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樂器:象腳鼓(打擊樂器)

民族音樂
2010-10-29 16:23:32 文/馬婷婷
大象腳鼓
象腳鼓簡介:
象腳鼓是云南傣、景頗、阿昌、布朗、拉祜等族的一種打擊樂器。主要流行于云南西雙版納一帶。因鼓的形狀類似象腳,因而得名象腳鼓。
象腳鼓:傣族的重要民間樂器。因鼓身形似象腳而得名。廣泛用于歌舞和傣戲伴奏。象腳鼓還受到景頗、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愛,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象腳鼓結(jié)構(gòu):
象腳鼓的鼓身為木制,兩端較粗,中腰細(xì)長。鼓面蒙羊皮、牛皮或馬皮。這種鼓有大、小兩種,大的象腳鼓,又稱短鼓,一般約為四、五尺高。這種鼓可邊擊邊舞,人們把這種邊擊邊舞稱為《象腳鼓舞》,同時(shí)有單人舞、雙人舞等。而小的象腳鼓,呈矮腳杯狀,一尺多高。演奏時(shí),將鼓斜掛在肩上,雙手拍擊鼓面,其鼓聲雄壯深沉,在演奏高潮或熱烈情緒時(shí),還可用手肘和腳一起參與擊鼓。
傣族鼓手演奏時(shí),還在鼓面中心粘上糯米飯團(tuán),以調(diào)節(jié)音高和音色。
象腳鼓種類:
象腳鼓有大、中、小三種。大鼓是象腳鼓中最高大的一種,傣語稱“光亞”,一般在13O~160厘米,最高的達(dá)190厘米,鼓面直徑30厘米左右。中鼓傣語稱“光吞”,是象腳鼓中用途最廣的一種,鼓高60~95厘米,鼓面直徑 23~28 厘米,鼓底直徑23~31厘米.中腰最細(xì)處直徑11~15厘米,常用于象腳鼓舞或節(jié)日慶祝。小鼓外形有如矮腳懷狀,高僅30~40厘米,應(yīng)用不如大、中型鼓廣泛。
傣族象腳鼓的傳奇故事:
傣族象腳鼓的來源還有一個(gè)傳奇的故事。相傳在遠(yuǎn)古時(shí)候的勐遮地區(qū)是一個(gè)碧波蕩漾的美麗湖泊。可湖畔卻盤踞著蟒魔和龜魔,它們四處造孽吞食人畜。后來一位傣族武士帶著一群獵人來到湖邊,消滅了吞噬人畜的蟒獸,取皮蒙在空心樹和竹筒上敲擊取樂,于是便形成了鼓。幾年以后,有兩位馴象人把鼓改成象腳腿的形狀,自此以后傣族民間便有了象腳鼓。
打象腳鼓的傣族青年
打象腳鼓的傣族少女
象腳鼓舞是傣族青年男女們?cè)诠?jié)日中最喜愛參與表演的舞蹈之一。傣語把青少年男子稱為小仆冒,把姑娘叫做小仆少。每當(dāng)小仆冒敲響了象腳鼓,小仆少們舞動(dòng)著婀娜的身姿,就好似勾勒出一幅輕歌曼舞的少數(shù)民族田園詩畫。而在小仆冒的斗鼓中,則從一個(gè)側(cè)面表現(xiàn)了傣家男兒機(jī)智強(qiáng)悍的精神風(fēng)貌。當(dāng)勝利者接過心上人手中斟滿香醇酒的銀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在群情Ji蕩的“水、水”歡呼聲中,似乎又得到了一次圣潔的升華。