完全不同。很顯然,不同的條件下,對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設計的規(guī)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斷、甚至是徹底廢棄。
作 者:「美」凱文·林奇
譯 者:方益萍、何曉軍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1年
《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
《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共分九章,對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的源流、發(fā)展及現(xiàn)狀進行通論式的闡述,描述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上的各個時期重要流派、重要人物、重要作品,展現(xiàn)世界現(xiàn)代設計史的基本輪廓、構建基本框架,是基礎的現(xiàn)代設計史學習讀物。
作 者:「美」王受之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2年
《公共藝術概論》
伴隨著現(xiàn)代繪畫、雕塑和建筑以及當代公共空間的發(fā)展和轉型帶來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藝術成為當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一種十分重要的當代文化現(xiàn)象,代表了藝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藝術與社會等關系的一種新的取向。
但是,對“公共藝術”概念及其涉及范圍的界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視角有著不同的解讀,本書對公共藝術涉及的歷史、哲學、當代文化現(xiàn)象和公共藝術的發(fā)展趨勢以及歐美國家公共藝術政策法規(guī)、實踐等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希望借此看清當今公共藝術發(fā)展的整體輪廓,為我國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和公共藝術教育尋找可能的發(fā)展方向。
作 者:王中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
06
建筑
《建筑第一課:建筑學新生專業(yè)入門指南》
這是一本關于“建筑學的絕世武功秘笈”的目錄的目錄。建筑學是一門古老而龐雜的學科,其博大精深時常讓初學者倍感困惑。作為一本寫給建筑學新生的入門指南,作者通過自己十多年的學習、實踐和思考,力圖以簡單直接的方式描繪建筑學的知識技能體系框架,概括建筑學的基本學習方法和路線,在浩如煙海的建筑知識體系中篩選出合適新手的起步區(qū),并推薦了最基本的閱讀書目。
作 者:袁牧
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
《建筑師的20歲》
在當今建筑學領域,倫佐·皮亞諾、讓·努維爾、理卡多·雷可瑞塔、弗蘭克·蓋里,貝聿銘,多米尼克·佩羅的大名,可謂無人不知,大家對他們的建筑作品也都耳熟能詳,但是他們作為一位建筑師的成長道路卻鮮有人知。1998年,時任東京大學教授的日本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邀請了當今世界上這六位炙手可熱的建筑大師到東京大學和師生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暢談他們年輕時的求學生涯和從業(yè)經(jīng)歷,《建筑師的20歲》這本書即是當時的訪談內(nèi)容記錄。這些訪談生動而輕松,提供了一般畫冊、圖書難以涉及的細節(jié).其中有堅持,有艱辛,更有成功的喜悅,透露出大師們獨一無二的鮮明個性,坦率真誠的人格力量以及他們對建筑設計的執(zhí)著熱愛。
作 者: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筑學科/安藤忠雄研究室 編
譯 者:王靜/王建國/費移山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年
《建筑體驗》
《建筑體驗》作者拉斯姆森曾經(jīng)寫道:“過去,全部的社會部參與了住所和人們使用的工具和形式的形成,對場所、材料和使用的自然感悟造就了無名的建筑,這些建筑更是美的表現(xiàn)。如今,在我們高度文明和社會里,我們普通人居住和關注的房子完全喪失了品質(zhì)。但是,我們再也無法回到那種自己控制下的手工藝式的老方法。我們必須通過喚起對建筑的興趣、理解建筑師的所作所為,努力促進建筑的發(fā)展。能夠勝任的專家級建筑師有賴于知識淵博的、愉快的業(yè)余群體,那些非專業(yè)的藝術愛好者!
