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俗:北京年俗風情

文化動態(tài)
2010-11-08 18:34:31 文/趙天宇
據說春節(jié)最早始于夏,那時我們的祖先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定為一年的歲首。漢代時又將此日定為農歷年,并稱作夏歷年,從此便世代相傳延續(xù)至今天。辛亥革命后我國施用了公歷紀年法,新中國成立初期將農歷年改稱為春節(jié),但百姓依然把春節(jié)叫做“過年”。
春節(jié)一直是最隆重、年事活動最豐富多彩、持續(xù)的時間也是最長的一個民俗節(jié)日。早年傳統(tǒng)中的春節(jié),從臘月的五祭就拉開了過節(jié)的序幕,直到元宵節(jié)余聲未斷。它幾乎占去了農歷臘月和正月的一大半,其影響之大是任何一個節(jié)日都不能比擬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春節(jié)已成為中華民族和海外華人難以忘懷的共同節(jié)日。在多年的傳承中,勤勞樸實的華夏兒女,不但對春節(jié)情深意切,更給這個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新年,掛滿了五彩繽紛無比燦爛的亮麗花環(huán)。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這么一句話:送信兒的臘八粥。意思是說,每逢到了農歷十二月初八(民間又稱臘八),就要過年了。
“送信兒”的“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鍋“臘八粥”。除按傳說的紀念意義供奉外,還在親友鄰居之間互相饋贈,然后是自家享用(舉喪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雜豆、雜米和多種干果,意味著一年之中五谷豐登。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還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壇子,擱在暖室,為的是大年初一吃餃子用。據說食之可防瘟疫。
“臘八”過后,各家各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除去準備吃的以外,就是要買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還要蒸年糕、做炸食準備過年吃。
“廿三糖瓜兒粘”
到了臘月廿三,家家戶戶開始大忙。進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說法:廿三糖瓜兒粘;廿四掃房日;廿五糊窗戶;廿六燉大肉;廿七殺公雞;廿八把面發(fā);廿九蒸饅頭;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兒粘”是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糖瓜、關東糖供著,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爺?shù)淖觳蛔屗嗾f之心。北京有這么一句歇后語:“灶王爺升天---好話多講”。
“廿四掃房日”
“掃房日”實際指搞衛(wèi)生。擦拭家具,掃墻頂灰網,撕掉舊年畫,粉刷裱糊,貼新畫等等。
“廿五糊窗戶”
“糊窗戶”是過年時要重新買些高麗紙,把窗戶糊得白白凈凈,再貼上春聯(lián)、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圖案的掛簽兒(剪紙),過年的氣氛就特別濃了。
其他就是把過年吃的大菜都做出來,過年的幾天是不再做飯的。
“卅請財神,接灶王”
大年三十,北京便進入了過節(jié)的氛圍。商賈店鋪門臉已裝飾一新,各種貨物擺放齊全。有些商店還掛起了燈籠和彩旗,大紅紙寫的特價廣告張貼在門口旁邊。那些推車的、挑擔的小販在熙熙攘攘的購物人流中流連忘返,他們走街串巷,不辭辛苦地把商品送到各家門口,清脆婉轉的吆喝聲傳遍了幽深胡同與四合院。這一天也是市民購買力最強的日子,大人買年貨,孩子們買玩具,最火爆的是爆竹和掛鞭。那時過年為了取吉利兒,婦女對絹花十分喜歡,甭管大姑娘小媳婦都有頭戴紅絨花的民俗習慣。
這一天也是四合院女人們最忙活兒的時候,他們要把除夕的年夜飯準備齊全。男人的任務是把門口打掃干凈,把水缸裝滿,這意味著把財挑過來,俗話說:“滿滿當當不愁吃喝不愁穿”。另外,要把“出門見喜”、“招財進寶”、“六畜興旺”等各種春聯(lián),分別貼在門口、木柜和牲畜棚處。潔凈的房屋再貼上年畫,窗戶上貼滿窗花,這種生活氛圍,給居室增添了一種祥和吉利,紅火溫馨之感。
除夕的晚上,無論是當官的、做工的人們都要早點回家過年。哪怕遠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也要趕回家來團圓,合家歡聚已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習慣。掌燈時分,各家各戶的人們準備吃年夜飯。剛解放時老北京還殘留著一些封建民俗,吃飯之前先要請財神,接灶王。人們擺上供品,燃香點蠟,以求福壽平安生活美滿。然后,在陣陣爆竹聲中,家人開始吃團圓飯。這頓晚餐是百姓家中一年里最豐盛的飯食,也是最有意義的一次家宴。普通人家的餐桌上一般也只是增加了幾樣炒菜,再燉上兩碗肉。其余的菜肴大部分都是自制的小吃,有五香豆、腌杏碼、拌粉皮、肉皮凍、打豆醬。富裕的家庭才能燉條魚,做個四喜丸子買點醬肘子醬肉。盡管如此,對于這些平時缺少副食的平民百姓來說,能吃上大米白面燉豬肉也就知足了。除去一家人團團圓圓、說說笑笑享受一頓美餐之外,除夕夜還是一次交流情感的最好機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馬勺不碰鍋沿兒的時候。大家能在一起歡聚一堂,自然把關系拉近了,那些瑣碎的小矛盾很容易化解。在祥和溫馨的大年之夜,更加深了人們的親情和友情。
老北京人除夕不光講吉祥,連說話都要圖吉利。誰打碎了家什要說“歲歲平安”。小孩放爆竹燒破了衣服,別人就說“越燒越發(fā)”,餃子煮破了叫“煮笑了”?傊,忌諱的事挺多。這一宿家家不熄燈,孩子們打著紙燈籠到外邊去玩耍,放鞭炮。因為那時候沒有電視等娛樂品,大人們只能泡上一壺濃茶,吃點花生瓜子坐在一起談笑聊天,民間叫做“守歲”。婦女們便開始剁餡、和面包餃子。午夜時分,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響成一片。四合院里的居民紛紛走出室外,盡情觀賞交年的盛況,此時把過年的氣氛推向了最高潮。人們喜笑顏開,和和美美,共同歡度著難忘良宵。
“大年初一扭一扭”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輩都要給長輩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則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聚會的日子,或者是出門逛廟會。那時街上隨處可見頭插紅花的姑娘、手舉風車的小伙兒,還有身掛大串山里紅、手里抖著空竹的孩子,過年那幾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過年時,街上所有店鋪都停業(yè)休息,只有賣鞭炮的商店開著門。
“破五的餃子”
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這一天晚上,回家過年的伙計都回來了,掌柜的還要跟伙計吃一頓新包的餃子,以示來年團結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鋪要開張了。各家在開業(yè)前,都要在門口掛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lián),柜臺里響起一片清脆的算盤聲,意在來年生意興隆。此時,“年關”已過,一切恢復往常的生活。
娛樂活動
大鐘寺敲鐘白云觀摸石猴琉璃廠踩高蹺。老北京人過年頭件事--逛。逛廟會、逛廠甸。
春節(jié)期間,舊京的廟會很多,而且各個廟會都有獨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鐘寺廟會,人們擊打永樂大鐘,用鐘聲迎接新歲的來臨;在白云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用娛樂活動寄托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希冀與憧憬。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北京文化娛樂活動最火熱的階段。八大廟會盛況空前引來游人不斷,城里大小戲園子也場場爆滿。最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要說那走街串巷的高蹺會、小車會、五虎少林跑旱船。這些古老的民間傳統(tǒng)娛樂是老北京的文化精髓,大人小孩都愛看。豐富多彩的年俗文化生活,給京城市民增添了節(jié)日的歡樂,也讓人們展望到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