通過對幾個世紀以來建筑實踐的典型實例形象生動的說明,《建筑體驗》一書試圖傳達出優(yōu)秀設計,以帶給人們充滿智慧的驚喜。從茶杯、馬靴、高爾夫球和潛水艇到帕拉第奧的別墅和圓明園里的喂魚亭,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達成優(yōu)秀設計的非常規(guī)的途徑。
作 者:S·E·拉斯姆森
譯 者:劉亞芬
出版社: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3年
《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
《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第4版)》是建筑設計基礎語匯的經(jīng)典入門書。全書內(nèi)容涵蓋了建筑歷史、建筑理論和設計作品,堪稱一部圖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寶典。這本經(jīng)典的圖解參考書有助于學生和執(zhí)業(yè)建筑師理解建筑設計的基本語匯,在建成環(huán)境中檢驗秩序化的形式和空間。程大錦利用其個性鮮明的精美圖畫,展示了建筑基本要素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已穿越時空和文化界限。
作 者:程大錦
譯 者:劉叢紅
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
《中國建筑史》
梁思成,中國“第一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學者”;《中國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公正權威的中國建筑史。闡明中國建筑的特征,對每一時期的現(xiàn)存建筑實物逐一剖析:木構、磚石、橋梁、牌坊、宮殿、苑囿、寺廟壇觀、陵墓、住宅,參閱古代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解說每個建筑形制的特征及傳承關系。整體把握各個歷史階段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明晰中國建筑史分期:上古、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國以后。講解各個系統(tǒng)建筑自身之優(yōu)劣,解析他時他民族與我之異同。
作 者:梁思成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時間:2011年
07
美術史論
《加德納藝術通史》
著名學者海倫·加德納的《世界藝術史》自1926年首次出版以來,因廣受好評而不斷再版,成為讀者最多,流傳最廣的英文藝術史書籍。同時還被美國許多大學選為藝術史專業(yè)的教材,又是一本頗具權威的藝術通史類教科書。
該書遵循加德納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的視角來闡釋藝術發(fā)展的主旨,內(nèi)容從史前到20世紀的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涉及繪畫、雕塑、建筑、設計、攝影及工藝美術等多個藝術門類,體現(xiàn)出權重平衡的整體觀和客觀性。本書體量巨大涵蓋甚廣,建議同學們可以配合其他藝術史書籍對照閱讀。
作 者:「美」弗雷德·S.克萊納、克里斯廷·J.馬米亞
譯 者:李建群等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
《“中國美術史”系列叢書》
本系列共分四冊,包括《中國美術史:先秦至兩漢》《中國美術史:魏晉至隋唐》《中國美術史:五代至宋元》《中國美術史:明清至近代》。本系列書籍分別由各領域專業(yè)學者編撰,內(nèi)容專業(yè)清晰,既可以與課上學習內(nèi)容對照補充,也可以成為更細致學習的一個知識目錄。
作 者:薛永年、趙力、尚剛等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2014年
《美術史十議》
本書從各個角度對于美術史這個學科進行了再思考,對于美術史何以成為問題、如何拓展其思考路徑、這一問題所置身的波瀾壯闊的當代人文場景等等,提綱挈領地闡述了個人的見解。對于各位同學加深對于美術史學科的認知,以及了解學科中各種問題有著極大的幫助。
作 者:「美」巫鴻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時間:2008年
《藝術史方法與理論》
《藝術史方法與理論》中以淺析的方法和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學習藝術史的學生介紹了藝術史實踐背后的重要理論。通過勾勒最流行的并被廣泛運用的理論方法,她幫助讀者去理解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曾塑造了藝術史的理念。達勒瓦在第一章里對理論作了界定,并探討了用理論進行研究是如何的艱難,但卻是有價值的工作,它能增強我們對藝術的理解,并有助于擴展提問的方式以引導研究。
作 者:「美」安妮-達勒瓦
譯 者:李震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
《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
劉敦愿,(1918—1997)湖北漢陽人,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美術史學家。本書收錄的是作者近30年來所寫的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史方面的論文.內(nèi)容上分為兩大類.一是關于中國古代史方面的研究;二是關于古代史方面的探索,主要是以考古發(fā)現(xiàn)為主的造型藝術的探索。
作 者:劉敦愿
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年
08
藝術理論
《誰的繆斯?——美術館與公信力》
當下,博物館的觀眾日益增多,其定位已漸漸從單純的文教場所,發(fā)展成為拓展各項交流的平臺。然而博物館的宗旨到底是什么?博物館與公眾的互動關系又引發(fā)了什么樣的問題?博物館究竟是否應該恢復其最本質(zhì)的功能、回歸其最原始的初衷?藝術對于公眾來說,到底是附庸風雅的工具,還是激發(fā)想象的燧石?包括大英博物館、大都會美術館、保羅蓋蒂博物館在內(nèi)的英美最富盛名的博物館及藝術研究機構的“掌舵人”,將在書中一一為您陳說。
作 者:「美」詹姆斯·庫諾
譯 者:呂澎/桑塔蘭泰拉/張婷
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
《策展人手冊》
《策展人手冊》是一本對策展人、策展系學生以及諸多藝術愛好者而言必不可缺的指南性手冊,書中詳細展現(xiàn)了策展之步驟,即如何從最初的想法落實到最后的場地,其中涵蓋了策展的相關知識——何為策展、何為策展人、策展人分為哪些類型以及如何策劃一個展覽等問題。
作者阿德里安喬治(Adrian George)從17世紀開始,述說策展人這一角色的來源及演變,直至今日呈現(xiàn)為一個集托管人、解釋者、教育者、引導者和組織者于一身的形象——從觀念至聯(lián)絡、籌資、展覽畫冊、詮釋媒材,再至展覽空間設計、與藝術家和債權人合作、組織私人觀展,甚或是展覽的存檔和評估,這些復雜多元的工作環(huán)節(jié)都將在書中被提及。
同時,也有來自各種致力改變策展實踐、視覺藝術面貌和博物館畫廊面貌的相關教育者、研究者、學者、畫廊經(jīng)營者、策展人以及博物館館長提供的多元信息、專門知識與建議。
作 者:「英」阿德里安喬治
譯 者:ESTRAN 藝術理論翻譯小組
出版社: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藝術品如何定價 : 價格在當代藝術市場中的象征意義》
為藝術品定價,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藝術品的價格,不只是一個數(shù)字。本書是首本從藝術社會學和經(jīng)濟社會學視角研究藝術品定價問題的著作。以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以及對紐約和阿姆斯特丹數(shù)十位藝術品商人的深度訪談為基礎,奧拉夫·維爾蘇斯在書中揭示:為藝術品這種看似難以確定金錢價值的特殊商品定價,亦有規(guī)律可循。
人們往往會對某些藝術品價簽上的數(shù)字感到驚奇和不解,但比價格更值得探究的是制定它的過程。與其說它與作品本身相關,不如說它體現(xiàn)的是藝術家、畫廊老板、拍賣行、收藏家等藝術交易參與者的角色和相互關系,從中可以窺見藝術市場特殊的游戲規(guī)則。在這里,藝術品避免按照質(zhì)量定價,價格的變動不完全受供求關系影響,獲取利潤也不是藝術品商人的唯一訴求;在這里,簡明的市場規(guī)律遇上了復雜的社會網(wǎng)絡,藝術界守門人和生意人的身份相互融合,商業(yè)的邏輯和藝術的邏輯充滿張力地并存。只有巧妙地處理好這些關系,才能為藝術品找到一個合適的價格。
作 者:「荷」奧拉夫·維爾蘇斯
譯 者:何國卿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
《藝術傳播學》
著名學者海倫·加德納的《世界藝術史》自1926年首次出版以來,因廣受好評而不斷再版,成為讀者最多,流傳最廣的英文藝術史書籍。同時還被美國許多大學選為藝術史專業(yè)的教材,又是一本頗具權威的藝術通史類教科書。
該書遵循加德納的基本框架,以“全景化”的視角來闡釋藝術發(fā)展的主旨,內(nèi)容從史前到20世紀的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涉及繪畫、雕塑、建筑、設計、攝影及工藝美術等多個藝術門類,體現(xiàn)出權重平衡的整體觀和客觀性。本書體量巨大涵蓋甚廣,建議同學們可以配合其他藝術史書籍對照閱讀。
作 者:邵培仁主編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2年
如果你也有好書推薦,
歡迎留言投稿,
與大家一同分享閱讀。
CAFA·Young 媒工作室
沈冀星、齊添資/整理
孟岳寧/校對
部分資料源于網(wǎng)絡
特別感謝以下提供書單的同學
實驗藝術學院 崔業(yè)成
城市設計學院 靳子萱 藝煒 曹展榕
設計學院 劉宇嘯
人文學院 盧映荷 王雪琦 孟岳寧
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 朱茵
也再次感謝各專業(yè)老師提供的書單
主編丨吳瓊
編輯丨何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